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羊峽簡介
龍羊峽長40公里,黃河穿越其間,河谷寬9公里,河谷兩岸,一邊是起伏峻險的茶納山,一邊是連綿不斷的莽 原,中間是一片寬闊平坦、肥沃豐腴的盆地,使整個峽谷成為一個巨大的天然庫區。到了峽口附近,突然峭壁陡立,兩岸距離僅有30多米,岸高150多米,這裡是修建水電站得天獨厚的地方。龍羊峽水電站最大壩高178米,為亞洲第一大壩。壩底寬80米,壩頂寬15米,主壩長396米,左右兩岸均高附壩,大壩全長1140米。它不僅可以將黃河上游13萬平方公里的年流量全部攔住,而將在這裡形成一座面積為38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240億立方米的我國最大的人工水庫。
龍羊峽人工水庫已成為美麗的旅遊景點,大壩鎖黃河,高峽出平湖。碧波蕩漾,湖光山影,乘遊船繞湖一周,蒼穹碧野,心曠神怡,遊客才頓然悟到,黃河水在這裡是“清”的。清清的黃河水,是大自然的賦予,是人們對黃河利用和改造的結果。
建制沿革
龍羊峽行政委員會簡介
1978年4月14日,經中共青海省委批准,中共海南州龍羊峽工委,海南州龍羊峽辦事處(縣級)成立,1988年改為龍羊峽行委(縣級),首任書記唐家裕,辦事處主任吳紹忠。
2001年底轄2個村委會:黃河村、興龍村。區劃代碼632526,郵編811800。人口0.3萬,以漢族為主,主要是行委和電站的職工、家屬。
龍羊峽行政委員會地處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境內,東北與共和縣曲溝鄉接壤,南過黃河與貴南縣沙溝鄉為鄰,西臨龍羊峽水庫庫區,總面積為6.43平方公里。其他地域範圍在東經100-53-40——100-54-30,北緯36-07-18——36-08-30,城鎮區位龍羊峽黃河北岸,距州府駐地70千米、省會西寧市147千米。城鎮海拔高度在2599——2771之間,地處黃河谷地,四周環山。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3.4℃,年降水量312毫米。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號文批覆同意撤銷龍羊峽行委,設立龍羊峽鎮;撤銷曲溝鄉併入龍羊峽鎮。
龍羊峽鎮簡介
2002年,隨著大壩正式投入運營,龍羊峽實行撤委建鎮,與曲溝鄉合併納入共和縣,正式更名為龍羊峽鎮。
龍羊峽鎮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鎮,位於共和縣東南部,坐落於青海湖的姊妹湖龍羊湖畔,距州府駐地70千米、省會西寧市153千米。地處黃河谷地,四周環山。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3.4℃,年降水量312毫米。全鎮轄13個行政村、45個農業合作社、2個居委會,共有農牧民人口2278戶9027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等7個民族。鎮境東與貴德拉西瓦鎮接壤,西與恰卜恰鎮、鐵蓋鄉為鄰,南鄰貴南縣沙溝鄉、北與倒淌河鎮相連,鎮域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37.5公里,總面積74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有豐富的鄉野園林資源、地熱溫泉資源、野生魚類資源、丹霞土林資源等。
全鎮轄13個行政村、45個農業合作社、2個居委會,共有農牧民人口2278戶9027人,有漢、藏、回、土、撒拉等7個民族。鎮境東與貴德拉西瓦鎮接壤,西與恰卜恰鎮、鐵蓋鄉為鄰,南鄰貴南縣沙溝鄉、北與倒淌河鎮相連,鎮域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37.5公里,總面積74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有豐富的鄉野園林資源、地熱溫泉資源、野生魚類資源、丹霞土林資源等。轄麻尼磨台、瓦里關、龍才、克才、曹多隆、阿乙亥、後菊花、德勝、黃河、多隆溝、次汗土亥、查那村、龍羊新村等13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
旅遊觀光
簡介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與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谷入口處,從西倒一級公路至日月山,再轉至
龍羊峽公路可達,距省會西寧市147公里、州府恰卜恰65公里。屬峽谷自然風景和工業旅遊型景區。上距黃河源頭1684公里,下距黃河入海口3778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是黃河上游第一個大型梯級電站,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有“龍頭”電站的美稱。龍羊峽電站1976年開始興建,以大壩最高、最大的庫容,最大的單機容量而著稱於世。龍羊峽建成後境內形成了面積383平方公里,總庫容246億立方米的巨大人工湖,可供利用面積近200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湖內年平均氣溫7.5℃,最高水溫16.5℃。這裡不僅有舊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又有巍峨壯觀的攔河大壩、波濤洶湧的黃河激流和危岩聳立的黃河峽谷。庫區水體清澈純淨,無污染,是理想的綠色養殖基地,是水上娛樂、休閒、度假的理想地點,也是峽谷攀岩、黃河古道探險、水上訓練比賽的最佳場所。同時還能品嘗到著名虹鱒魚、池沼公魚等美味佳肴。
龍羊湖景區
龍羊湖景點,屬龍羊文化體驗區,位於龍羊峽鎮西南龍羊湖畔,景點內有一座意義非凡的公園,公園以龍羊峽水電站部分施工遺址為中心,依託龍羊峽大壩而建,整個景區具有臨山、臨水、臨壩、臨鎮的特點,可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景區內觀景台、黃河園、遊艇碼頭、水電工業遺址、雕塑、黃河、群山,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水、人、城、景相生相容。公園以黃河水利文化為主題,在保留龍羊峽水電站建設遺蹟的同時,巧妙添加了現代建築藝術元素和旅遊娛樂場館設施。站在公園最高水位看台,遠眺雄渾壯美的龍羊湖,東望是雄偉的龍羊峽水電站大壩,滔滔黃河在這裡駐足,河水從此變的清澈嬌媚。天下黃河貴德清,清水源來龍羊湖。岸邊大壩建設遺蹟參差造影,平靜中蘊藏了歷史的凝重;湖面碧波蕩漾,遊船穿梭,三文魚養殖網箱又在湖面圈圈點點,讓人不禁慨嘆自然造化之神奇和當年建設者的智慧堅韌。待到夕陽西下,龍羊湖面晚霞盡染,金光閃閃,恰似鯉魚滿身的鱗片。查納山凸進湖裡,似巨龍要潛入湖底,又如準備起飛翱翔?任你想像,任你陶醉。 龍羊湖面積為383平方公里,龐大的優質水源,屬於國家一級地表水,適明度達5米,是青藏高原上永不封凍的湖泊,俗語所說的“高峽出平湖”就是出自該寓意。湖面碧波蕩漾,湖光山影,乘遊船繞湖一周,蒼穹碧野,心曠神怡,讓人頓然領悟,黃河水在這是清的,淡看清清的黃河水,自有一股天然的靈氣。千百年來彈奏著同一曲樂歌,是悠然,是溫婉,是萬千塵囂遺落的一片靜,是與自然浮雲相契的一笑會心。在柔和陽光下泛著令人心動的波光,輕盈的,細長的,在飛花時節舞著幾許的清麗俏然,是大自然賦予的美。
龍羊大峽谷景區
龍羊黃河大峽谷位於龍羊峽水電站和拉西瓦水電站之間全長33公里,兩岸岩石為沉積岩,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是黃河上氣勢最為磅礴的峽谷群,谷內溝壑縱橫、奇峰險石、陡壁萬仞、巍然天門,形成了“奇、幽、深、異、險、密”的景觀特點。被譽為“中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據地質考證,黃河形成已經有四萬多年,龍羊峽谷的黃河河道在這四萬多年裡從未改變過,而且自黃河發源地至龍羊峽再沒有比這個峽谷更長、更壯觀、更美麗的峽谷了,因此這“高原古水道、大河第一峽”名副其實!
峽谷碼頭上游水面悠長,立壁千仞,涼風徐徐。泛舟上游可欣賞:取經四聖、博弈、擎天柱等景點;碼頭下游水面寬闊,網箱布陣,岩羊走壁,乘船下游可目睹:落墨岩、岩羊灣等景點。您的此次旅程可以選擇棧道觀光留影、上游感受險峻、下游體驗刺激以及飽覽峽谷全程四個選項,如果您喜歡垂釣,還可以盡情享受願者上鉤的樂趣。
峽谷兩岸生長著一百餘只石羊(又名岩羊),由於喜好攀登岩峰而得名,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乘船穿梭於峽谷之中,一群群在懸崖亂石間奔走跳躍的石羊成了景區內一種獨特的風景。
龍羊峽土林地質公園
龍羊峽土林國家地質公園,平均海拔2700米,連綿50多公里,總面積大約600畝,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第三系底層風化形成的土林之一,是發生於新生代的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在以流水侵蝕為主要作用的外力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土林地質奇觀。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土林,就是土狀堆積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狀地形,因為遠遠望去,就像黃土的森林一樣,所以我們稱之為土林。
土林景區主要景點有福山、駱駝飲水、五彩經幡群、閉關院、神駝問佛、落水洞、天生橋、孔雀嶺、海洋世界等。土林,山脊明暗交錯,色調赤紅,生動絢麗,雖然不是層林盡染,但也是萬山紅遍!還有那一道道沙溝、一座座荒山、一條條幽谷,高低錯落,變幻不定,描畫出一個原始荒涼的的遠古世界,對於看慣了小橋流水、聽慣了鳥語蛙鳴的南方遊客來說,尤其是一種難得的奇觀。
土林是一種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是由土狀堆積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狀地形,因遠望如林而得名。一般出現在盆地或谷地內。是在乾熱氣候和地面相對抬升的環境下,經暴雨徑流強烈侵蝕、切割地表深厚的鬆散碎屑沉積物所形成的分割破碎的地形。一般高20米左右,最高乃至40米,各柱體頂部接近同一高度。
土林景區以沙溝、荒山、幽谷構成一個原始、荒涼、粗獷的遠古世界,自然風光別具一格,給人一種原始的美,粗獷的美,具有很強的震憾力,吸引著眾多畫家前來創作寫生,攝影師前來捕捉閃光的一瞬間,土林同時也成為電影電視攝製組的外景基地和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遊人的首選目標。
房車自駕車營地——龍羊峽東大山景區
龍羊峽東大山景點位於黃河大峽谷上方,與峽谷碼頭落差高達300-400米,是一處居高臨下欣賞黃河天峽的絕佳場所。東大山景點占地1000畝,其中自駕車營地100畝,棧道全長7000米,共設三處遊客接待點。該景點是龍羊峽生態旅遊景區2017年重點開發建設項目,現在景點已完成供電、供水工程及棧道鋪設1.8公里。目前景點仍在施工的工程主要是配套服務設施及場所,主要包括:旅遊公廁、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商鋪、綠化帶等。計畫完成時間為2017年年底。
其實東大山景點和黃河大峽谷景點是一脈傳承,就是想讓遊客全方位欣賞黃河天峽——龍羊峽黃河大峽谷,讓遊客充分領略中國的科羅拉多——龍羊峽。
“龍羊”為藏語音譯,意為:險峻的懸崖溝谷。峽谷位於龍羊峽水電站和拉西瓦水電站之間全長30餘公里,河水最深處約250m,兩岸岩石為沉積岩,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是黃河上氣勢最為磅礴的峽谷群,形成了“奇、幽、異、險、密”的景觀特點。據地質考證,黃河形成已經有四萬多年,龍羊峽谷的黃河河道在這四萬多年裡從未改變過,而且自黃河發源地至龍羊峽再沒有比這個峽谷更長、更壯觀、更美麗的峽谷了,因此這“高原古水道、大河第一峽”名副其實!
碼頭下游水面寬闊,網箱布陣,岩羊走壁,乘船下游可目睹:落墨岩、岩羊灣等景點。旅程可以選擇棧道觀光留影、上游感受險峻、下游體驗刺激以及飽覽峽谷全程四個選項,如果您喜歡垂釣,景點水域還設有釣台,您可以盡情享受願者上鉤的樂趣。
龍羊峽特色小鎮
時光小鎮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東部的龍羊峽鎮,是黃河上游第一個梯級水利樞紐工程龍羊峽水電站所在地。距離州府駐地共和縣50千米、省會西寧市157千米。小鎮總面積6平方千米。地處黃河谷地,四周環山,屬高原大陸性氣候。
青海省體育事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在運動休閒、體育產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發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旅遊區因龍羊峽大壩的修建形成了高峽半湖的壯美而獨特景觀,廣袤的水面、秀麗的峽灣、險峻的黃河,經實地調研及《龍羊峽旅遊區總體規劃(2013-2030)》,依據《龍羊峽全民健身中心體育設施布局規劃》的內容分析本區域非常適宜運動休閒特色小鎮體育設施項目的建設。2017年7月27日,住建部擬公布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公示,青海省龍羊峽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行列;2017年9月15日,青海省海南州文體廣電局批覆成立“海南州龍羊全民健身中心”,龍羊峽鎮再次躋身青海省特色體育小鎮行列。
龍羊峽旅遊區主要的體育場地由民間資本的注入,使得龍羊峽鎮體育產業得到加速發展,修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體育設施,如全民活動健身中心、體育公園(濱河公園)、黃河大峽谷垂釣等設施。此外,政府主導建設有綜合慢行道路,可以開展騎行和慢跑等活動,綜合慢行道路基本覆蓋現有鎮區,健身網路己初步形成。
這座小鎮是隨著龍羊峽大壩的修建而逐漸繁華起來的,曾經被稱為“青海小香港”,後來隨著大壩的竣工,人口大量遷移,現在是一個僅有3000多人的小鎮,鎮上保留著大量七八十年代的建築,依託原有建築打造了一個以懷舊為主題的時光小鎮,讓您在這裡重溫過去的時光,尋覓曾經的自我。
龍羊峽當家寺景區
當家寺藏語稱“當家密咒法洲”。位於龍羊峽鎮以北,在今龍羊峽以北15公里的瓦里關村。該寺歷史悠久,相傳初建於元至正年間,與四川德格的西欽寺關係密切。
清代寺主當家喇嘛受封“當家額爾德尼”,清廷賜有印章、封浩。自此,發展迅速,成為海南地區寧瑪派諸寺之母。至民國時期,在今共和、貴德一帶形成以當家寺為母寺的寺院體系。當家寺下轄有經堂和小寺8座,即中郭密(今共和縣曲溝一帶)的曲溝經堂、草多隆寺、後菊花寺、唐乃亥寺,下郭密(今貴德縣羅漢堂一帶)的羅漢堂俄康、貨爾加俄康、多勒倉俄康、松巴俄康等,有僧侶350人左右。1958年,當家寺共有僧侶70人(其中有根藏浪卓、康苟千嘉木樣圖丹卻吉道爾傑、堅官、多哇等4名活佛),大經堂1座,高三層共100間,僧舍150多間,並建有當家、堅官、多哇3個昂欠。寺內還有阿柔格西活佛靈塔殿1座3間,內供宗喀巴像、阿柔格西靈塔等。阿柔格西建立拉加寺後,曾長期住當家寺,並圓寂於此,故立此殿。1958年後,寺院部分建築被拆毀。1981年10月重新批准開放,現寺院共有寺僧5人,經堂1座65間,佛堂9間,僧舍32間。
當家寺全年的主要經事活動有農曆六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麻尼會”,七月初九日至十五日的“法王會”,九月初三 日至十一日的“寧瑪派八部經文念誦法會”。
庫區項目
青海龍羊峽--保護母親河綠色工程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隅,中國內陸最大鹹水湖——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客拉山北部,黃河在青海的流長1694公里,其中在海南州境內的幹流長411.3公里,橫貫州內五縣及龍羊峽行委。黃河在青海流域內生態環境逐年惡化,形勢嚴峻,而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集中於海南州的共和盆地。1997年有關部門的調查表明,全州退化草場面積達1338.9萬畝,占全州草場總面積的26.7%,平均年退化率在1.8%;全州土地沙漠化面積1900.5萬畝,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29.7%。而且還有1161.56萬畝的潛在沙漠化土地;全州水土流失面積982.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4.23%,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6780萬噸,輸入庫區的泥沙3131萬立方米,黃河水量減少。據監測,近九年青海境內的黃河水量減少23.2%,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增加。黃河1997年斷流120天,黃河下游斷流的次數增多和時間的提前,除黃河流域生產、生活用水增多外,與黃河上游的生態惡化致使來水量減少有直接關係。
青海龍羊峽 |
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我州農牧業生產和農收民生活受到威協,而且影響了經濟發展。不僅民眾的生活遭到了很大的困難,而且給畜牧業造成嚴重損失。1995一1996年產草量下降,成畜死亡數增加,仔畜成活率下降,直接經濟損失達1.33億元。同時,農業生產連年發生乾旱。1995至1998年全州因旱農作物成災面積累計達96.9萬畝,減產糧油2977.43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達1.29億元。去年入秋以來,全州發生了跨年度的秋、冬、春三季連旱,共和地區降水量比歷年周期減少了63.4%,乾土層達27.5厘米。目前全州耕地受重旱面積達46.7萬畝,127萬頭牲畜、7.16萬人飲水發生困難。此外還造成地方交通不暢,一些主要幹線經常發生杴沙堵道阻車,多處路段被沙土埋沒,對龍羊峽水電站及庫區造成了嚴重威脅。隨著泥沙堆積量的增加,庫容逐步縮小,對發電、防洪、灌溉等方面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經歷了數次旱澇災害,受到嚴峻的挑戰。沉痛的教訓使海南州歷屆州縣黨政領導清楚地認識到,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改善生態環境是擺脫貧困、振興經濟、造棍人類的根本出路。多年來,自治州把植材造林、防風固沙、加強草原基礎建設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頭等大事。
青海龍羊峽植樹造林 |
一是以植構造林,治理沙區土地、建設綠洲農業為總體目標,堅持喬、灌、草相結合,設障固沙和生物措施相結合,農田林網與成片渲林、封山育草(林)相結合,進步建設了沙珠玉、鐵蓋、茫技、巴溝、沙溝、貴德“三河”等地的防護林體系。
二是加快水土擁失治理步伐,堅持不懈地進行綜合治理,採取山坡封育禁伐,栽種水保林;山根發展喬、灌、混交林;溝底打壩淤沙;農戶莊廊周圍植樹,耕地興摻水平梯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95平方公里。
三是加大草原建設力度,在依法管理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場的基礎上,狠抓了以草場圍欄、人工種草、牲畜棚圈、房屋定居為主的”
四是配套草原建設和防災基地建設。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遏制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於受全球大氣候的影響和高原特殊的氣候條件及人類活動因素,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程度還相當嚴重,生態環境條件繼續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根治水土流失,緩解草場退化,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依然嚴峻。
龍羊峽水電站
概況
始建於1976年的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青海共和縣境內的黃河上游,是黃河上游青藏高原第一及巨型水庫,“黃金水電走廊”的龍頭,控制著黃河上游65%的水量和主要洪水來源,號稱“天上黃河第一壩”。也是黃河流經青海大草原後,進入黃河峽谷區的第一峽口,峽口只有30米寬,堅硬的花崗岩兩壁直立近200米高,是建立大壩的寶地。大壩之上廣闊的草原又是蓄存河水的良好湖區。大壩高178米,為我國第一高壩,水庫總容積247億立方米。巨大的庫容調節了黃河枯水期的水量,發電量也僅次於葛州壩和白山水電站。
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共和縣和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是黃河上游已規劃河段的第一個梯級。壩址區位於青藏高原,庫區海拔高程2600~3000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1420km2,約占黃河流域面積的18%。多年平均流量650m3/S。
青海龍羊峽水壩
工程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電站裝機容量128萬kW,保證出力58.98萬kW,年發電量59.42億kW·h。經龍羊峽水庫調蓄後,可將洪峰下泄流量控制在4000~6000m3/S,並可提高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及蘭州市等防洪標準。與劉家峽水庫聯調,除可滿足黃河上遊河口鎮以上127億m3及河口鎮以下250億m3的工農業城鎮用水外,還可提高已建成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4個水電站的保證出力25.48萬kW,年發電量5.13億kW·h。工程樞紐由主壩,左、右岸重力墩和副壩,泄水建築物及電站廠房等組成。
主壩為定圓心等半徑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78m,底寬80m,壩頂寬度18.5~23m(其中實體厚度15m)。根據運行要求,泄水建築物按不同高程分4層布置,即表孔溢洪道、中孔、深孔、底孔泄水道。泄水建築物在進口或壩後均設有弧形工作閘門、檢修門和事故檢修閘門。考慮兩岸壩肩穩定,電站主廠房位於壩址下游約60~70m,呈斜直一字形布置,安裝間為半窯洞式地下結構,位於主廠房左端,主廠房採用壩後封閉式結構。廠房內裝有4台單機32萬kW的水輪發電機。廠房總長142.5m,寬51m(不含尾水平台),高61.42m。水輪機採用單機單管引水方式。
工程於1976年2月開始施工準備,集團公司水電四局施工,1979年底截流,1986年10月下閘蓄水,1987年9月第1台機組發電,1989年6月第4台機組投入運行,1992年工程全部竣工。
龍羊峽施工導流
龍羊峽水電站混凝土重力拱壩高178m,發電廠房位於壩後。導流方式為一次斷流圍堰、隧洞導流,隧洞斷面尺寸為15mXl8m。原設計上游為溢流式混凝土拱形圍堰,1979年因截流日期拖後,難以按期完成混凝土拱形圍堰,將其改為混凝土心牆土石圍堰,並將擋水標準由十年一遇洪水提高到二十年一遇洪水,並以五十年一遇洪水作為校核標準。1980年又在圍堰右端增設了非常溢洪道,1981年又據水情預報將上游圍堰加高7m。當年汛期實際發生接近二百年一遇的洪水,上游水位逼近加高后的堰頂,圍堰蓄洪量高達11億m3,嚴重威脅工程和下游的安全,由於奮力搶險和非常溢洪道的及時分洪才戰勝了洪水,轉危為安,如果事前沒有預防措施,其後果將難以構想。
與龍羊峽水電站成為鮮明對照的是岩灘水電站。該工程採用明渠導流,原設計上下游為不過水土石圍堰,開工後改為碾壓混凝土整體重力式圍堰,擋水標準為全年五年一遇洪水,圍堰建成後的當年8月,發生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漫堰流量達4000m3/s。如果仍為不過水的土石圍堰,而擋水標準又低於實際發生的大洪水,一旦漫頂潰決,將產生嚴重後果,可見不過水的高土石圍堰風險相對較大。
龍羊峽水電站上游堆石圍堰高53m,堰頂長85m(見圖1)。堰址處水深較淺(小於10m),覆蓋層不太厚(約13m),且枯水期較長,有條件乾地施工,並清除心牆部位覆蓋層,因此採用現澆混凝土心牆,牆高49m,頂端厚0.96m,底部厚1.94m,高混凝土墊座與基岩連線,為適應堰體變形,用豎直伸縮縫與水平鉸接縫將心牆分成12mXl2m的方塊並配置雙向構造鋼筋。該圍堰共運用5年,觀測數據表明堰體及心牆變位微小,情況正常,1981年還遭遇了超設計標準洪水的嚴峻考驗,實際攔洪庫容達11億m3。
龍羊峽水電站
龍羊峽水電站樞紐修建在龍羊峽谷入口15~20km處,壩址上距黃河源頭1684km,下至黃河入海口3778km。本工程的任務是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和灌溉等綜合利用。龍羊峽水電站為一等大(I)型工程,樞紐由混凝土重力拱壩、左右岸重力墩、左右岸副壩、泄水建築物、引水建築物、壩後封閉式廠房、永久交通洞等組成。壩址以上積水面積為131420km2,壩頂高程2610m,最大壩高178m,前沿全長1226m,壩底最大寬度80m,正常蓄水位2600m,其相應的庫容247億m3,有效庫容1935億m3。汛前限制水位2594m,校核洪水位2607m,死水位2530m。電站總裝機容量1280MW,保證出力5898MW,設計年發電量5942億KW·H。該樞紐工程洪水設防標準為千年一遇洪水設計,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按9度地震烈度設防。電站自1986年10月下閘蓄水以來,擋水建築物經歷了3次高出初期運行水位2575m以上的較高水位,分別為:1989年11月水庫水位257504m;1993年11月水位257758m;1999年11月水庫水位達到258108m。隨著水工建築物的運行時間增加,庫水位的升高,泄水等原因,近幾年廠房漏水問題一直較突出。幾乎無縫不漏,1990年設計院、水電四局、電廠三家共同統計,漏水部分達70多處。1999年又進行自查,廠房2455層、水車廊道、漏油泵樓梯間、閥門室等多處部位出現滲漏現象,影響廠房工作環境及水工建築物的安全運行。
滲漏水
廠房止水、排水設計
龍羊峽水電站主副廠房位於大壩下游約80m的河谷中,兩岸山體被多組構造切割,水庫蓄水後出現繞壩滲流或繞過廠房基礎的滲流,在左右兩岸及廠房基礎下形成較高的地下水壓力,如果不採取可靠的止水、排水措施,地下水、廠房尾水、廠頂雨水等都可能沿廠房底部與基岩接縫、廠房與兩岸接縫、廠房各機組段接縫、廠房與上游副廠房接縫、副廠房之間接縫等處侵入,從而影響廠房整體穩定和結構強度,同時還影響機電設備的正常維護和運行。因此,原設計中採取了止水、排水相結合的措施。為了防止廠頂雨水、施工用水等下滲,原設計在各施工縫、永久縫等部位設定了一層水平的封閉“Z”型或“Ω”型紫銅止水系統,縫內填塑膠油膏等嵌縫。但由於施工中止水片破壞普遍較嚴重,止水效果較差,廠頂防水層受施工干擾未能及時施工,曾造成無縫不漏的情況。1990年由西北院龍羊設代處、水電四局、電廠組成的“龍羊峽主副廠房漏水檢查組”,對廠房漏水部位進行了全面檢查,並針對性地提出了處理方案,處理後漏水情況有所改觀,但部分漏水原因尚未查明,漏水現象依然存在。為了降低廠房基礎揚壓力和左右岸滲水壓力,在廠房上游排水操作廊道的底部設定了一排排水孔,在左右兩岸均設有深層排水孔,排水效果較好。
滲漏水分析
綜合2002年8月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技術人員會同電廠相關人員現場調查的情況,並結合圖紙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初步認為產生滲漏的原因可概括為施工、運行等方面。
施工方面;施工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混凝土不可避免地存在薄弱環節,這些導致產生滲漏的根本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混凝土裂縫:基岩及老混凝土的約束裂縫;基岩不平整引起的裂縫;寒潮引起的裂縫。(2)混凝土未振搗密實,局部產生蜂窩、架空。(3)混凝土澆築新老接觸面處理不好。(4)止水片接頭不良,埋設不當以及本身缺陷(砂眼等)。(5)接縫灌漿沒有做或灌漿不密實。(6)機組運行振動,使伸縮縫、施工縫等開裂。(7)預埋管件的焊縫缺陷。
運行方面;電站運行期間受到物理、化學因素影響,使原來的防滲設施失效引起的滲漏。如:止水片的損壞、混凝土的開裂、給排水管路焊縫的開裂等。23滲漏水對混凝土的危害水工混凝土滲漏將使建築物內部產生較大的滲透壓力,有時可能影響建築物的穩定。如有侵蝕性水,會產生侵蝕性破壞,使混凝土的強度降低。即使滲漏水不具有侵蝕性,長期滲漏會使混凝土中的Ca(HO)2的濃度降低。如果水泥結石中的Ca(HO)2不斷從水泥結石中溶出而濃度降低時,矽酸鹽水化物中的氧化鈣也會逐漸溶出。如果水工混凝土滲漏水愈來愈多,則其內部孔隙會增多增大,使結構疏鬆,強度降低,長期流水不止,加劇惡性循環,最終可能使整個建築物遭到嚴重破壞。據調查,由裂縫引起的各種不利結果中,滲漏水占60%。因此,在建築物運行期間要經常檢查滲漏情況,發現問題要積極研究對策和及時處理。
滲漏的處理
水工建築物滲漏程度的分類(1)無潤水———無潮濕痕跡,無滲水;(2)潤水———有潮濕痕跡,但無滲水現象;(3)滲水———以一滴一滴的滴水形成滲水;(4)漏水———以緩慢連續流水形式滲水;(5)噴水———以壓力水柱形式噴涌。滲漏水的形式可分為“點”、“線”、“面”式三種。如預留管、灌漿管等為點式滲漏,裂縫、伸縮縫、施工縫等為線式滲漏,由於蜂窩麻面及混凝土酥鬆引起的為面式滲漏。
滲漏的處理原則:建築物滲漏處理一般是在迎水面封堵,這樣可以直接阻止滲漏,並防止建築物本身的侵蝕和熔融,降低滲透壓力。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在背水面截堵,以減少或消除滲漏水和改造工作環境。龍羊峽廠房為厚壁鋼構式結構,牆內鋼筋布置密集,水機和電氣管路多,因此牆面不宜打孔、灌漿。其基本原則以排為主,以截、堵為副。尤其是水庫蓄水後上游封堵是不可能的,所以滲漏處理主要是背水面截堵。綜合上述,滲漏處理原則基本為:(1)潤水情況不做處理;(2)滲水、漏水情況須做內部壓力化學灌漿處理,裂縫處開槽、止水處理;(3)噴水情況須進一步查明具體原因,進行深部根治。
滲漏處理方法研究
①點式滲漏處理,開鑿基面,清理乾淨基層面,直接用快速封堵劑封堵(點漏可以打入一木塞或水膨脹橡膠止水),然後用防水水泥砂漿或PBM聚合物砂漿整體抗滲。②面式滲漏處理;在滲水處剔鑿混凝土(深約3cm~6cm),清理乾淨基層面,用防水水泥砂漿壓實(2cm左右),可加一道環氧砂漿,外抹膨脹砂漿。③線式滲漏處理,在裂縫處鑿V型槽(深20cm~30cm),清理鑿挖基面,槽內安裝PVC管的一半,沿滲漏縫引水,分兩層封堵:先用防水砂漿進行封堵(約10cm),中間預留縫,嵌入E型止水橡膠,接觸面用粘膠與防水層充分粘牢、密實;再用膨脹水泥砂漿,也可以使用環氧砂漿回填,中間預留縫嵌入X型止水橡膠,外部裝修。
施工要點
(1)要找準要點,“標本兼治”。一般來說,水工建築物滲漏中一個水源可能導致多處漏水,漏水部位甚至與水源間距很大,如果哪裡漏水哪裡治,找不準水源,就會造成治標不治本的後果。(2)堅持“堵引結合”的原則,給水源找出路。水工建築物滲漏水一般為壓力水,目前滲漏水可能是最薄弱的環節,如果盲目堵水,水找不到出路,還會從其它薄弱面滲漏出來,造成“這裡堵,那裡漏”的局面。同時盲目堵水,造成水工建築物內部壓力超標,不僅不符合設計要求,同時還威脅安全運行。(3)堅持“注堵結合”的原則。只有先採取注漿的辦法,將主縫周邊的薄弱環節治理好,提高其強度,才能治理好主縫滲水。(4)堅持“剛柔結合”的原則。
材料的選型
目前,國內外各種防滲堵漏、補強加固的材料很多。應該採用效果好質量好、性能穩定、價格適合的產品,在施工中進行合理組合。
結束語
影響水工建築物安全運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滲漏水是一個方面,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從多角度、多方面抓,又要抓重點,抓薄弱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為水工建築物的安全提供保障;此外還要不斷積累經驗,才能及時發現和及時處理水工建築物存在的缺陷,確保水工建築物的安全運行。
導流洞
特殊情況下的導流洞布置:方案施工準備工程中的一項重大問題是導流工程的處理。龍羊峽是峽谷地段,谷底河水面寬僅40m,兩岸陡峻,導流流量較大,只能選用導流洞過水,並考慮了全年導流。不言而喻,導流洞占直線工期,越早建成施工越有利。1976年壩址覆核報告批准確定在二壩址建壩後,不久水電四局設計院就開始了導流洞的布置工作。當時的壩址有2條代表性的壩線(即2壩線和4壩線),2條壩線在河床中相距約200m,補充初步設計工作剛起步,且二者技術條件又有較大差異,尚遠未比選無法確定。在這種情況下,經反覆權衡,決定採用右岸一條2壩線和4壩線均包括在內,都可以適應的導流洞線,雖然長度662m是加長了一些,但有關導流系統的統盤布置可以全面鋪開。從1976年夏天開始,立即進行該系統的勘測補充和設計工作,並於1976年末至1977年初的這個冬季提出了設計圖紙,1977年夏即開始了導流洞進水口等的劈坡開挖工程。從實踐並算總賬看,這個決策是正確的,保證了日後的按期截流。
導流洞的選擇:導流洞選擇2條好還是1條好?當時有過2種議論,一種是採用2條劉家峽導流洞大小的洞子,即2條13.5m×13.5m的方案;另一種議論是破例採用一條大洞子,即一條最大尺度為15m×18m的方案。前一種議論很自然,因為龍羊峽水電站施工是水電四局,是搞完劉家峽後轉移來的,後來根據各方面包括地質因素在內的考慮,決定擔點風險向前邁進一步,選用了單洞方案。這在經濟、進度、布置等方面都有好處。執行結果,當時的分析與決定不存在問題。事實上後繼上來的一些大型工程,參照了龍羊峽的這種嘗試,有的水電站就考慮了龍羊峽導流洞的情況,直接採用了同樣斷面尺寸的導流洞。後來有的工程更進一步,又上了一個台階,已超過了20m。
底、深孔泄槽布置:底、深孔泄槽究竟採用彎道還是直道工程局1978年在水工模型尚未大量進行之前,就要求出整個樞紐的開挖圖進行開挖,但右岸壩後約200m範圍的高陡邊坡的開挖,完全決定於底、深孔的泄槽如何布置——是彎道還是直道。兩種布置決擇兩種開挖情況。龍羊峽峽谷岸坡陡峻,平均岸坡約60°~70°,部分岸坡幾乎垂直,底孔泄槽到崖頂較高的部位在百米以上。泄槽布置反映在峽谷邊坡開挖並永久安全(尚涉及到右壩肩穩定問題)上,十分困難。加之河道下游不遠即由EW向轉為NE向,轉角大體50°,這對泄洪布置又是一個難點。本文說過,龍羊峽初期處於非常典型的“三邊”狀態,施工非常緊迫,1977年底初設批准後,馬上就出開挖圖,根本沒有時間進行模型研究,而且要把底、深孔流量3500m3/s,最高流速近40m/s的高速水流,安全折轉50°送入下遊河道困難很大。那時有2種方案,一種是泄槽在平面上彎曲布置,剖面上里高外低,將水流送入折轉後的河道;另一種是直線泄槽,尾坎處“硬拐”,逼使水流就範,集中折向下遊河道。第一種方案比較常規,雖然水力學上也還存在一些不好解決的問題,但畢竟還有為數不少的國內外工程可資借鑑,問題可以解決。這個方案的主要問題是布置要引起右岸高陡邊坡的大量開挖,經濟、進度、施工困難問題當然都存在,但最重要的是這樣開挖(彎道布置本身要多挖右岸高陡岸坡)對右岸壩肩的穩定十分不利。第二種方案的主要優點正好與前者相反,是對壩肩穩定等有利,彎道水力學的問題也較前好;但問題是要將流量3500m3/s、流速40m/s的高速水流,利用尾坎“硬拐”是否能做到,沒有時間通過模型試驗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是這種工程布置很少,僅只在歐洲的一些壩上使用過,但其流量、流速不大,同時所拐角度也不大。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各有自己重大的問題。但形勢又“逼”著非定不可,致使設計負責人十分困難。權衡總體利弊,冒著風險決擇採用了直線方案,立即出樞紐開挖圖。通過多年的模型試驗等工作,初步落實了這種布置;通過這些年實際過水,下游流態、沖坑及岸坡穩定情況看,設計初期的決擇無誤,也才放下心來。
斷流問題:水電站施工中常常要碰到的實際問題之一是,由於施工因素造成的下游尾水位抬高。例如下游公路施工、下游圍堰拆除不徹底,甚或基本上拆除不掉等。龍羊峽水電站也不例外,由這些因素致下遊河床抬高比較大。另一方面,龍羊峽是高壩大庫,初期蓄水必然有一個黃河“全斷流”的過程。但黃河畢竟是一條影響巨大的河流,龍羊峽又是“龍頭”水庫,究竟能容許斷流多長時間,涉及到電力電量和下游工農業用水等諸多問題。該院在經過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與有關單位充分交換意見,並經上級審查同意後,全斷流3個月。在這一段斷流期間,全面組織工程隊伍集中拆除了全部下游圍堰,挖除了全部沿下遊河道的施工期堆碴和下河石碴,從而恢復了原來的水位~流量關係曲線,甚或還略低了一些,解決了下游尾水位施工期的抬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