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和尚

大頭和尚,亦稱大頭舞、跳羅漢、羅漢舞,流行於中國各地。有些地方,根據舞蹈內容,叫《大頭和尚戲柳翠》、《月明和尚逗柳翠》等,多在節日裡或喜慶活動時表演。

藝術特色

所謂的《大頭和尚》,就是表演者套著大光頭面具,穿著和服、便褲、山襪與和尚鞋,手拿佛珠,扮成出家人模樣;或是扮成女姓,穿上舊時大襟鑲邊衣褲和圓口鞋,手拿芭蕉扇,可以在舞台草地、可以在廣場街頭、可以在庭院明堂甚至在船舶店鋪等等幾乎所有人們需要的場所進行表演。它表演時的人員可多可少,道具簡單,造型滑稽,動作風趣,沒有語言,表演誇張,詼諧幽默,逗人發笑,老少皆愛觀看,與其他的民間舞蹈相比而別具韻味,隨時都洋溢著一種熱鬧和歡快的氣氛。在它表演的時候,如用鑼鼓等打擊樂進行伴奏,能增強氣氛,也可以不用器樂,獨立進行演出,同樣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發展

此舞原出自民間故事《月明和尚度柳翠》。《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上元佳節,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其餘裝演大頭和尚。”宋代《東京夢華錄》和《古今小說》、明代《西湖遊覽志》和《帝京景物略》等書中都有跳大頭和尚的記載。清代《百戲竹枝詞》中記:“大頭和尚即明月僧度柳翠事,人帶(戴)大面具扮演之。”可見此舞歷史頗為悠久。在表演形式上,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是由兩人扮演。一人飾和尚(男),頭戴紙質的大頭面具,手持蒲扇或拂塵;另一人飾柳翠(女),手執巾帕。兩人相互追逐戲舞。表演時有扭、擺、追、拉等即興動作,十分誇張詼諧。此外也有多人表演的形式。

1949年以後,這種形式又有新的發展,每逢年節或喜慶日子,各地的新秧歌隊中經常出現扮演大頭和尚的。許多專業歌舞團體還把它改編為具有新思想內容的獨舞或群舞,如《大頭娃娃舞》、《鞭炮舞》、《豐收舞》等

特色

集仕港鎮的《大頭和尚》起始於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種流傳很廣的民間舞蹈,亦稱“民間啞舞”、“大頭和尚舞”等,歷來廣受社會各界的喜愛和歡迎。1955年曾參加過《浙江省第一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演出》,1985年底被市電視台拍成資料錄像後由市文化局存檔,如今更是在區、市級的各項大型活動中受邀而頻頻亮相。

該鎮的翁家橋是《大頭和尚》藝人的承傳地,歷今已傳至第八代,現在的主要傳承人方明華等經不斷創新實踐,已形成人員少、節目精、服飾美、道具簡、演出便的特點,依然生機盎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