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鹹芬

朗鹹芬

郎鹹芬,女,中共黨員,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呂劇院名譽院長,藝術總監。

基本信息

飾演角色

郎鹹芬,五十年代曾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譽全國,獲華東會演表演一等獎。數十年來,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如《蔡文姬》中的蔡文姬、《穆桂英》中的穆桂英、《豐收之後》的趙五嬸、《沂河兩岸》的梁向榮、《梨花獄》中的武則天、《山高水長》中的薛逢春等。她的表演樸實穩健,大氣豐厚,唱腔委婉深沉。注重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多年的實踐,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和演唱風格,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是山東呂劇的代表人物。

在<苦菜花>一劇中,她扮演的母親慈祥善良、愛憎分明、激情飽滿,可謂爐火純青、風采不減當年。在山東省首屆呂劇會演中獲表演特別獎。該劇進京演出獲第八屆“文化大獎”,郎鹹芬則以其精湛表演獲“文華表演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中榮獲“優秀表演獎”,在第六屆全國藝術節上,該劇獲金獎。

人物年表

1935年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壽光;

1951年考入濰坊市文工團;

1952年調入山東省呂劇團,先後主演過《穆桂英》、《蔡文姬》、《桃花扇》、《豐收之後》、《母與子》、《梨花獄》、《朝陽溝》、《沂河兩岸》等古今題材,人物身份,性格年齡不同的角色;

1954年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主演《李二嫂改嫁》獲表演一等獎。

1959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獲中國唱片社首屆“金唱片獎”;

1989年山東省第二屆藝術節主演《山高水長》獲表演一等獎;

1996年山東省呂劇會演主演《苦菜花》獲最佳表演獎;

1998年榮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表演獎;

1999年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工作簡歷

1951至1952年,昌濰地區文工團演員;

1952至1962年,省呂劇團演員;

1962至1978年,省呂劇團副團長;

1978至1980年,省呂劇團團長;

1980年至今任現職。

曾當選為山東省六屆、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獲獎情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因主演《李二嫂改嫁》而享譽全國,獲華東會演表演一等獎。

《苦菜花》獲表演特別獎、進京出演獲第八屆“文化大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中榮獲“優秀表演獎”、在第六屆全國藝術節上獲金獎。

演藝風格

郎鹹芬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深入生活中,繼承發揚呂劇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其表演質樸無華,注重從生活從人物個性和特定的環境出發,把深切的內心體驗與完美準確的程式體現相結合,形成了真實質樸,富有激情的表演風絡,她的演唱深沉含蓄,情濃韻淳,充分運用聲宏量大,穿透力強的嗓音特點,委婉多變以情聲帶情,聲情並茂,她灌制的多部戲的唱片,盒式帶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1957年《李二嫂改嫁》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獲當年全國“百花獎”,進入九十年代,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呂劇事業接班人,精選由青年演員主演的劇目,親自授課、具體指導,她的二位學生主演的《石龍灣》、《軍嫂》分別獲國家級、級大獎,她傾畢生精力為呂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呂劇界的代表人物,並在全國戲劇界享有一定的威望,55年冬她參加了全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任副團長,在零下20多度的寒冷天氣,深入陣地哨所巡迴演出,深受志願軍廣大官兵的歡迎。56年冬隨以彭真為團長的全國“人大”代表團出訪前蘇聯及東歐六國。90年率省呂劇院參加由香港舉辦的中國地方戲曲展,她主演的《蔡文姬》選段獲得香港各界人士好評。1986年4月她以團長身份率中國電影,戲劇家代表團出訪澳大利亞、紐西蘭,為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做出貢獻。

個人榮譽

1963年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2年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87年評為“省拔尖人才”,88年和92年被授予“省三八紅旗手”,1989年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文藝工作者”,1991年授予“省文藝工作者模範黨員”,1992年授予“齊魯女傑”,先後當選為全國“人大”一、二、三、四、五、七、屆代表,當選山東省四至十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現任省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常務理事,劇協山東省分會名譽主席,山東省呂劇院名譽院長。

註:郎鹹芬名字已輯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各人錄”等。

星路歷程

郎鹹芬是伴隨新中國誕生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呂劇演員。從17歲到72歲,從青春到古稀,從《李二嫂改嫁》到《苦菜花》,郎鹹芬以五十多年的藝術生涯,為觀眾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李二嫂”。

郎鹹芬說:“李二嫂改變了呂劇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命運。”郎鹹芬生於濰坊,16歲那年參加了文工團,17歲那年,她接演了《李二嫂改嫁》中的主角——21歲的農村寡婦李二嫂。由於沒有農村生活的經歷,排練了兩個多月,第一次彩排的時候就失敗了。領導看了之後說,“這個演員不行,不像農村婦女,更不像寡婦。”而她本人那時也是非常迷惘。

有人提出將郎鹹芬換掉,但最終還是在領導的支持下,郎鹹芬和她的同事們來到了博興一個村莊體驗生活。兩個月後,郎鹹芬在當地再度演出《李二嫂改嫁》,效果大為改觀。演出結束以後,好幾個婦女在後台徘徊,久久不肯離去。一開始,演員們以為是演出散場後,天黑迷路的。後來才知道是當地的幾個寡婦,她們不安地走上前,問道:“你們是工作隊的嗎?俺們也能改嫁嗎?”這齣戲深深震撼了那些農村婦女。

回到濟南之後,為了練好拉碌碡的動作,她還讓老同志們幫忙找了一塊大石頭,自己拴上繩子天天練。1953年,《李二嫂改嫁》在大觀園演出,轟動一時,一票難求,很多觀眾大冬天都是帶著鋪蓋卷、拿著小馬扎連夜排隊買票。

1954年,《李二嫂改嫁》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匯演。作為開幕式的演出劇目,一炮打響,轟動上海,囊括了當年所有的一等獎,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該劇進京演出,當時的文化部藝術局局長田漢和夫人安娥還特地設宴款待他們。後來周恩來同志、朱德同志、劉少奇同志都先後觀看過此劇。《人民日報》也在頭版頭條報導了此劇演出的盛況。1957年,經過反覆修改,該劇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了銀幕,這部電影從真正意義上讓“李二嫂”這個形象紅遍大江南北,郎鹹芬也成了全國人民的“二嫂子”。

談起那個時代呂劇鼎盛時期的往事,郎鹹芬沉浸在回憶中。她說,《李二嫂改嫁》演了2000多場,除新疆、西藏、台灣外,全國各省市都留下過“李二嫂”的身影。有幾次演出,令人終生難忘。

當時在東北的時候,這個劇受歡迎的程度超過了任何人的想像,到了一個地方一演就是半個月,觀眾還常常買不上票,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當演員們演到兩個多月的時候,就接到任務趕赴朝鮮戰場,對志願軍進行慰問演出,同樣是大受歡迎。他們在朝鮮一演又是兩個多月,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冬天換上劇中人物的單薄衣服,使官兵們深受感動。山東呂劇團以精湛的演技和良好的作風,成為慰問演出團體中最受官兵們歡迎和喜愛的劇團。

後來,山東呂劇團又到老山前線慰問演出。當時參戰的山東籍戰士很多,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炮彈就在演員們乘坐的吉普車旁邊爆炸,把輪胎都炸壞了。可以說是在槍林彈雨中,演員們為戰士們送去了鄉音鄉情。郎鹹芬說,看完他們的演出,一個戰士含淚叫了她聲“媽媽”,說:“謝謝你們在戰場上為我們送來了鄉音鄉情,我一定要打勝仗回來見您!”可郎鹹芬遺憾地說,後來聽說那個戰士已經犧牲了。

呂劇作為山東的地方劇種,由於題材多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唱腔委婉纏綿,如泣如訴,加上親切的山東方言,所以在民眾中很有市場,可以說凡是有山東人的地方,都有呂劇的旋律在飛揚。呂劇在20世紀中葉的鼎盛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李二嫂改嫁》就是頂峰之作。好戲造就名角,名角為劇種爭輝。那個時代的山東人,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呂劇唱段,那情景,就相當於今天每個人都會哼上幾句流行歌曲。

郎鹹芬雖然已經是75歲高齡,但身體健朗,行動敏捷,吐字發音氣韻十足,給人的印象是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

郎鹹芬雖然離開舞台已經多年,可她現在仍舊像年輕時一樣,每天早上堅持練功,先是練40多分鐘的形體,休息一個小時後,再練50多分鐘的聲。“這一輩子,除了‘文化大革命’那6年關起來不能練外,沒有一天落下過!”

郎鹹芬說,原來練是為了上台,現在退下來了,是為了帶學生。她帶了10多個學生,都是全省各地呂劇團的演員,在指點她們的時候,需要示範。“如果學生說,老師你說我這段唱得不流暢,你給我們示範一下,怎么樣叫流暢?如果我唱不出來,那怎么能行啊!”

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練功,談到自己的成長成才之路,郎鹹芬快人快語地說:“任何時候別人問起來,我都說三點:第一就是黨的培養,第二就是老同志們的無私幫助,第三就是民眾的關注,這都不是虛的。我這一輩子的舞台生涯,如果讓我總結起來,就是這三點。”

她談到自己從17歲來到濟南,歷屆的省市領導、文化局領導,都對呂劇寄予了很多的關愛和支持:“我的恩師尚之四先生在我身上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專門研究呂劇的林建華、張斌、李漁、靳惠新、王俊英這些老同志們都傾其所能地幫助我。我一直說,李二嫂不是我一個人,她是老一輩藝術家們共同的心血打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當然還有觀眾的熱切希望和掌聲,這一切,都是激勵我任何困難下都絕不動搖的動力。”

郎鹹芬特別談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和諄諄教誨,讓她一生銘記。那是1956年,全國人大代表團首次出訪歐洲六國,其中演藝界的代表是程硯秋先生和她。她是代表團年齡最小的一個。周總理在莫斯科接見了全體代表後,又留下了他們兩個,單獨談到凌晨三點。周總理看過她演的“李二嫂”,語重心長地鼓勵她一要學習;二要刻苦訓練,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三是幹這個工作要晚結婚,少生孩子。郎鹹芬說,這些話她一直都銘記在心,這么多年來,自己也正是努力按照周總理的話去做。“文革”時期,她被關進牛棚,甚至一度住進了精神病院。正是因為將周總理的話銘刻在心裡,她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備受摧殘的環境下堅持活了下來,而沒有和很多名角一樣,選擇自殺。

婚姻家庭

郎鹹芬與丈夫楊瑞卿的結緣,郎鹹芬坦言是呂劇做的媒。“那時候,我們都年輕,一起演戲,在《李二嫂改嫁》中他演張小六,在《姊妹易嫁》中他又演張有旺。兩人是多年的搭檔,彼此也都很了解,所以我們成了夫妻。”

為了自己喜愛的演藝事業,郎鹹芬只要了一個孩子,由於她對呂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她工作永遠繁忙,無法分身顧及自己的家庭,老伴就默默地承擔起全部的家務勞動。這位因“張小六”和“張有旺”而享譽劇壇的優秀演員,為支持妻子全力以赴投入呂劇事業的發展,只得作出犧牲,過早地退出了舞台,提前退休照顧家庭,連孩子都說:“我爸爸又當爸爸又當媽媽。”

如今,孩子早已經長大成人,郎鹹芬因患眼疾,無法長久讀書看報,老伴就讀給她聽。現在郎鹹芬又把精力投入到了培養學生上,她說希望學生們能夠超過她,讓呂劇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

呂劇著名演員盤點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