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3年2月1日,北海水衝過堤壩,席捲了荷蘭南部大面積的土地。荷蘭政府立即決定採取措施來保護這片土地,使它不致遭受另一次洪水侵襲,並提供出了三角洲工程計畫。這項計畫的目的是改善和加固堤壩。在東斯海爾德3條河交匯的主要河口修築幾條小壩和一條大壩。許多人抱怨說大壩將毀滅該區域的野生生物,斷送許多漁民的生路。於是,政府改建了一道防風暴潮閘來替代。它很像一條堤壩,但有一系列閘門供水流出入。若遇風暴或洪水威脅時,這些閘門將關閉,可以挽救其後面的土地。這條防風暴潮閘於1986年10月開始啟用,是世界上最長的潮 汐河攔河壩。 左圖:東斯海爾德南有65個混凝土墩、62座鋼製閘門,連綿9千米,橫亘在東斯海爾德河的河口處。
當發大潮時,要將防風暴潮閘的閘門提升起來。這樣的情況可能一年發生一次。
1953年2月,一次罕見的春季大潮在強風的助長下,致使北海水衝過堤壩,淹沒了荷蘭南部的澤蘭省。1855人被淹死。4.7個家園和500千米的堤壩被摧毀。該區域內大面積的農田被海水毀壞。
相關內容
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