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特人

朱特人

日耳曼人的其中一分支,並且被比德指是當時三個最強大的日耳曼民族之一(其餘兩個是撒克遜人和盎格魯人)。

簡介

朱特人(Jutes)北歐的古代民族。原住日德蘭半島日耳曼人的一個部落集團。公元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一部分與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等陸續渡海移民大不列顛島,在島的東南部建立了肯特王國。其後與當地部分凱爾特人以及後來遷入的丹人諾曼人等結合,形成近代英吉利人。在歐洲大陸上的則與丹人等結合形成今丹人

歷史

比德將朱特人的家園標在盎格魯人的另一邊,即日德蘭半島的北部,換言之朱特人與撒克遜人較親近。塔西佗將居住在日德蘭半島北部的居民稱為歐多色斯人(Eudoses),後來這批人才被稱為朱特人。朱特人亦曾與伊東特勒斯人(ēotenas)一同被牽涉入與丹麥人英語:Danes (Germanic tribe))的衝突中,詩篇《貝奧武夫》的芬寧斯堡段落(英語:Finnesburg Fragment)描繪了當時的情況(1068-1159行)。亦有人將伊東特勒斯人解釋作巨人(Jotuns),隱喻語(英語:Kenning)中則代表敵人。
日德蘭半島

有些歷史學家並不認同比德的意見,他們在536年確認朱特人被稱作伊因斯尼人(Eucii)或撒克遜伊因斯尼人(Saxones Eucii),表示他們與撒克遜人有關以及是法蘭克人的侍從。伊因斯尼人很可能被等同於另一個不起眼的種族歐西安人(Euthiones)並可能與撒克遜人有關。583年的詩篇貝寧蒂烏斯福圖內特斯(英語:Venantius Fortunatus)曾提及到歐西安人從屬於法蘭克人希爾佩里克一世(英語:Chilperic I)。這個結論受到後來位於肯特郡的朱特人所同意,因為該地區正好是位於肯特郡對面的歐洲大陸(現今的佛蘭德)以前是法蘭克帝國的一部分。儘管朱特人被描述是萊茵蘭南部的撒克遜人或鄰近的弗里斯蘭人,但這並不矛盾,因為他們很可能是來自日德蘭半島的移民。
阿賽爾英語:Asser)曾他的作品阿佛列的生命(Life of Alfred)中聲稱阿佛列大帝的母親奧絲貝嘉(英語:Osburga)是懷特島朱特人的後代,從而排除了阿佛列大帝是哥特人的可能性。 然而,這並不太可靠。另一個現代的假說—朱特人假說(Jutish hypothesis)則受到《牛津英語詞典》所接受,將朱特人等同於曾居住在瑞典南部的濟茲人(英語:Geats)。初步來源指濟茲人也被稱為伊奧達斯人(Eotas) 、艾奧達斯人(Iótas)、伊魯坦人(Iútan)和濟塔斯人(Geátas)。然而,在詩篇《威茲瑟斯(英語:Widsith)》和《貝奧武夫》中,費恩英語:Finn (Frisian))恰好將伊東特勒斯人與濟塔斯人區別開來。這可能是這兩個種族的名稱太過相似而產生混淆,舉例來說,瑞典國王奧斯滕死亡的訊息亦有類似的問題。朱特人很有可能是與濟茲人和哥特人有關連,因為這在哥德傳說(英語:Gutasaga)中哥得蘭島的居民離開歐洲大陸中被提及到(維爾巴克(英語:Wielbark, Pomeranian Voivodeship)在波蘭斯堪的納維亞遷移的證據)。
四世紀末,朱特人聯同一些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弗里斯蘭人橫渡北海入侵大不列顛,取代、同化和消滅當地的凱爾特人。據比德指,他們最終定居在肯特郡(並且被稱呼作簡圖亞尼人(Cantuarii))、漢普郡韋塞克斯時代)和懷特島(並且被稱為烏斯圖亞尼人(Uictuarii))。有不少地名證明了朱特人曾在該地區居住,例如被伍斯特的約翰(英語:John of Worcester)指其英文名稱是新森林(英語:New Forest)的耶廷(Ytene)。
雖然在肯特郡發現朱特人的影響力是司空見慣的事(例如可分的繼承權(英語:Partible inheritance)的實行被稱為男子均分土地繼承法(英語:Gavelkind)),但他們在漢普郡懷特島卻絕跡,可能是因為受到周圍的撒克遜人所同化,只留下一點痕跡。 學者羅賓·布希(Robin Bush)甚至認為漢普郡和懷特島的朱特人是在西撒克遜人主導的種族清洗中的受害者,雖然這一直是學者之間的辯論主題,但反對者則稱只有貴族可能已經滅絕。686年,比德是唯一的歷史證據,而他亦清楚地暗示了事情就是這樣。
肯特郡朱特人的文化通常被認為較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先進,並受到羅馬人法蘭克人和基督教的影響。殯葬證據表明,非基督教徒較早停止了火葬,並將珠寶從墳墓中取回,顯示出與來自歐洲大陸的萊茵模式有密切的關係,也許暗示著與法蘭克密切的商業往來。朱特國王肯特的埃塞爾伯特(英語:Æthelberht of Kent)與法蘭克公主肯特的伯莎(英語:Bertha of Kent)結婚並將基督教引入不列顛。他亦是唯一一位朱特的不列顛的統治者(英語:Bretwald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