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擔燈

東河擔燈,是流行於山西省壽陽縣東河村的一種獨特民間社火形式。在壽陽境內是老少皆知:獨特鼓譜的伴奏,變化莫測的隊形,認真表演的風格,使人心曠神怡、拍手叫絕。2008年入選本縣非物質檔案遺產保護目錄。

擔燈習俗的來由

相傳在很久以前,東河村對面的禁山上是:山花爛漫、綠樹成蔭、鳥鳴悅耳、彩蝶增色,門前小河中是:溪水潺潺、清澈見底、魚蝦追逐、蜻蜓飛舞。登山俯視,山水相映、飛潛動植盡收眼底,真是山清水秀、景色迷人、鳥語花香、別有洞天,就連百鳥之王鳳凰也被這仙境般的景致吸引而來,想在此繁衍生息,但終因沒有理想的安身巢穴,不利撫育後代,一對鳥王才戀戀不捨的在禁山頂上盤鏇三圈、齊鳴三聲,悻悻而去。
人們為了表達思念之情,就在鳳凰鳴叫過的地方修塔一座,取名鳴鳳塔,以供鳳凰再來能登高俯視、觀賞全景,又在鳳凰棲身過得地方也修塔一座,取名鳳凰塔,還建了寺廟,盼著鳳凰回來見到有了好的棲身之地,長居於此。但是,年復一年,過了乾支相配一個多輪迴,也未盼到鳳凰再來。
於是,人們就想選個好的日子,用鬧紅火來表示紀念,經過一番思考,想到了二月二龍抬頭的俗語,與二座帶鳳的塔連繫起來,正好應了龍鳳呈祥的吉祥含意,也迎合了,鳳凰成雙配對而來、雙雙齊鳴而去,其中暗含著“二”的數字,就定為每年的陰曆二月初二日採用:禁山頂上放風箏、鳳凰塔廟唱大戲,舞龍燈、抬龍王等文藝活動表示紀念,也包含著盼得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的願望,逐步形成了二月二趕廟會的習俗(直至戰爭年代,古塔寺廟遭毀〈現在遺址上僅有塔座還存在〉、滿山樹木被伐,才作罷休),同時也用舞龍燈代替了元宵節打霸王鞭的文藝活動。
一年夏天,天降暴雨造成洪災,因東河村地處河邊,災情更為嚴重,霎時間是,家家遭災、戶戶進水,許多院落一夜之間被洪水沖走大半。此後,人間有了一種說法:“下雨是龍王的天職,東河村本就修建在河槽內,還年年抬龍王、舞龍燈,龍王爺出門理應前呼後擁、講究排場,帶鳳的塔也是二座,可舞的卻是一條獨龍,這不、舞出禍來了”!因此,人們又開始思考:舞雙龍吧?又怕招來更大的洪災或者應了龍多不下雨的俗語,招來旱災;換個別的活動吧?又體現不出當初的用意,總想著能有個接近舞龍燈的活動來代替。直到秋天,人們偶然間看到:空中大雁列隊飛行,還時而變換著隊形。深受啟發、突發靈感,就聯想到了擔燈。
經過組織、編排、表演之後,都覺得很像,尤其是在晚間表演起來,只見一串串五顏六色的各種花燈在象龍一般遊動,卻看不見演員,再經演員根據樂隊的節奏,時快時慢變化著隊形的表演,加之服裝的搭配,時而象蛟龍戲水,時而象二龍嬉戲,時而又象四海龍王聚會,十分好看,與二座帶鳳字的古塔連繫起來,既迎合了龍鳳呈祥的吉祥含意又如游龍戲鳳一般,而擔燈演員全是年輕姑娘,樂隊又都是青壯年小伙,老輩人就又配上王老送閨女大頭和尚逗柳翠、豬八戒背媳婦等幽默有趣的傳統故事穿插表演,表達出老人對子女們都能早日成雙配對並恩愛一生的願望。還有一個好處,能根據表演場地的大小,隨意調整表演人數,所以就由舞龍燈演變為擔燈,一直流傳至今。

獨特鼓譜的形式

但凡搞文藝、鬧紅火,都離不了樂隊用合適的曲調給予伴奏,擔燈也不例外。可是,試用了幾種傳統的鼓譜都和演員融合不到一起,表演中,擔燈演員踩不著鼓點節奏,行走沒有節拍,雜亂無章,給人一種樂器演奏和擔燈表演兩張皮的感覺。使用扭秧歌鼓譜又形不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激發不起演員的興趣,所以表演效果還是不佳。經過幾年的摸索,又經陳鳳林(男)親自擔燈體驗、推敲、逐步修改成形,一經試用就激發了演員們的濃厚興趣,樂隊和演員配合默契融洽,表演起來得心應手,表演效果極佳、令人叫絕,最後,經陳鳳林細心整理才譜成我村獨有的擔燈鼓譜,並延用至今,全鼓譜:
····⊙·⊙︱····⊙·⊙︱··⊙··⊙︱·⊙·⊙··⊙︱
⊙⊙·⊙··⊙︱····⊙︱x︱····⊙︱x︱····⊙⊙····⊙
注釋:1、·代表鼓和釵,○代表鑼;
2、下劃線和後三節之間的x代表演員落步的節拍;
3、前五節用於在遊行和表演中反覆演奏,後三節用於噎鼓,分隊穿插時用扭秧歌鼓譜。
說明:此鼓譜的節奏快慢和分隊穿插時的鼓點變換,全以鼓為主,釵和鼓是統一的,可根據掌握的熟練程度和表演中需要的快慢節奏,敲出多種花樣來,比如第一、二節可敲出:··…⊙·⊙,也可敲出:··…⊙·⊙,還可敲出:……⊙…⊙等多種花樣,但是,不論敲哪種花樣,三種樂器必須配合默契,要掌握好每節起點和落點的統一,而必須清晰,明朗。全靠演奏人員的領悟和配合。

隊形的變化和其中的含意

勤勞善良的東河村人,用他們的聰明智慧,根據當時、當地的習俗和他們的美好意願,逐漸編排出了多種隊形,有:S型曲線行駛(主要用於入場、出場和街頭表演時兩個場地之間的遊行)、繞圓圈、核桃皮、蛇蛻皮、繞八(8)字、分隊穿插等多種花樣;繞圓圈又分大、小二種,核桃皮又分單、雙二種,繞八字又分單隊繞、雙隊繞,分隊穿插還分有四隊穿插、二隊相插等。而將這些隊形串聯在一起表演真是變化莫測,讓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厭。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而且也將他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期盼充分表達出來。如:S型曲線行駛就象龍在騰游,迎合了龍鳳呈祥的含意,博個吉祥的兆頭;全體演員繞成一個大圓圈,表示善良的人們要團結起來,保護好我們這塊淨土,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等侵入和外來侵略,分別繞成二個小圓圈則表達了,希望人們都能過上囤圓(有糧)兜滿(有錢)、豐衣足食的美滿生活;核桃皮則告訴了人們,人的一生中,要走的路如核桃皮一樣,並不平坦,而永世走不到頭,所以不能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在生活中遇到坎坷時,只有坦然面對,努力克服,才能換來幸福的道理;蛇脫皮的含意卻是,告誡那些口是心非者,要扒掉偽裝、表里如一、真誠對人,而且也希望能將過去所有的晦氣隨之甩掉,迎來平安愉快的生活;繞八字,古代當地人認為“八”是個不吉祥的數字,告訴人們出門、辦事要避開帶“八”的日子,求的事事順利、不受扒彈;分隊穿插,四隊穿插,表示鄰居之間要互相走動、幫助、和睦相處,二隊互插則告訴人們,遇事要換位思考,互相理解相讓,飽含企盼和諧之意。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表演環境的改變,燈也隨之更新,由保險燈換成氣燈後重量增了幾倍,全套表演下來時間過長,演員的體力承受不了,所以省略了,象繞蝴蝶(是希望青年夫妻要像梁祝一樣,感情專一、互教互愛、白頭到老)等部分隊形。總之,聰明善良的東河村人,根據他們的生活經歷,將他們的美好願望和傳統節目糅合到一起,利用傳統節日的街頭表演傳達給世人,並且代代相傳。體現了東河村人的聰明才智和善良的心態,表達了東河村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對世人的告誡與祝福。

表演

樂隊根據演員表演時的隊形變化等情況,掌握好節奏的快慢和鼓點變換的時間。做到:節奏明朗清晰、起落乾脆利落。
演員根據教練編好的隊形變化順序、樂器的節奏,從S型曲線行駛入場到表演完S型曲線行駛出場,一氣呵成。做到:神色自若英姿爽、面笑身俏顯氣質;步伐一致碎而柔、踩準節拍行如游;眾寡謹遵演藝德。
說明:隊形的編排和變化要根據表演隊伍的大小而定,而表演隊伍的大小又得根據表演場地而定,還得根據組織部門的安排,掌握表演的時間,這些都需教練及時、果斷的調整、指揮,和演員的臨場發揮,尤其是幾個擔任排頭的主要演員,要及時互相溝通,按照教練的意圖調整隊形變化,增減表演時間,而樂隊只能是根據表演情況臨場發揮,並且都要配合默契,任何環節都不能出現差錯,讓觀眾看出破綻,必須確保全身而退。所以,沒有多年臨場經驗達不到如此精彩的表演效果。

道具的製作和服裝的搭配

主要材料有:竹子、麻、紙張、顏料等。花燈的主要樣式以農村題材為主,有:蔬菜、瓜果、家禽、八寶、蓮花等。
花燈:先用竹條,(竹皮部分製成的細條)按要做的形狀紮成骨架,連線
部位用麻蘸上漿糊綁紮牢固,待漿糊乾後,再按部位所需,貼上上各色紙張(底部不貼)構成初型,最後,再根據需要,用貼上各色各樣花朵或顏料勾畫和書寫吉慶詞語等方法裝飾。表演時從底部將點燃的照明燈具裝入即可。
扁擔:先將竹子製成3㎝左右寬的竹條,然後根據所要承受的重量確定厚度,刨光(留下竹皮確保韌性),兩頭鑽孔(兩孔之間距離為1.4m左右),孔內穿細繩,下端拴鐵鉤,最後用色紙裱糊,兩端用花裝飾即成。
照明燈具:最初使用蠟燭、保險燈,後用過礦燈,現在用汽燈。
服裝:白天表演要求整齊、統一、好看即可。晚間表演則要求下身穿魚肚白或淺銀灰色等色彩淡些的褲子和白網鞋,才能通過和燈光搭配,形成微型海浪的視覺,表演起來腳步輕快,猶如游龍戲水一般,達到最佳效果。

演職人員

鼓譜創作人:陳鳳林
教練(指揮):陳俊傑陳蔭梓邢德元陳雲生榮淑仙(女)
樂隊:陳俊林陳壽星陳建福陳鳴皋翟光德王金良常學信陳雲生李有壽陳金生尹曉佳等。
擔燈演員:陳俊英李秀英閆秀英陳潤枝蘭果林董玉花趙桂英陳玉花陳蘭芳常寶蘭王改仙王秀英榮淑仙閆拉桃史志仙陳錦萍陳翠玲王玲仙陳秀琴陳美芳陳永紅陳曉君等。
糊燈:劉廷棟吳鳳英李毓花王玉英陳建福石秀英鄭拉娥陳全生房煥萍等。
點燈:陳東皋陳壽璽陳新成等(保險燈)。
陳海生陳全生常善榮鄭雲貴常志宏等(汽燈)。
說明:農村鬧文藝是民眾性活動,不同專業演出團體,除教練以外,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是誰有空誰參與,每年都有舊人退出、新人加入,而參與的人數較多,比如:樂隊少則六人,多則十人,糊燈也得八至十人,點燈:使用保險燈時四五人就行,改用汽燈後每年最少也得用十人左右,尤其是擔燈演員,從起初的二十多人發展到最多時八十人的隊伍,因受表演場地的限制才又減到現在的四、五十人,加上後勤人員,每年參與人數都不少於八十人左右,所以,很難按年代分清各代的演職人員。
以上演職人員的名單都是擔任重要角色的人員,比如,樂隊名單都是能熟練掌握全套樂器並配合默契的能手中的部份,擔燈演員名單都是擔任過排頭、收尾等主要角色,在關鍵時刻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部份演員。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自從東河村有了擔燈習俗後,凡是十六至二十歲是在本村渡過的閨女都參加過擔燈表演,而是觀眾年年叫好,並且年年得獎。
[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