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中文名: 杜柯波氏鳳頭鸚鵡俗名別名: 索羅門群島鳳頭鸚鵡, 杜氏鳳頭鸚鵡
英文名:Ducorps Cockatoo(SolomonIslandsCockatoo)
拉丁學名:Cacatuaducorpsii
地理分布:分布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上
體形特徵:33CM。
食性:以種子、堅果、水果、當地植被、漿果、花朵、樹葉嫩芽,小蟲以及幼蟲為食
繁殖方式:卵生。在野外他們的繁殖期為每年的7月到12月,一次產下2到3枚卵,人工繁殖的杜可波士則最多可產下4枚卵。孵化期約28天,18周完全斷奶。
概況
息於多種類型的地區內,從海岸線到山區內,包括森林、森林邊緣地帶、小鎮上、花園內等,在海拔700公尺左右最常發現牠們的蹤跡,通常成對或成一小群一起活動,成群活動時吵雜且引人注目,主要食用種子、漿果、水果、嫩芽、花朵及昆蟲,7-9月是他們的繁殖期,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約產2-3顆卵,籠養的杜柯波氏鳳頭鸚鵡數量不多,但野外數量還算穩定,全世界總數量在10萬隻以上,在當地村落是普遍的寵物,但受棲息地日益因破壞而減少,及遭捕捉販賣至鳥市、走私等因素,數量也是在下降當中。
歷史
杜可波氏鳳頭鸚鵡(Ducorps'Cockatoo)在1990年代中期的時候,約有300隻從 索羅門群島直接進口到 英國,在1994年政府當局開始禁止杜可波氏鳳頭鸚鵡的出口,直到後來,重新準許杜可波士鳳頭鸚鵡每年出口約1200隻。過去野外的族群很多,但是一度大幅減少,至今仍然沒有很正確的野外數量預估,因此不知道這樣的出口數量是否會對其族群造成威脅。幸好,所羅門當局對出口杜可波士鳳頭鸚鵡採取嚴格的限制和數量控制,因此杜可波氏鳳頭鸚鵡並沒有像 鮭冠鳳頭鸚鵡以及其他名列華盛頓公約組織附錄一的一級保育類那樣陷入立即絕種的危機,而至今仍然歸類於附錄二的二級。但是索羅門群島的森林砍伐相當嚴重,也造成了杜可波氏鳳頭鸚鵡棲息地的快速縮減,讓他們的族群面臨大幅減少的困境。習性
杜可波士個性溫和內向,和其他的鳥種也可以相處的很好,外型高貴優雅,叫聲也略小於一般 鳳頭鸚鵡,在鳳頭鸚鵡種類中算是噪音比較小的,很適合作為家居寵物鳥。他們棲息在島上的森林或是森林邊緣地帶的區域,喜歡選擇低地高大的樹木或是植被活動,有時候喜歡到鄉間的農地去覓食農作物,偶爾公園或是綠地中也可以看見他們。他們在野外大多是成對活動,偶爾會聚集8隻左右的小群體,在清晨他們會吵雜的一起飛往覓食處,在黃昏才回到棲息的地方過夜。他們喜歡棲息於比較高的樹枝上,通常只有喝水和覓食的時候才會到地面上活動,相當謹慎小心而不容易接近,同時群體中會有幾隻擔任哨兵的工作,如果有任何動靜,哨兵會發出警告,而整群的杜可波士就會立刻發出驚叫飛走。
飼養
與其它鳳頭鸚鵡比起來杜柯波氏鳳頭鸚鵡算是比較安靜些的種類,體型比 粉紅鳳頭鸚鵡大一些,說話能力也還不錯,是理想的寵物鳥,價位不高,但市面成鳥多為東南亞進口的野生鳥,不宜飼養;適應能力不差,不吵鬧,比較含蓄,飼養成鳥宜購買 人工繁殖的原配對,比較不會發生巴丹常發生的難以配對情況。繁殖期間有侵略或攻擊性,公鳥有時會攻擊母鳥,不要經常打擾它們或改變環境,因為它們對這些行為十分敏感。由於親鳥常常會棄養幼雛,因此繁殖者需要將雛鳥取出手餵。繁殖
繁殖成果少,繁殖期間有侵略或攻擊性,公鳥有時會攻擊母鳥,不要經常打擾他們或改變環境,因為牠們對這些行為十分敏感,一窩產2-3顆卵,孵化期約28天,羽毛長成8-10星期,常發生親鳥不餵食雛鳥的情形,最好趁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相關詞條
環頸鸚鵡 無花果鸚鵡 麒麟鸚鵡 小緋胸鸚鵡 藍頭鸚鵡 橫斑鸚哥 白腹凱克鸚鵡 麥瑟米倫氏鸚鵡
參考資料
1.長江網:http://www.changjiang.cc/pets/2006/1215/article_1780.html
2.快樂閱讀網:http://www.zuowenw.com/chongwusiyang/wanshangniao/yingwu/200712/338943.html
鸚鵡分類
介紹各類鸚鵡知識。主要包括:金剛鸚鵡、葵花鸚鵡、亞馬遜鸚鵡、非洲鸚鵡、錐尾鸚鵡、澳洲鸚鵡、紐西蘭鸚鵡、亞洲鸚鵡、吸蜜鸚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