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張鎮](/img/a/596/nBnauM3X0AjM4UjNzITN4MjNyITMwETOxQjMwADMwAzMxAzLyU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唐聖歷二年(699年)福清置縣署,稱萬安。東張屬長東鄉。宋朝至元朝行政區劃相同。清宣統二年(1910年),福清縣設5鎮10鄉,東張設鎮。民國十七年(1928年)福清縣劃分為9個區,東張設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福清區署調整,設4個區署,駐地海口、漁溪、高山、東張。1943年,區署撤消,全縣設六個鎮,東張設鎮。
鄉鎮概況
![東張鎮](/img/0/98c/nBnauM3X0QDM0kTO5EzM3EjNyITM5ETMxcjMwADMwAzMxAzLxM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58年,人民政府為改變福清十年九旱的面貌,在舊東張鎮址興建大型的東張水庫,另在甘(厝)大(洋)公路旁的玉井村建立新鎮,稱為新東張。
東張鎮位於福清市西部,據傳,宋代該村多住董姓商人,稱董商,取諧音為東張。後置長東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建制東張鎮,是福清市五大歷史古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49年底為福清縣六區駐地,1958年設鎮,1984年9月改鄉,12月恢復鎮。鎮境東鄰全省最大的人工湖——石竹湖(原稱東張水庫),與宏路鎮相望;西面有南湖、瀨底、玉林、少林等村,與一都鎮區毗鄰;南面有金芝、崔後、嶺下,與莆田新縣等地相鄰;北面通過東福路,與鏡洋鎮梨洋、墩頭村相連。鎮政府駐地東張街。下轄先進、先鋒、香山、半嶺、瀨底、三星、道橋、華石、溪北、蘆嶺、嶺下、漈山、崔後、雙溪、金芝、玉林、泗洲、南湖等18個行政村(居),人口3.06萬,面積128.5平方公里,其中東張水庫庫區面積32平方公里。境內主要道路有東福路、甘吉路。東福路是東張通往融城、福州惟一便捷通道,總長9.7公里;省道甘吉線縱貫全境,通往莆田市、永泰縣,總長25公里。
龍江之源自西向東流經東張鎮際山、嶺下、蘆嶺,溪北、道橋、東門盆地、石坑後注入東張水庫。
經濟建設
![東張鎮](/img/b/a19/nBnauM3X3gDM4EjM4ADO4IjNyITM4YzM0gjMwADMwAzMxAzLwg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為革命老區示範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家園清潔示範村的東張鎮三星村,在發展生態農業和新村規劃建設方面邁出新步伐。三星村整合土地1000畝,引進3家現代農業企業,推廣無公害果蔬種植技術約6800畝,年產值3010萬元,民眾採取土地入股、收取租金和參加基地生產開發等途徑,人均增收3440元。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規劃先行。該村已委託天津城市規劃設計院規劃新村,在今後2—3年內,將建設面積1600平方米的老人活動中心1座,面積1200平方米的村級公園3座,架設村道路燈12.3公里並進行村道綠化,建設水泥村道4000米,建設南村、後洋兩移民自然村自來水管路5.2公里,建村衛生所及移民託兒所各1座。該村村民已捐資71萬元用於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東張鎮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工作。各村已經組織人員對一些農作物和基礎設施進行搶收和二次加固。此次“鳳凰”颱風對東張鎮的農作物破壞較大,受災面積達1000餘畝,預計損失28萬元。水利方面,全鎮山塘水壩共損壞16處、水渠通道受損5處,預計經濟損失達75萬餘元。公路方面,3座橋樑受損總長35米,交通路面6處遭到損壞,其中路面塌方10處,總面積逾1000立方米,預計經濟損失達45萬元。為防範暴雨侵襲帶來的進一步災害,全鎮對庫區以及167座山塘和12公里長的龍江流域堤壩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巡邏,對檢查過的易發險情區域進行二次檢查,對危險區域設立警示標誌,對易發山洪區域的193戶共533人進行了妥善安置。東張鎮種植業結構已基本調整到位,形成了5萬畝水果,3萬畝棉花,1萬畝小麥,1萬畝其他作物的種植業格局。特別是棉花加工轉化和果品儲銷發展較快,全鎮投資50萬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廠有3個,投資100萬元的恆溫果庫有2個,大大滿足了棉農和果農的需求,效益比較明顯。另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已成為東張經濟發展的又一支柱產業。全鎮40%以上的農戶搞養殖,百頭以上的豬場達45個,存欄15000頭以上;羊存欄7000餘只;黃河沿線牛發展到500餘頭;千隻以上的雞場達20餘個,雞存欄在10萬隻以上,實現了養殖業人均增收千元的目標。下一步,我們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引資工作做大做強,走企業強鎮之路。
旅遊資源
![東張鎮](/img/a/4a7/nBnauM3XxQzM2ITOzQzM3EjNyITM5ETMxcjMwADMwAzMxAzL0M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原始林近萬畝,闊葉林多,樹木一千多種,有珍貴桫欏、銀杏、金錢松、香樟、福建柏等。靈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於2001年批准命名,是全國十大森林公園之一,園內曲徑通幽,林木花草蔥鬱,木材基地和旅遊觀光勝地。靈石寺靈石寺座落於靈石山主峰芙蓉峰下,始建於唐大中元年(847年),唐懿宗敕賜“靈石俱胝院”,時有庵堂36間。宋時興盛,明萬曆四十三年重修,葉向高贈詩:“靈石訪同我禪師”。1984年以後,寺院建築群及佛像逐年重修重塑,煥然一新。山門、大雄寶殿,中軸線左右兩側迴廊,兩廊旁有法堂、鐘鼓樓、禪房、齋堂、客房等。大雄寶殿肅穆壯觀,重檐歇山頂土木結構,唐代蓮花柱礎,井盆式木構架梁,藻井彩繪龍鳳、飛天、寶蓋蓮花、牡丹等圖案。寺內藏有唐懿宗敕賜“敕賜靈石胝天壽禪寺全圖”,原木陰刻。還有不同年代製作鍾、鼓、磬、淘米石及稀有鐵樹等。寺前有1100年樹齡重陽木和千年榕樹等21株名古樹更為稱奇。列為福清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石寺占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是福清市規模最大,最完整寺院,飲譽禪林。宋窯遺址宋窯遺址共有兩處。分別在石坑村厝後山和嶺下村宮後山。福清及至閩中南地區發現唯一宋代陶瓷業遺址。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教授主編《中國歷史綱要》,對此有較高評價。兩個窯址都坐北朝南,形似漏斗匣缽、瓷片、墊餅、支柱、支圈等遺物散布在方圓2平方公里地表,嶺下村還有磚砌窯基殘壁,產品有孔、盞、碟、盤等,主要銷往海外。宋窯遺址提供寶貴實物資料,彌補文獻記載不足。列為福清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竹山景區擬開發景區還有:香山寺名勝風景區、南湖風景區、金芝雙貴山風景區等。
地名擷趣
![東張鎮](/img/5/3b3/nBnauM3XygTO5QjN5UzM3EjNyITM5ETMxcjMwADMwAzMxAzL1M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香山,據傳山上有塊岩石,摩擦後發出香氣,故得名“香山”。
山腰:村莊位於山嶺腰部,取名“山腰村”。
三星橋:村莊因橋得名。
半嶺:該村位於山嶺半坡處,故名“半嶺村”。
南湖:村莊南邊有天然湖,故名“南湖村”。
吳家底、陳家底、楊家底:該村以姓氏命名。
教育事業
![東張鎮](/img/4/7bc/nBnauM3XyMTO5YTO3czM3EjNyITM5ETMxcjMwADMwAzMxAzL3M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江蘇常熟市東張鎮
![東張鎮](/img/9/453/nBnauM3X2ETM0UTM0QTN4MjNyITMwETOxQjMwADMwAzMxAzL0U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江蘇常熟東張鎮傳出喜訊,2002年,這個鎮累計收購、加工出口蒜苗、分蔥、板粟、地瓜、苞菜、蠶豆、花椰菜、荷蘭豆等2萬多噸,遠銷日本、美國、韓國、俄羅斯等三大洲的國家,創匯銷售額達到近億元,居蘇南鄉鎮榜首。常熟市東張鎮是我國出口蔬菜種植推廣的發源地。早在1984年,鎮裡就投入資金在白蓮村建起了千畝豐產示範試驗基地,並派人從日本、美國引進優良種子在示範基地進行提純復壯、品比試種,成功後再推廣到全鎮及周邊鄉鎮。1995年起鎮裡積極採取引進民資和外資等方法,先後建辦起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常寧鷹食品有限公司、台太興興(常熟)食品有限公司3家蔬菜加工龍頭企業。2004年年來,這些龍頭企業先後在上海、浙江、山東、內蒙古等地建立起了20多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實行“公司+基地+農戶”聯結和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由龍頭企業提供種子、技術,並實行保護價收購,加工後出口國際市場。截至目前,以常熟東張鎮為中心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已輻射推廣到全國10多個省市、400多個鄉鎮,有5萬多家農戶種植的10多萬畝農田已成為這些龍頭企業的綠色車間和生產基地,預計全年共為農民增加收入1億元。常熟天傑食品有限公司,創建於一九九三年,是由常熟市綠色食品速凍廠與台灣台太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辦的。總占地16000平方米,現有固定資產1600萬元,擁有1080平方米的高低溫兩用綜合庫一座,600平方米的預冷生產車間,1600平方米的挑選整理車間,1000平方米的糧油食品外貿中轉庫一座,以及其他輔助廠房800平方米。公司主要生產、加工、銷售各類出口保鮮蔬菜,生產的品種有:荷蘭豆、甜豌豆、大蠶豆、黃皮洋蔥、日本大蔥、花椰菜、捲心菜、大白菜、大蒜、蒜苗等20個產品,年生產、加工、銷售能力達1萬噸。其中80%的產品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