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5]峻:極,非常。 [13]每:經常。 [15]聞:有時。

基本信息

【名稱】《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年代】清代

【作者】方苞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先生姓杜氏,諱岕[1],字蒼略,號望山。湖廣黃岡人[2]。明季為諸生。與兄浚避亂居金陵[3],即世所稱茶村先生也。

二先生行身略同而趣各異[4]。茶村先生峻廉隅[5],孤特自遂[6],遇名貴人,必以氣折之[7];於眾人.未嘗接語言,用此叢忌嫉[8]。然名在天下,詩每出,遠近爭傳誦之。先生則退然一同於眾人[9],所著詩歌古文,雖弟子弗示也[10]。方壯喪妻,遂不復娶。所居室漏且穿[11],木榻,敝惟,數十年未嘗易,室中終歲不掃除。有子,教授里巷間。窶艱[12],每日中不得食[13],男女啼號。客至,無水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適者[14]。間過戚友[15],坐有盛衣冠者[16],即默默去之。行於途,嘗避人,不中道與人語[17],雖兒童、廝輿[18],惟恐有傷也。

初,余大父與先生善[19],先君子嗣從游[20],苞與兄百川亦獲侍焉[21]。

先生中歲道仆[22],遂跛,而好游,非雨雪,常獨行,徘徊墟莽間。先君子暨苞兄弟,暇則追隨,尋花蒔[23],玩景光,藉草而坐[24],相視而嘻,衝然若有以自得[25],而忘身世之有系牽也。

辛未、壬申間[26],苞兄弟客游燕、齊[27],先生悄然不怡[28],每語先君子曰:“吾思二子,亦為君惜之。”

先生生於明萬曆丁已四月初九日[29],卒於康熙癸酉七月十九日[30],年七十有七,後茶村先生凡七年。而得年同[31]。所著《望山集》藏於家。其子掞以某年月日卜葬某鄉某原[32],來征辭。銘曰:蔽其光[33],中不息也[34];虛而委蛇[35],與時適也[36];古之人與[37]?此其的也[38]。

作品注釋

[1]諱岕(jiè):名岕。古禮,對君主、尊長的名要避開,不得直稱,以示尊敬。後來便把名稱為諱。

[2]湖廣:地區名。元時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地區設為湖廣行中書省。明時分為湖廣、廣東、廣西三布政使司。湖廣便專指湖南、湖北地區。黃岡:今湖北黃岡縣。

[3]濬:杜濬(亦作浚),字於皇,號茶村。明諸生。入清,隱居金陵不出。詩文豪健,有《復雅堂集》。

[4]二先生:指杜岕、杜濬。行身:指身事。

[5]峻:極,非常。廉隅:性情,行為方正不苟

[6]孤特:指性格獨特,與眾不同。自遂:自行其是,不接受勸告阻。

[7]氣:指正氣,折:折服。

[8]用此:因此。叢:眾多。忌嫉:忌恨。

[9]退然:謙讓柔和的樣子。《禮記·檀弓》下:“文字其中退然,如不勝衣。”一同:完全相同。

[10]弗示:不給看。

[11]漏:屋頂漏雨。《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上漏下濕。”穿:指牆壁有孔。穿,孔洞。

[12]窶(jù)艱:貧困。《詩經·邶風·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13]每:經常。日中;太陽到中天,即中午。

[14]幾微:絲毫。

[15]聞:有時。過:拜方。

[16]盛衣冠:衣帽華麗。

[17]中道:路途中。

[18]廝輿:泛指鄉村中作粗雜活的勞動者。

[19]大父:祖父。指方幟,字漢樹,號馬溪。

[20]先君子:指已死的父親方仲舒,字逸巢。嗣從游:繼續追隨游處。

[21]百川:方舟,字百川,諸生,以時文名天下。年三十七卒。

[22]中歲:中年。道仆:在路上跌了跤。

[23]花蒔:花草。 

[24]藉草而坐:坐在草上。

[25]衝然:心地空明、毫無掛礙的樣子。

[26]辛未、壬申: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乾隆十七年)。

[27]燕、齊:指今河北、山東一帶。

[28]悄然:憂愁的樣子。怡:快樂。

[29]明萬曆丁巳:公元1617年(明朝萬曆四十五年),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年號。

[30]康熙癸酉:公元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

[31]得年:享有的年歲。

[32]子掞:《古文辭類纂》作“子琰”。

[33]蔽:遮掩。光:光芒。

[34]中:內心。

[35]虛:心中沖淡無慾念。委蛇(yí移):隨順的樣子。後指敷衍應付。虛而委蛇,語出《莊子·應帝王》:“吾與之虛面委蛇。”

[36]與時適:和世俗相適應。

[37]與:同“歟”,語氣詞。

[38]的:典範。

作品簡析

墓志銘這種文章的內容和作用,蓋於葬時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卒葬年月,與子孫之大略,勒不加蓋,埋於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時陵谷變遷之防,而謂之志銘。”(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所謂志銘,是說文中有志有銘,但是有時亦有有志而無銘的變體。這種文體的寫法,要求比較謹嚴、有分寸。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說:“其書法,則為書其學行大節,小善寸長,則皆弗錄。……大抵碑銘所以論列德善功烈,雖銘之義稱美弗稱惡,以盡其孝子慈孫之心,然無其美而稱者,謂之誣,有其美而弗稱者謂之蔽。誣與蔽,君子之所弗由也歟。”

這篇墓志銘寫作時間,《方望溪先生年譜》附錄《文目編年》繫於方苞年四十至五十之間。文章是墓志銘的正格。有文有銘。

文章採用了對比手法,用茶村的行徑、志趣與先生相對比,突出先生謙退、恬靜、不求名利、與世天爭的性格。語言簡潔,形象生動,風格飄逸。字裡行間,流露著對杜先生的欽慕之情。姚鼐評之曰“有逸氣”,並非虛譽。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中進士。後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後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清代古文的新風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因而發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的思想,在當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