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昭陵
時間:公元636年到公元649年,
地點: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於今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
分布地區:陵園周長60多公里,總面積2萬餘公頃,陪葬墓180餘座
性質:帝王陵墓
文明概述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此子,公元617年,李世民勸說並協助其父李淵於太原起兵反隋,西取長安,建立了李唐王朝。李淵稱帝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他先後鎮壓了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和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了功勳。李世民於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李淵禪位,李世民遂即帝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統治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公元649年病死,葬於九嵕山之昭陵。九嵕山“九峰俱俊”、“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極象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亘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文明特點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文明起源
在此
處添加文本內容
發展階段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聚落形態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種族群體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信仰宗教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天文曆法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文字文化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藝術生活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建築風格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服飾生活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墓葬形式
昭陵當時的地面建築眾多。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寢宮為中心,四周圍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有四門(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山南劉洞村沿山而進,可以看到陵道已被山洪沖刷成深溝,溝兩旁有土闕一對,這就是當年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處,遍地是石礎、瓦礫,這裡就是被稱為“陵下宮”或“皇城”的遺址。在陵下宮或皇城之外是“外城”,即唐代稱做“柏城”的昭陵陵園。內、外城包括山上及山南部分平原地帶,範圍極其廣闊,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占地面積約150平方公里。在這樣大的範圍內,“原分山勢入宮塞,地匝松陰出晚寒”。可見,當年的昭陵氣勢何等宏偉。
昭陵的特點有三:
其一,昭陵的陪葬墓多且有嚴格的等級。昭陵以太宗的陵寢為中心,陵前有龐大的陪葬墓群,在歷代帝王陵墓中是僅見的。在認定的188座陪葬墓中,李世民的妃子和公主的墓多在寢宮附近的山口,如長樂公主、新城公主、趙國太妃燕氏等墓。其封土或作乳峰,或為覆斗,不但與大臣墓不同,而且與埋在山下的王子、公主墓相比在制度和規模上也特殊得多。這顯然是親疏之分。在陪葬的臣僚中,由於生前的功勞大小,墓的形制也有很大的差別。如魏徵墓在寢宮西南的鳳凰山,依山鑿石為墓。墓碑為李世民親為撰書。李靖墓起冢象陰山、磧石山,中間為圓錐形,兩側作長方形,東斷西連,遠觀有山巒起伏之狀。徐世勣(李勣)墓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象徵生前所立戰功之地。唐高宗李治親自為其撰書碑文。他們是李淵、李世民父子統一中國,創建李唐王朝並使之繁榮昌盛的重要人物,生前和死後均有特殊“恩寵”。這說明昭陵的整體設計和墓葬形式,體現了封建主義集權思想,也說明昭陵的整體設計和墓葬形式,表現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
其二,高超的石刻藝術和現實主義的高度統一。昭陵的石刻藝術是昭陵被後世更多重視的原因之一,唐初的“貞觀之治”,使帝國的生產得以迅速恢復,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高度發展。石刻藝術的卓越成就即是具體體現之一。這些石刻不僅構成了陵園的雄偉氣勢、和諧和美感,而且也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唐初石刻藝術的實物資料。在眾多的石刻藝術品中,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最具代表性。它們是唐太宗在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後,詔令雕刻而陳列於昭陵的。唐太宗將他在戰爭時期所乘克敵的六匹駿馬刻石,以集中反映他在大唐開國時的武功。唐太宗酷愛名馬,好騎射,常在戰役的緊要關頭,率騎衝擊敵之要害,窮追猛打,出奇制勝。據《金石錄》記載,李世民在六駿刻成後,親為當年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的這六匹坐騎撰寫讚詞,並由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將其書於石馬頭上角的空白處。六駿中的特勤驃為平宋金剛時所乘。贊曰:“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危催敵,乘危濟難。”青騅為平竇建德時所乘。贊曰:“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什伐赤為平王世充時所乘。贊曰:“*(左三點水右厘)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颯露紫為洛陽邙山之戰所乘。贊曰:“紫燕超越,骨騰神駿;氣譽三川,威凌八陣。”拳毛騧為平劉黑闥所乘。贊曰:“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戟,氛埃廓清。”白蹄烏為平薛仁杲時乘。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拔,回鞍定蜀。”六駿浮雕,突破了當時的佛教題材及刻板的造型描寫,用飽滿圓潤的手法,純熟的技巧創造出具有現實主義的稀世珍寶。
其三,昭陵現存碑石,是唐初書法的薈萃。唐代宗愛好書法,留心翰墨,精研書道。他學書先以虞世南為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有一次,他先寫了“戩”字的半邊“晉”字,讓虞世南添上右邊的“戈”,然後讓魏徵鑑賞。魏徵看後說:“我看陛下所寫的戩字,唯‘戈’字筆法逼真。”太宗大為驚訝,既佩服魏徵的眼力,又慚愧自己的功力不濟。虞世南死後,他又經魏徵推薦,拜褚遂良為師。從此學書更加勤奮,書法大有長進,最終成為一代名家。晚年所書《晉祠銘》為稀世珍品。太宗很愛王羲之書法,王的墨寶收存不少,但最寶貴的《蘭亭序》未能得到。《蘭亭序》是王羲之墨寶中的珍品,王羲之本人也很珍視,當作傳家寶留給子孫。傳至七代孫智永,智永死時傳給弟子辨才。太宗派御史蕭翼扮作書生,帶了幾幅王羲之的一般真跡到辨才處,用計將《蘭亭序》賺來。太宗得《蘭亭序》非常高興,重賞蕭翼和辨才。真本於太宗臨終時遺詔隨葬詔令。由於最高統治者愛好和倡導,唐代書法名家輩出。昭陵陪葬墓中,現留下墓碑40餘通,墓誌10多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王知敬書寫的“李靖碑”筆力韶秀,工整有力;歐陽詢書寫的“虞恭公溫彥博碑”開朗謹嚴,筆力遒勁;褚遂良書“房玄齡碑”秀逸柔婉,筆力豐滿;王行滿書的“周護碑”、李玄植書的“李孟常碑”、高宗李治撰寫的“李勣碑”等,字跡秀麗,自然大方。這些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初唐書法家的風格特點。這些碑石及眾多的墓志銘現都珍藏於昭陵博物館內,稱為“昭陵碑林”。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影響
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從唐貞觀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首開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遺蹟
大唐十八陵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圖片
相關
參考條目
文獻:新唐書.舊唐書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