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令

李丙令

李丙令,山東省平度縣人,開國少將,參加了解放南澳島、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戰役戰鬥,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軍事教育事業和培養中高級指揮人才做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

李丙令 李丙令

李丙令,山東平度人。

革命貢獻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和組織了天福山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任中隊政治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參加了膠東地區歷次反“掃蕩”鬥爭和攻克牟平城、福山城、河源、兩溝、馬連莊、平度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任遼東人民自衛軍4縱隊政治部主任、支隊政委、旅政委、師政委等職,率部參加了新開嶺、“四保臨江”、梅河口、安奉路、鞍海、桓仁、遼陽、鞍山等戰役戰鬥和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他指揮所屬部隊參加了解放康莊、懷來、張家口,包圍北平等戰役戰鬥。隨後,率部參加了湘南衡寶戰役、廣西戰役和廣東地區剿匪作戰。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先後任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職,參加了守備粵東海防,解放南澳島、南鵬島、南澎島,保衛東山島等戰鬥。從1957年起,他先後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副教育長、教育長、政治部主任、訓練部部長等職,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軍事教育事業和培養中高級指揮人才做出了貢獻。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主要經歷

初進東北

李丙令 李丙令

膠東其它一些部隊,為了威懾敵人,經常借用13團的番號。13團打遍膠東無敵手。抗日戰爭結束後,山東軍區迅速整編了部隊,下轄的5個軍區,第一線部隊編為8個師,每師3個甲種團,每團2500人 以上,主要擔任機動作戰。5師師長吳克華、政委彭嘉慶,6師師長聶鳳智、政委李丙令。5師和6師一起進入東北。5師由吳克華、彭嘉慶率領,6師師長聶鳳智留在山東,由政委李丙令率領到達東北。

李丙令作戰5師和6師初進東北,由蕭華的東滿臨時指揮部指揮,6師和5師的一個團及冀熱遼軍區16軍分區27團編成2縱,吳克華任司令員,彭嘉慶任政委,李丙令任政治部主 任。下轄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和直屬支隊。1945年12月第一支隊和直屬支隊編成1旅,第二支隊編成2旅,李丙令任旅政委。成立遼東軍區時,組建了4縱,4縱是由原2、3縱合編的,仍由吳克華任司令員,彭嘉慶任政委,原3縱司令員胡奇才任 4縱副司令員,原3縱政委歐陽文任4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縱還有一位副司令員是韓先楚,李丙令所在的2旅改編為4縱11旅。1947年2月遼東軍區4縱改稱東北民主聯軍4縱,11旅改稱11師。

深入敵後

11師原為山東膠東軍區兩個獨立團,在南滿堅持敵後鬥爭,傷亡過大,長時期員額不充實。部隊質量成分好,戰鬥作風穩,過去打攻堅戰鬥少,有防禦戰鬥經驗。 在第2次和第3次保衛臨江戰役中,11師在師長蔡正國、政委李丙令的帶領下,再次挺進敵後的寬甸、桓仁、輯安叄角地區,收復鹼廠、破襲安沈路,縱橫數百里,兩攻桓仁城,全體指戰員發揚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不流血犧牲,克服了嚴寒、飢餓、疲勞等難以言狀的困難,粉碎敵人一次次掃蕩,衝破重重封鎖合圍,主動尋求戰機,積極打擊敵人,殲敵1300人。連續行軍作戰兩月有餘,不得休整補充,戰傷、凍傷嚴重,掉隊減員甚多,主要戰鬥連隊僅剩50餘人,一般連隊僅有20-30人,11師只得將33團拆編,補充31、32團。兩個 多月日夜行軍作戰,一天打破敵人數次封鎖合圍甚至有時一連叄日不得一頓飽餐,八晝夜不息不眠,有力地牽制了安沉線兩側的敵人,圓滿完成了配合正面部隊作戰的任務,遼東軍區為嘉獎11師兩次深入敵後作戰的功績,給全師指戰員每人記了一功。李丙令參加了塔山阻擊戰,當時任10師政委,10師於一線部隊側後,按縱深梯次配置,作全縱預備隊。李丙令在陣地上當著團以上幹部宣誓:“為了粉碎敵人增援錦州,我誓與同志們同生死、共患難,寧肯拋頭顱,灑熱血,決不後退一步!”

進入北平

1948年4縱改稱41軍,李丙令調任41軍121師政委。1949年1月,41軍決定由政委莫 文驊率李丙令所在的121師率先進入北平。鑒於41軍6萬多人中有6千多人是東北解放戰士,當時在全軍範圍內開展為期一周的政策紀律教育,各師紛紛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和士兵代表大會,學習政策紀律。121師採取“評入城資格”的方法,官兵之間可以互相揭短,就某人夠不夠入城資格展開評議。有一位連副指導員在張家口戰鬥中繳獲一支鋼筆沒有上繳,在評議中,連部通訊員和司號員認為他沒有入城資格。司號員說“你在張家口可以拿鋼筆,到北平誰能保證你不拿東西,我看你沒有資格入城。”那位副指導員連續檢查了兩次,士兵代表大會仍不同意他入城,他流著眼淚找到團長、政委作保,才勉強通過。對於解放戰士,軍黨委宣布,過去在國民黨部隊的劣跡不再追究,進城後若再犯紀律,一律軍法論處。

1949年1月31日,莫文驊、李丙令率121師開進北平,莫文驊站在一輛美式敞蓬吉普車上,身後一名戰士手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李丙令帶領團以上幹部騎著馬開進了西直門。

1950年,李丙令任41軍政治部主任。以後歷任軍副政委、政委、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教育長、政治部主任、訓練部部長、軍政大學副校長。李丙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6月13日2時50分在北京解放軍301醫院逝世,享年85歲。

獲得榮譽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遼東人民自衛軍四縱隊政治部主任、二支隊政委、五旅政委、四縱十一師政委等職。先後參加和指揮了新開嶺、“四保臨江”、梅河口、安奉路、鞍海、桓仁、遼陽、鞍山等一系列戰役戰鬥,所屬部隊由於戰功卓著,3次受到遼東軍區的通報表彰。

在遼瀋戰役中,任四縱十師政委,率部參加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在關鍵時刻親自指揮了塔山守備戰。塔山阻擊戰後,任第41軍121師政委,奉命率部參加了平津戰役,指揮所屬部隊參加了解放康莊、懷來、張家口、包圍北平等戰役戰鬥。北平和平解放後,率部進城擔任警備工作。隨後,率部參加了湘南衡寶戰役、廣西戰役和廣東地區剿匪作戰。

從1950年12月起,先後任第41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等職,參加了守備粵東海防、解放南澳島、南鵬島、南澎島、保衛東山島等戰鬥,該部榮獲了軍委、中南軍區的通令嘉獎。

1957年9月起,先後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副教育長、教育長、政治部主任、訓練部部長等職。在“文革”期間,李丙令同志曾受極“左”路線的衝擊,被下放到鍋爐房和黑龍江木蘭山農場勞動。

1971年8月在待分配工作期間,在哈爾濱電機廠任工作組組長。

1975年8月離職休養。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5年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