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庚

李映庚1845-1916,曾歷任永平、正定、大名、天津、保定、邢州等七地知府.李映庚將部分崑曲曲牌化簡,運用崑曲的“同場”唱法,按拍形成進行曲的節奏。歷時三個月,創作出軍歌10餘闋,這是李映庚的一大創舉。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李映庚(1845-1916),曾歷任永平、正定、大名、天津保定、邢州等七地知府。民國建立,映庚升任肅政史。職責是監察各部員司的違法亂紀行為。民國四年(1915),袁世凱冒天下之在不韙,欲復辟稱帝。映庚以言官身份上書諫止,因不被採納憤然辭官。他回到沭陽後,由於德高望重,被公推為沭陽縣農會會長,制“整治沭河方案”,未及實施,即於1916年11月15日逝世。

生平經歷

李映庚生前,除在政界是有一定影響外,在新的軍樂方面亦頗有建樹。李映庚的音樂功底是在少年時期打下的。清朝末期,蘇北地區崑曲頗為流行。李映庚青年時就喜好昆樂,他和其弟李燕卿經常相聚一堂,彈唱切磋技藝。他們精通音律,步入仕途以後,從政之餘,仍以吟唱崑曲為樂。他的崑曲唱得很好,在北方崑曲界頗有名氣,著名京昆名伶陳德霖和王瑤卿早年都曾隨他學過崑曲。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因“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屢受外國列強的武力脅迫,意欲擴充軍備以自強,任命袁世凱為新建陸軍督辦,於天津東南70里處的小站主持訓練新軍――武衛右軍。李映庚當時任天津知府,因他通曉音律,袁便請他主持,從西歐買回一批鋼管不器,仿德國陸軍的建制,為新軍創建了一支軍樂隊,並在天津成立“軍樂傳習所”,李映庚兼任所長,新授軍樂。起初,他指導新軍樂隊用銅管樂演奏了法國革命歌曲《馬賽曲》,氣勢雄壯,震撼人心,深得慈禧太后賞識,並獎給他一些銀兩。為鼓勵樂隊隊員刻苦訓練,他當即把全部銀兩分給隊員,自己分文不留。此舉遭到新軍雇用的西洋樂隊忌恨,遂集體離去,企圖脅迫李映庚屈服。李映庚決心以自己培訓的中國樂隊代替西洋樂隊,以反帝愛國軍樂代替西洋軍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李映庚將部分崑曲曲牌化簡,運用崑曲的“同場”唱法,按拍形成進行曲的節奏。歷時三個月,創作出軍歌10餘闋,這是李映庚的一大創舉。崑腔自形成至此,已成500餘年,不外乎在歌樓舞榭,供人茶餘飯後歡娛而已。而此時,李映庚將它的曲牌運用到軍樂中去,以其民族特有旋律讓士兵吟唱,藉以激勱鬥志,振奮軍威,為反抗帝國列強的侵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李映庚在正定知府任上,深恐舊稿因年久而散失,於是收拾歷年舊稿加以整理,分為四卷。卷一為表,計有《中外字譜表》、《中外律呂表》、《中外律呂旋宮表》;卷二為配詞樂譜,樂譜全部用我國傳統的“工尺譜”記寫,計有《神武頌》、《升旗頌》、《望闕吟》、《饗賓歌》、《饗士歌》、《軍宴歌》、《軍禱歌》等7首共20闋;卷三為軍中散曲,也是配詞樂譜,計有《男兒漢歌》、《寶刀歌》、《鐵血歌》、《從軍行》等10首共43闋;卷四有譜無詞,為軍中禮樂,計有《軍中迎送之樂》、《軍中行禮之樂》、《軍中走隊之樂》、《軍中定席之樂》、《軍與軍相遇致敬之樂》等5首。卷二、卷三的曲譜下均註明用中樂伴奏或用西洋樂伴奏,卷四的“軍中禮樂”則註明全部用西洋樂器演奏。過去所用的崑腔曲牌,在李映庚的手中,一躍而變為激勵將士鬥志奮而保家衛的精神武器。至清宣統元年(1909)春,上述四卷書題名《軍樂稿》,石印出版。《軍樂稿》成為我國近現代軍事史上第一部軍樂專著,而李映庚,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近現代軍樂的創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