東海船舶修造廠

東海船舶修造廠

東海船舶修造廠原名浚浦局張華浜工場,始建於民國4年(1915年)。

基本信息

一、歷史沿革

東海船舶修造廠原名浚浦局張華浜工場,始建於民國4年(1915年)。是年,上海浚浦局以15000兩白銀購置吳淞張華浜海關港站以北的灘地15畝,當年開工建廠,先建成鋼質浮碼頭1座,次年開工建造乾船塢倉庫及職工住房等;民國6年建成車鉗、冷作等工間和工棚,開始修船業務;翌年建成乾船塢,全面投產;當時有車、鉗、銅、鑄、模、鍛、鍋爐等工種的工人30餘人,主要承擔浚浦局挖泥船隊的檢修任務。
隨著浚浦局挖泥船隊的擴大,工場的生產規模也有發展,民國20~24年先後將碼頭和船塢進行接長和擴建,工棚工間也作了翻建和改造。民國22年起,雇用2個美國人任工場的正副總監,加強了生產業務的管理。當時在冊的固定工約40餘人,臨時工約為長工的2倍。
抗日戰爭時期,張華浜工場被日軍侵占,改名為“朝日船渠”,因原有工人離散,只得另招工人近百名,為日軍修理運輸船隻。在日軍占領期間,浚浦局基金耗盡,器材被洗劫一空,工場破爛不堪。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工場,由於當時船舶修理任務繁重,工場得以擴展,計有長工近80人,臨時工100餘人。民國36年職工總人數一度到達427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天,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經接管委員會貿易處接管張華浜工場,改名張華浜船廠,1966年改名東海船廠,1978年更名東海船舶修造廠。1950~1982年間,該廠隸屬關係幾經變化,曾先後隸屬交通部上海區港務局工程處、交通部航務工程總局疏浚公司、上海市河道工程管理局、交通部北方區海運管理局、上海市機電一局,1982年7月起劃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上海船舶工業公司管理。

二、企業概況

上海解放前,張華浜工場屬上海浚浦局管轄,當時的浚浦局有挖泥船駁和拖輪50餘艘,工場負責挖泥船隊的檢修和航次修理任務。民國4年(1915年)初建時有職工30餘人,至民國36年職工發展了到420餘人,占地面積34243平方米,主要設施有碼頭、乾船塢、鐵軌船排等,機器設備比較陳舊,皮帶工具機居多,修船作業主要靠人力操作。
上海解放後,張華浜船廠發展迅速。1951年,船舶工業局所屬的江陰船廠解散,人員和設備併入張華浜廠,1957年,上海市內河船廠解散,再次併入人員設備,使張華浜廠的規模又有發展;1958年,經上級批准,又併入廠區周圍的一些土地,新建成船體、鍛工等車間,職工人數和廠區面積都大大增加。1953~1983年,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額3470.77萬元,其中生產性2896.74萬元,非生產性574.03萬元;基建新增固定資產3200萬元。1986~1990年,累計完成基建投資額782.4萬元,其中生產性709.4萬元,基建新增固定資產638萬元。
在技術改造項目中,2號船排改建工程於1969年7月開工,完工於1973年6月,完成基建投資額483.95萬元。2號船排改建後,新增100米×14.5米的2000噸級垂直升船機1座,以及110米×9米附屬前碼頭1座,移船區20525平方米,內有3000噸級、500噸級造船台各1座,2號船排改建成功,工廠結束了以修船為主的格局,轉向以造船為主,具備了建造500噸以下各類船舶的能力。
在廠房設備方面,工廠擁有大型垂直升降設備,技術上先進,是船舶縱、橫斜坡下水到垂直下水的設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改變下水船排占用大量土地的狀況。1971~1972年製造成2台25噸門式起重機起重設備,結束分段翻身靠土設備的歷史,為修造船提供必要的生產條件。1975年,建成液壓件車間,新增房屋面積1386平方米,增強了工程船產品的自我配套能力,拓寬了非船舶產品的生產。1971~1980年,工廠的技術改造購置設備投資1257.18萬元,占基建總投資2037.64萬元的61.7%。在購置設備中,有25噸、30噸日本進口的輪胎吊、X3080搖臂鑽、英國SE8A型龍門刨床、3米曲軸磨床、義大利125鏜床、Y320滾齒輪、C6ll60車床、C61125車床、Fbc—90龍門銑床、900匹旋轉拖輪、60噸起重船等造船生產的關鍵設備。至1995年末,全廠職工2500餘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700餘人,占地面積23.4萬平方米,擁有舉力2000噸級的垂直升船機和多軌道平移式船台、3000噸級船塢1座、25噸高架吊車4台、15噸高吊2台以及液壓數控彎管機、機械加工中心、電子計算機、光電、數控切割機等各類機械設備1800台,修造船碼頭長570米,具有建造5000噸級左右船舶的能力。
工廠自50年代起開始建造工程船舶,先後製造了鏈斗式、抓鬥式、絞吸式挖泥船,直至建造800立方米自航耙吸式挖泥船和4500立方米吸泥船等40餘艘;建造各類起重船、打樁船、壓樁船、水文測量船等50餘艘。1980年引進日本石川島造船化工株式會社技術,生產3200馬力DP全迴轉拖輪,已建成1200、2600、3200、3400、4400馬力等系列產品60餘艘。1985年開始建造出口船,先後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建造1700噸多用途貨櫃貨船2艘,為丹麥建2700噸多用途貨櫃貨船8艘,還為日本、新加坡等船東建造各類船舶;也為國內外修理大型油船和貨船及石油鑽井平台等船舶;還先後與香港景華船務有限公司和上海外輪代理公司合作組建上海東華貨櫃綜合服務公司;和崇明縣等組建的上海東聯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了中國第一艘15萬噸級浮船塢“南通”號,為南通港修理大型船舶創造了條件。
工廠以質量求信譽,對產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先後獲得市級以上各種獎勵達43項,其3200馬力DP全迴轉拖輪1985年榮獲國家銀質獎,液壓馬達被評為造船工業優質產品。199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創歷史記錄,所建造的工程船舶數量為國內同行業之首。
東海船舶修造廠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表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張華浜船廠黨組織
王緒善
黨支部書記
1950.8~1952.9
徐亞洲
黨支部書記
1952.9~1953.12
黨總支書記
1953.12~1957.6
李福修
黨委書記
1957.6~1961.2
徐亞洲
黨委書記
1962.8~1965.6
於希煥
黨委書記
19656~1966.9
黎學參
代理黨委書記
1966.9~1971.1
中共東海船廠委員會
張全福
黨委書記
1971.2~1973.12
朱錫金
黨委書記
1974.11~1983.3
中共東海船舶修造廠委員會
張坤海
黨委書記
1985.2~1993.3
章建國
黨委書記
1993.3~1995.7
吳一民
黨委書記
1995.7~
張華浜工場
祁著勛
場長
1949.5~1950.11
張華浜船廠
徐石麟
廠長
1950.11~1952.9
徐亞洲
廠長
1953.10~1960.10
奚永庚
廠長
1960.10~1968.10
東海船廠
黎學參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68.11~1970.11
張全福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0.11~1973.2
朱錫金
廠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4.11~1978.6
東海船舶修造廠
張忠文
廠長
1978.6~1982.6
張坤海
廠長
1982.6~1985.2
陳為銓
廠長
1985.2~1989.3
章建國
廠長
1989.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