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聳峙於浙東高山上的最大“飛虹”——三星橋,座落在寧海縣黃壇鎮西25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今屬雙峰鄉榧坑村,海拔約800餘米。晝夜不息的大松溪,源於海拔900米的天台山望海崗,流經三星橋下,蜿蜒奔騰,匯入白溪。汽車上山經1個小時,繞了108彎,才能一睹它的風采。構造
三星橋,是寧波地域內最有代表性的古代高山亂石拱橋。石拱,是弧形的建築構造,在豎向垂直荷載作用下,拱將承受的豎向壓力,引向二側的支座,因此,即使是很薄的拱形,也能承載較重的負荷,其抗壓強度遠勝數倍於平板承載的負荷力。這種力學原理的套用,是從天然的拱發展為人造的拱,是遠古人類的偉大發現。世界建橋史上的原始拱橋,在近萬年之前已經出現。中國的拱橋至遲在2000年之前的漢代已有套用。現存於世的中國古代石拱橋數以萬計,其中最令人稱絕的是採用山溪的天然卵石堆疊的亂石拱橋,居然不用任何牽拉粘結材料,而能橫跨于山鄉水村,狀若藍天長虹,故這類單孔的石拱橋,美其名曰“飛虹”,宋代蘇東坡曾有“東海獨來看日出,石橋先去踏長虹”句。
參考文獻
據《寧海縣誌》記載,“三星橋”又稱“萬年橋”,表示長久永固的意思。橋在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重修。又據《三星橋碑記》記載,在清代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再次重修。經實測,三星橋的實際跨度為18米,亂石拱券的實際高度為10米,橋體基的厚度為7.4米。因此這座石拱橋的橋體為上小下大,橫斷面呈梯形,猶如一座城堡。橋面上鋪泥沙、嵌卵石、設步階,兩旁置數十塊天然大石作橋欄,通體沒有任何雕琢。若逢雨後初晴,片片雲在橋旁涌動,恍若置身於仙鄉神都之中。由於拱橋的特殊力學原理,因此選擇以山體為橋基最為合適,三星橋就是建在榧坑村口的一個峽谷中。此石拱橋至今仍成為聯結寧海和新昌之間山區交通的必經之路。據村民介紹,建造這類橋先要將木製的半圓形拱架架設在山谷中,然後在木拱券上由下而上堆砌帶有楔形卵石,構成拱券,再砌橋體,接近橋面再鋪設黃土、細石、石板或鋪卵石等,達到增強強度和負荷的均勻。經數月後的自然承壓,才將木製拱架拆除,“飛虹”就建成了。這種既原始又非常科學的古老建橋法,在三星橋得到最顯著的體現,至今它已經歷數百年的山洪和冰雪考驗,風采依舊,因此榮戴浙東亂石拱橋中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