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種。“流水”,相傳自後漢劉智遠,劉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動以鑼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一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表現形式
太原鑼鼓所用樂器分大小兩組,以大家什享名。其樂器為大鼓(有的直徑五尺左右)、大鐃、大鈸,大鼓為領奏。小家什為戰鼓、馬鑼、二鈸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迭句、長短錯落,象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迴環反覆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乾淨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鸞鈴叮噹,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匯,引人入勝。如是,齊奏、分擊,敲擊出“單一二五”、“雙一二五”、“狗相咬”等種種曲牌。高潮時浪滔滾滾,一陣猛似一陣,平緩時小溪潺潺,又似行雲流水。至鐃、鈸的對打,則稱之為“淆”,一俟鐃、鈸對淆,鐃的鏘鏘聲,鈸的鑔鑔聲,此起彼伏,悅耳清脆,優美動聽。主要特色
太原鑼鼓的最大特色,在於兩隊擺開陣勢,互相對抗。這種對抗的出現,常見於喜慶之日,兩隊互見於街頭。每逢這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各顯身手,一曲接一曲,一陣連一陣,一會兒急似一會兒,不爭個山高水低,決不歇手。這種對台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這種對抗和較量,成為太原鑼鼓的一個傳統習俗,恰似兩軍對壘,誓必決一勝負。其演奏技藝之嫻熟,場面之激烈,實屬國內罕見。它反映出太原人自古以來粗獷剽悍的地方特性,也反映出太原人不屈不撓,對勝利的嚮往和追求的民族特性。它構成了太原鑼鼓聲色雄壯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太原鑼鼓在太原漢族民間社火習俗中獨占鰲頭的地位。
每年的正月十五,太原市各城區都要組織鑼鼓表演,歡慶節日!
太原鑼鼓是太原社火習俗的靈魂,為太原人所樂道。太原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傳承極久的民間社火活動步入它有史來的黃金時代,先後在“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節”開幕式和“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大顯身手,聲名遠播,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第一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