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炎[戲曲演員]

丁丙炎[戲曲演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丁丙炎, 是一位戲曲演員。

簡介

李國現

在汝州市藝術界,尤其在戲劇界,“丁丙炎”這個名字與“導演”這個名稱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一說起“丁導演”依然就聯想到“丁丙炎”,一提起“丁丙炎”就想到“導演”。甚至“導演”成為“丁丙炎”的代稱。

許多年來,丁丙炎執導的戲,如《智取威虎山》《風雪配》《陳三兩》《御史爭寶》《雲山情》《包公招親》《包公誤》《曲大老送壽》《三更奇案》《俏百靈要房》《賭場丟魂記》等,在汝州內外的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難以磨滅的印象。

歷程

1944年夏,丁丙炎生於汝州市(臨汝縣)紙坊鄉丁村。他從小就受到家鄉戲劇的耳濡目染,很小就跟著村里業餘劇團唱戲。

1957年2月1日,臨汝縣曲劇團成立。3月,在縣劇團李愛青老師(後調河南省曲劇團)的勸導引薦下,丁丙炎來到了縣曲劇團。

當時,他還不到14歲,每天早起練聲、練功,十分刻苦。他拜的師父是以善於塑造人物著稱,行當寬廣的名戲曲名藝人王中彥。

可是到了1960年,十六歲的丁丙炎遭遇“變聲期”,嗓音越練越沙啞。他心裡苦悶極了,先後到鄭州、北京等地醫院檢查,說是聲帶肥厚,無法醫治。

“沒聲帶,再好的戲也出不來。”那一時期,甭提他心裡多痛苦了!丁丙炎身材高挑,扮相英俊瀟灑,演小生、武生很受觀眾歡迎。如今嗓子倒了,怎么辦?要脫離心愛的劇團?“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眾位老師的啟發引導下,他開始思考轉行——學導演。

先 從“技術指導”學起,他開始利用一切時間學習吸納導演所需的營養,看名著、看導演理論。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蘇崑教授,是我們河 南省周口地區的人,就借劇團在周口演出的機會,拜訪蘇崑,請求旁聽進修。得到了許可,他在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旁聽了三天課,大開眼界。

從 上海返回後,他就遇到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當時“文革”開始,停演傳統戲,曲劇團與豫劇團合併為一,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一時之間,只準排練 “樣板戲”。計有《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濱》、《杜鵑山》、《龍江頌》、《盤石灣》等。臨汝縣劇團移植的這些樣板戲,全由丁丙炎導演。

“樣板戲”是左傾政治環境下的產物,但就其本身的藝術水準而言,是相當高的。縣級劇團要移植樣板戲,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作為導演,每個演員的動作、唱詞,他都基本上要全部背下來。為了默戲,疲乏時就用冷水沖頭,用菸頭灼燒自己,來刺激大腦恢復清醒。

在 “十字街新劇院”排《智取威虎山》時,是大熱天,所有演員是不分大小貴賤,有戲的排戲,沒戲的服務。就算是德高望重的名角,照樣自覺地端水,遞送毛巾。我 縣移植的曲劇《智取威虎山》,程玉山飾演楊子榮、王宇斌飾演少劍波,李年法飾演座山雕,丁富江飾演李勇奇,王中彥飾演常獵戶,崔占飾演欒平,甄玉珍飾演小 常寶。“滑雪”一場,紅旗前導,戰士們身披雪白斗篷,穿著綠軍裝一一出場,丁丙炎的示範動作優美大方,令人讚嘆。

《智 取威虎山》一劇中的李勇奇是深山裡一個獵戶,以前屢屢受到兵匪的禍害,苦大仇深,對解放軍的態度,經歷了一個由“敵視”到感恩的巨大心理轉變過程,當 “李”唱到“羞愧難言”時,為了使臉上的戲到位,丁丙炎與演員反覆切磋琢磨,用張口、合口、低頭等動作來表現“李勇奇”的尷尬、羞愧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 術效果。

十年“文革”結束不久,堅冰被打破,允許恢復傳統戲了,“文工團”〈其前身,即毛澤東思想文藝工作隊〉再次分開為豫劇團、曲劇團兩個單位。當時,曲劇團裝沒裝、箱沒箱,戲沒戲,簡直是一窮二白。

劇團要生存、發展,就必須排戲演戲。

為了演戲,大家各盡心力,那時洛陽曲劇團排演了小戲《逼上梁山》,李小濤扮演林沖。丁丙炎找到李小濤弄來劇本,又跑到汝西大張村,從舊倉庫里翻找戲箱,借來使用。

排演《逼上梁山》,丁丙炎飾演林沖,和萬全飾演陸謙。丁丙炎本是武生出身,扮相英俊瀟灑,動作大方美觀,令觀眾折服。此劇在洛陽、郟縣、登封等地演出,場場爆滿。

導演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為理論導演,一類為形體導演。前者適合於演員基本功好的大劇團,後者適合於演員表演經驗欠缺的低層或業餘劇團。前者以闡述理念,分配角色,分析人物,組織排演為主,後者以作示範為主。

而丁丙炎導演,既有理論水平,又是武生出身,既能闡述又能示範,兼有兩類導演之長,還要把演員、人物、音樂、舞美、服裝、道具諸多因素全部考慮在內,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1978 年2月,縣曲劇團在滎陽排演折子戲《三岔口》,邀請到了省曲劇團劉寶根、趙會敏來做動作示範。崔占、尹宏智分別飾演劉利華和任堂輝。倆位老師在兩天之內將 路子教給崔尹之後要走,縣曲劇團再三挽留,要求把表演往準確細緻處捏捏,兩位老師說:“丙炎身段很好看,餘下的細緻功夫就交給他吧!”省曲劇團的演員就是 這樣的了解他、欣賞他、相信他。

1981 年排演姚金成編寫的大型現代戲《雲山情》。這是一部以“政治·人倫”為核心理念,體現對動亂中人物命運的反映和反思的大戲,戲裡的“男一號”梁樹春是一個 在“文革”期間因正直執言而遭遇政治迫害的中年革命幹部,約五十歲,而飾演梁樹春的演員董更武,尚不足三十歲,很年輕,而且身材瘦削,還缺乏人物正常的滄 桑、厚重之感。總之,年齡上、外貌上差別很大。為了讓“董更武”塑造好這個形象,丁丙炎與董更武交流數次,在語氣上、唱腔上、形體上、動作上、心理上讓年 輕的演員“董更武”一點一點靠近“遭遇文革政治迫害的中年革命幹部”“梁樹春”的形象。

還 有《雲山情》的“男二號”山中獵戶劉松,由當時的年輕演員朱海興扮演。朱海興那時剛從農村業餘劇團選拔到縣曲劇團,其特點是音質好、音域寬,但表演基礎不 行。丁丙炎就多次耐心地啟發誘導他,讓他揚長避短,拋開戲劇程式化的動作不想,就演生活,演人物,演性格老實倔強、動作樸實拘謹的農民,貼近生活去表演, 向樸實挖掘,比如街坊鄰居哪個老頭動作是怎樣的,如此等等。就這樣朱海興不擅表演的劣勢卻變成了優勢。

《雲山情》一劇排成後,反響很大。縣曲劇團攜此劇參加洛陽地區會演,劇本獲一等獎,丁丙炎獲導演獎,董更武、朱海興、丁蓮芝三位主演獲演員獎。上海戲劇學院專程跑到洛陽觀看了這個戲,準備作為教學劇目。

1984 年縣曲劇團排演李志強編寫的大型古裝戲《曲大老送壽》。戲中的縣令曲連登,是個有人生豐富閱歷,草根情結深厚的封建時代清官形象,他體恤民情,同情弱者。 丁丙炎設計,當告狀人哭時,曲大老禁不住也哭,而且打破清規戒律離開公案,與告狀人面對面坐於公堂之下痛哭;衙役們齊喊堂威“威武”,曲大老趕忙制止他們 喊堂威。這一創新是曲大老的形象更加豐富貼近民眾。該劇參加洛陽地區匯演,獲編劇一等獎,丁丙炎獲導演獎,主演董更武獲演員二等獎。

1986年底,丁丙炎調梨園礦務局劇團任團長。

當時由於受到電影、電視等現代傳媒的衝擊,戲劇藝術,尤其是基層戲劇活動,大都生存維艱乃至漸趨解散。

丁丙炎上任之前,梨園豫劇團團長几個月一換,演員今兒這個來,明兒那個去,如走馬燈。丁丙炎走馬上任後,在這裡幹了四年團長,把梨園劇團帶入鼎盛時期。

在 梨園豫劇團的數年間,他接連排演了《三更奇案》、《賭場丟魂記》、《山鄉風雲》、《紅珠女》、《春江月》、《俏百靈要房》等近十部戲,還盛情邀請到了李斯 忠(主演《打鑾駕》),宋桂玲(主演《抬花轎》),唐成(主演《三哭殿》),閻立品(主演《春雪梅》),李金枝(主演《淚灑相思地》),賈廷聚等名藝術家 前來助陣。

名 家演出自然是輕車熟路,一招一式一腔一調盡在掌握中;然而配戲的演員,起點較低,一招一式一腔一調則都需導演精心指導。老藝術家們都非常自律,排戲、演戲 非常認真。每當演出前,他們都先不吃飯,早早就畫了裝,穿好戲服,獨自默戲,沉浸在劇情中,直到煞戲這才吃飯。他們一絲不苟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其他演職人 員。

丁丙炎在梨園豫劇團導演的戲中,數《三更奇案》影響最大。

《三更奇案》是丁丙炎剛從省培訓班結業後傾心力而打造的一部作品。

該戲由黃梅戲移植而來。編劇為汝州著名作家姚金成。姚金成的戲劇語言,時代感強,動作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富有舞台感染力。

這個戲是個清官戲,人物形象有鮮明個性。山陰縣令楊伯吹為一號角色,雖是小角行當確有丑角成分,以醜戲增加其老成感,這個一號形象樹立不起來,整個戲都很難“立起來”。

州官劉志通倒庫銀,又殺庫吏以滅口。庫吏家只有一個啞巴兒子逃出,巧遇以算卦為生的的盲人王半仙。王半仙得知真情,義憤填膺,決定正邪不兩立,拚死也要帶啞子告狀,為庫吏申冤。

一 個流浪街頭的瞎老頭,想要告倒一個五品知州,何其艱難!丁丙炎設計,在電閃雷鳴的舞台背景中,其他燈光全部暗掉,只用一個近光,王半仙身背啞子跪步艱難前 行,武場打擊樂渲染著緊張艱難的氣氛,顯示出正義的弱者反抗邪惡強權的不屈意志,震撼著觀眾的心靈,配以舞台後面的合唱,演出效果十分好,每演至此往往是 滿堂鼓掌。

這裡是次高潮,接下來是中場休息。次高潮吸引觀眾,使觀眾對下面的劇情倍加關注,耐住心把戲看下去。

整 個劇情的高潮出現在下半場。縣令楊伯吹接狀審案。巡撫是楊伯吹的恩師,他雖對州官所做之事也很不平,但又為縣令扳倒州官的決心存顧慮。楊伯吹接案後,也多 次訪恩師請教。楊縣令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也曾有過苦悶和矛盾,在正義和前程之間,也曾有過猶豫徘徊。經過猶豫徘徊之後,他最終在正義驅使下深入耐心取 證。

最 後判案,看縣官如何審州官。丁丙炎設計了三次舉筆。第一次州官苦苦求情,楊縣令念其十年寒窗,功名得來不易,動了惻隱之心,又放下筆。第二次,恩師示意他 慎重,他想到自己的身家、功名,他又放下了筆。第三次舉筆,王半仙、啞子膝行呼告,“大人明斷!”“大人明斷!”縣令義憤填膺。此時,丁又設計了三看:楊 縣令先看看州官,再看看恩師,三看看蒙冤人。然後他橫下一條心,要伸張正義。他熱血上涌,怒髮衝冠,足踏公案,一手托舉起自己的烏紗帽,一手落筆判 “斬”。戲至這一高潮台下掌聲雷動。劇情至此,戛然而止;觀眾在盪氣迴腸中,沉浸到了對劇情的回味中。

由 於丁丙炎執導的梨園豫劇團的演職員們出色地完成了對《三更奇案》的二度呈現,把這個戲立體地呈現在戲劇觀眾面前,樹立在他們的心中。這齣戲所到之處受到觀 眾的熱烈歡迎。在鄭州演出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河南電視台作實況轉播,《河南日報》、《北京晚報》、《洛陽日報》、《鄭州晚報》、《平頂山日報》、《襄 樊日報》等媒體報導該戲演出盛況,漯河、澠池乃至山西、寧夏的一些劇團前來取經,從這裡移植該戲。

1990年,丁丙炎調離梨園劇團,到汝州市煤炭局工作,2005年退休。

從離開梨園劇團到退休後,他並沒有離開戲曲事業。

他 與崔占、杜書安、陳少錄、丁富江、杜文信等老藝人,先後在汝州市舉辦了幾台晚會;受委託舉辦優秀曲劇演員選拔賽;成立了曲劇藝術研究院,他被推舉為院 長;2006年首屆“河南曲劇藝術節”中,他擔任藝術節閉幕式總導演;2009年,首屆“中國曲劇藝術節”期間,擔任“當代中國曲劇十大名角”評選大賽導 演。

丁丙炎,老當益壯,繼續為弘揚曲劇藝術在辛勤耕耘。

業內人士評價丁丙炎的導演藝術有幾個特點:一是勤奮敬業、善於思考、喜歡鑽研;二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示範能力,這樣既能循循誘導演員深入人物世界成功塑造人物,又能做好動作示範;三是誠懇謙虛,善於傾聽、採納演員的合理建議與意見,引導演員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由於這些特點,多年來,他普遍受到了業內人士的敬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