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真武殿](/img/a/c13/nBnauM3X3MTN1EzMwQzMzEzM5ETMwUzM2IDMwADMwAzMxAzL0M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永春縣誌》記載:永春古稱桃林場, “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 933 )升為桃源縣。 ” 當時, “ 永春縣衙,原在上場(今石鼓鎮桃場村)。 ” 前面橫跨一條水深流急的桃溪水運商路,即 “ 晉江東溪從泉州至永春石鼓潭可通舟楫。 ”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繁榮,木船可到(西安)許港碼頭,裝卸交流山海貨物,商人、艄公及當地人,為祈保水路的平安和生意興隆,在縣衙對面古驛道碼頭,擇地建一座供奉赤腳踏龜蛇的真武公——“玄天大帝”宮廟,名曰 “ 桃源殿 ” ,用來祭鎮水邪,同時也庇佑民眾五穀豐登。 “ 宋開寶二年( 969 ),知縣林滂移建縣署於大鵬山南,即今縣府所在地。 ” 在新縣衙邊又建一座桃源殿,遂把原來的桃源殿改名為 “ 真武殿 ” 。是歷代民眾虔誠供奉的神祉,香火一直興旺不衰。
迨至清光緒十九年( 1893 ),英長老會向當局購買該地段籌建永春醫館(現黨校內),真武殿西移重建,直至 “文革 ” 期間被毀。 1993 年,邑人自發重建,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解禳資助,集腋成裘,並收集原舊建築構件,重新修復真武殿,恢復了歷史原來的面貌。現存的古文物有:大門基墩 “ 琴棋書畫 ” 石浮雕、龍腳石階、鼓形雕花石柱珠、廊口石(石今)等,同時,還保存了原始的楠木虎腳形佛龕底座(未再修補油漆);長案桌正面鎏金木透雕花草,全套基本保護完好。
建築外觀
面寬三間,屋面桔色琉璃瓦,金碧輝煌,燕尾翹脊飛天,雙龍觀葫蘆,氣勢磅礴;中殿內兩部大通古樸典雅, “ 全瓜抱通 ” ,三層澀疊, “ 八角燈形 ” 斗拱穿插扶樑,四支主柱上端 “ 蓮花戴斗 ” 等,是不可多見的古
![真武殿](/img/b/7a8/nBnauM3X4ITM5ETMycTMwYjNwITMykjM3UDMwADMwAzMxAzL3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根據善男信女宗教活動的需要,重修建時,增設左右副殿兩座。左副殿供奉三寶如來佛等;右副殿恢復了民國時期原有的夫人媽,又請來財神爺,庇佑信眾祈福納祥願望的實現。
真武殿經過縣政府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加強內部管理,先後制定了十四項規章制度,尤其是財務管理制度和場所管理制度。實行一本帳和繁瑣的審批制,帳目月月結清,按時上牆公布,年年稽核。得到了廣大善男信女的信賴。泉州市有關領導來殿視察後,即召開現場會,向全縣推廣真武殿的管理經驗。
文化內涵
目前的真武殿,不僅保留了傳統的古典建築風格,同時也賦予濃厚的文化內涵,殿中文字出於名人之手,例如,山門的 “ 真武殿 ” 由著名詩人書法家梁披雲所題,中殿大門上方的 “ 真武殿 ” ,由時任縣長陳金榜所題,另
![真武殿](/img/e/fb2/nBnauM3X4MTNxITM0cTMwYjNwITMykjM3UDMwADMwAzMxAzL3E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如今的真武殿,兩旁伴有小副殿,如雙星拱月,更為壯觀;殿左迴廊連線波浪圍牆和山門,門口寬敞,殿右配置雄偉的戲台,為節日提供了文娛活動場所,平時放置宗教書刊供信眾閱讀;殿前桃溪兩岸的潔白石欄桿,宛如“玉帶環腰”,背靠大鵬山,眺望對岸奎峰山上的 “ 魁星踢斗 ” ;孱孱的桃溪水,仿佛響出裊裊的勸善樂章,讓戲台邊上那紅心作底的特大 “ 善 ” 字顯得更加明亮,煥發出真武殿得天獨厚的特有神韻。在這幽雅和諧的環境裡,真武殿外圍的溪濱公園,是人們休閒沐浴自然風光的好地方。
真武殿的發展規劃,將與五里街總體舊鎮改造相協調,在完善中殿下廳的建設外,還將申請擬在溪濱公園岸邊建鐘鼓樓一對,在單面街擬建跨路 “ 真武古蹟 ” 大山門一座,真武殿的未來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