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從不同的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定義。根據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從用戶使用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質量應是其滿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據另一位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從生產者角度的定義,會計信息的質量應是會計信息產品符合會計準則(制度)規定要求的程度,這裡的會計準則(制度)即是會計信息生產的“模板”;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1994年頒布的ISO8402-94《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中有關質量的定義,會計信息質量應是會計信息滿足明確和隱含需要能力的特徵總和。這一定義較為寬泛,包括了會計信息實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內涵,那么,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就可以根據會計信息所具備的質量特徵能否滿足人們的需要及其滿足的程度來衡量。最早研究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文獻可追溯至1970年APB第四號報告。該報告提出了相關性、易懂性、可驗證性等七條,但忽略了一個最主要的質量特徵:可靠性。
1980年5月,美國FASB第2號公告第一次將會計信息質量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項目,之後,許多國家和組織都著手研究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提出了四項主要質量: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將會計信息質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與報表內容有關的質量,包括了相關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是與報表表述有關的質量,包括了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第三部分是對信息質量的約束,包括了及時性及效益大於成本等。目前,美國學術界又轉而研究會計信息的另一個重要質量特徵:透明度。
性質
(一)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所謂相關性是要求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巨觀經濟管理的要求,即要求企業在收集、加工、處理、傳遞會計信息的過程中,要考慮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要求的不同特點,以確保企業內外有關各方面對會計信息的相關需要,按投資者、經營者、政府部門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形成一個會計信息流。由此可以看出,相關性有兩個基本標誌,即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所謂預測價值,是指會計信息能夠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並預測其發展趨勢,從而影響基於這種評價和預測所做出的決策。所謂反饋價值,則指會計信息能對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評價和預測結果予以證實或糾正,從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維持或改變以前的決策。而會計信息要實現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及時性也是相當重要的質量特徵,即會計信息能在其使用者作出決策之前提供。
(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可靠。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遵循會計要素定義的要求,使其在會計報表上所反映的各項會計要素均符合其質量特徵,不能錯誤引導用戶的判斷,不能進行虛假的誤導性的陳述,也不得有重大遺漏。財務報表應當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於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單獨反映;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靠性是會計的本質屬性,是會計信息的靈魂。未來公允價值的套用會越來越廣,但公允價值不可能完全取代歷史成本,而且公允價值的套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的反映企業的真相。未來的會計報告改革都不應偏離基本方向。
(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準確的揭示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經濟內容。真實性是會計信息的生命,沒有真實性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就會削弱,嚴重的還會貽害社會和廣大公眾,損害廣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真理是相對的和發展的,而不是絕對和靜止的。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相對的,主要是因為會計信息是經濟的會計反映,會計信息的反映既與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經驗、品德等有關,又與會計準則、制度、程式、方法等緊密相連。從會計人員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會計人員有不同的道德水準和技術水平,這就決定其對會計信息真實性願意做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諾和保證的程度不同,由根據客觀經濟活動加工處理形成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別。從所運用的程式與方法而言,會計信息的加工過程也會影響到會計信息與客觀經濟活動的結合程度。
1、會計對經濟活動(在會計上表現為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反映,是通過對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來實現的。會計所運用的確認和計量方法肯定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真實程度,如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是以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這就使會計反映的當期利潤與當期實現現金淨流入可能不一致,從而使利潤缺乏實際貨幣保證,會計收益的概念與人們通常的“經濟收益”有差異,會計所提供的僅僅是名義收益加非“真實”收益。
2、對相同的會計事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這種選擇性雖然也有一定原則以供遵循,但由於選擇何種會計處理方法才能最適合完全取決於客觀環境的要求和當事人對其合理性的判斷,因而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很難說哪個方法得出結果是真實的,哪個方法得出結果是不真實的,這就給判斷是否“如實反映”帶來困難。如存貨計價有先進先出、後進先出、加權平均法等,固定資產折舊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其他各種加速折舊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人們只能選擇其中任何一個方法,但無法證明其結果是否真實。
3、會計處理過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參數需要估計和預測,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預計殘值、或有事項等,這種預計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預計的結果是否與實際情況吻合,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4、會計核算中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性原則的套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與客觀經濟活動的吻合程度,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動態的,主要是因為世界在不斷運動,經濟活動的經常變化,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的情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從發展的眼光看,都是歷史的和過去的。基於當時的客觀情況,這種反映可能是真實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逐漸深化,會計處理程式和方法也不斷完善,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要求會發生變化,原來被認為是不正確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會得到承認和支持。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以一定的條件為轉移的,是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呈現動態性。
(四)會計信息的及時性
及時性是指會計報表的編制、報送要及時,即在會計年度終了較短時間內報送會計報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是信息質量的重要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及時性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的管理迫切要求及時得到實時信息,會計報告每年報送一次並且在年度終了若干時間後才報出的傳遞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反映經濟業務的會計信息是經常變化的,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的一定階段應披露會計信息,因為人們認識經濟業務在該階段的特徵是有效的,過時的信息是無效的。
(五)會計信息的中立性
中立性是指“在信息中不存在企圖取得預定結果或誘發特定行為的偏向”,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在生成過程中不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支使或操作,不允許任何人為了某種目的歪曲會計信息,在客觀的信息上附加某種主觀色彩以滿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團的需要,即會計信息應公正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內容。
(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可比性是要求同一會計主體其前後期會計信息保持可比,或兩個不同的會計主體同一時期的會計信息保持可比。鑒於中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及理解力的差異,強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於他們理解和使用可靠和相關的會計信息;加之中國企業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特點,決定了會計信息還具有利益協調和參與分配的作用,強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於加強中國政府的巨觀調控作用及協調各方面的利益。
(七)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有用性指決策有用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構建的會計概念體系就是以“決策有用性”為核心,將相關性、可靠性等會計質量特性連成一體。決策有用性是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質量特徵,會計信息質量直接關係到決策者的決策及其後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提供符合質量特徵要求的信息是會計人員的基本任務。
問題分析
(一)會計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效率下降企業是狹義會計信息的唯一供給者,需求者是指企業的外部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國家、企業管理當局、其他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不對稱的表現: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的會計信息不對稱,指企業由於選擇了特定的會計方法而造成會計報表的信息披露偏向於某一個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卻與此相反,從而引起投資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場上流動性下降;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會計信息不對稱。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同時又是信息的內部使用者,相對於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優勢。企業管理人員利用這種優勢,對會計報表粉飾和美化,不斷地進行收益和盈餘調節。
中國正處於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大於對會計信息的供給階段,許多公司、企業不願意公開其內部重要的會計信息,以防被其競爭對手獲悉後使自己處於不利的競爭位置。有一些內部的財務信息如,公司發生重大的虧損、資不抵債、公司受到財稅部門的重大處罰等,這類信息公布之後必將有損於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價大跌,所以公司也不願意提供這一類信息。由於會計制度自身的因素造成會計信息不能充分、真實的反映企業的業績,如歷史成本計量、貨幣計量等固有的局限性,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的有效性、真實性。
(二)會計信息報告失真,導致數據不實
主要體現在:由於為追求經濟指標或任務指標的完成,在未達到預定目標的情況下依靠調整報告矇混過關;只用對政績有用的統計數字,不利的數字就加以改造,最終導致數據的失真。內部自我約束功能不強。在會計、統計管理上隨意性較強,在有重大政策和業務出台時,鑽政策的空子,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方法,對會計統計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進行隨意改動。對統計數字沒有必要的監督和檢查手段,即使是審計部門也只能是對一個部門或單位進行數據真實的檢查,而對合併統計數字卻無法進行全面的檢查。
(三)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相關信息不能得到正確反映
以企業年度定期報告為例,多數存在母公司對子公司及關聯企業的列報存在疏漏、對或有事項及其他重大事項未做說明、對利潤總額主要由非主營業務利潤構成不詳細披露、對其主營業務收入、淨利潤等主要財務指標的重大變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說明等種種現象。有的雖已嚴格按照規定內容作出披露,但若未能依據環境之變更或公司面臨之特殊情況自願增加對外披露內容,則其披露充分性存在不足。如近幾年來物價變動較為劇烈,但在各公司會計信息披露中很難見到公司願意說明或充分注意到此對其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有的企業存在大量資產未能得到確認,更談不上計量和報告。
現有財務報告模式僅把重點放在實物資產,對無形資產如智慧財產權和人力資源等知識資產卻沒能反映,而恰恰是這些無形資產才是企業利潤增值最快並最為重要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著企業的價值。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資源成為經濟發展的首位資源,若按歷史成本計量,則許多知識資源的價值無法得以實現。知識資源反映的是企業未來價值,而以歷史成本反映的則是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
(四)會計信息數據反映單一化,缺乏指導性
現有的企業報告反映的主要是企業財務信息,其揭示的範圍也局限於對財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交易和事項,而忽略非財務信息的重要性。由於企業環境以及企業自身還在發生變化,要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僅依靠過去的財務數據是不夠的。而且某些非財務信息往往比財務數據更能提示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隨著中國加入WTO,跨國間貿易往來的增多,這些非財務信息有助於提高貿易往來的可能性。加之現有的企業對外提供的報告主要反映企業的自身業績,而忽略其它許多方面的信息,諸如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等。這是由工業經濟時代的特點決定的,但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企業的評價標準將不會僅僅局限於企業經濟效益方面,信息使用者利用現有的會計報告,難以對企業作出全面的評價。
(五)會計信息傳遞時效過慢,影響信息需求
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中,及時性是與相關性密切相關的。從臨時報告和非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看,現在會計系統是不定期提供會計信息的,而且企業年度報告要在財政年度數月後才能公布,企業管理機構往往由於了解信息的不及時而難以確定一些重大事件繫於何時發生,致使監管有效性不足。
另外,有些公司往往根據自身利益需要而決定何時披露重大事件,甚至與非正當的投機商進行勾結,配合其操縱市場行為而則機披露,從而降低相關會計信息及其它信息的及時性。會計信息時效與實際形成嚴重的滯後,這大大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也影響眾多投資者的決策和切身利益。
(六)會計信息傳遞不能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相關性是具有相對性的,同一種信息對不同的用戶以及在不同時間上其相關程度不同,而現有會計系統提供的只能是針對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會計報告。這實際上是對會計信息進行再加工的信息處理過程的結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傳遞綜合的信息,但這種通用的會計報告不能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決策的需要,其相關性只能是相對的
對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法制修訂後的《會計法》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為了更好地發揮會計法的強大作用,一定要有配套的法規加以配合,應該相應修訂刑法、公司法和證券法,特別是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發現作假要採取果斷的懲罰措施。最佳化會計職業道德環境,制定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則以及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加強會計法制建設,為會計監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會計法和相關的法律條文的同時,應該注意既規範外部監督如國家、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又完善內控和獎懲機制,改善會計監督內部環境,內部控制機制是一種約束機制,它是對權利和責任的約束。
會計準則作為會計管制的一部分正是為了均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利益而產生的。由於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後果,準則制定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協調過程。因此,準則制定機構對會計信息的處理與披露作出規範時,應保持中立、客觀、公正的立場,合理確定企業披露足夠的相關信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以均衡、協調企業管理當局與使用者雙方的利益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間的不同利益,從而使有關各方的正當利益得到維護。
(二)培育會計信息主體和信息需求市場
當前中國會計改革在完善會計信息供給機制的同時,應大力培育中國的會計信息需求市場。應儘快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管束,壓縮盈餘管理空間,減少法律法規中的模糊條款,保證信息披露質量。應不斷拓展財務信息披露,充實會計信息形式與內容,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更加充分客觀地反映由於不確定性引起的信息混淆,報告的形式和數量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滿足更多信息使用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會計信息披露應更加靈活,不僅披露財務信息,還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不僅披露定量信息,還要披露定性信息;不僅披露確定性信息,還要披露有關的風險信息。企業在信息披露過程中只有做到有章可循而且方法一致,才能保證信息的可比性,從而保證信息市場的有效性。要加強會計信息中介機構的管理和建設。
會計信息市場中介機構是溝通會計信息供需雙方的樞紐,在會計信息市場上起到聯繫溝通供需雙方的作用,是會計信息商品的檢驗員,通過對會計信息進行檢驗、審核,向廣大的會計信息需求方輸送質量可靠的、優質的信息,以使得會計信息充分發揮應有的價值。由於中國的會計信息的需求方人數眾多,結構複雜,而且總體水平不高,對會計信息的使用還很不充分,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信息中介諮詢機構在充分領會會計信息意義的基礎上作出有效決策。
(三)改變現有會計信息系統計量性,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
現有會計系統之所以沒有能對無形資產進行充分反映,主要是歷史成本緣故,而歷史成本並不能反映這些無形資產的真正價值。隨著報價機構的增多,資產的現行價值、公允價值可以隨時準確的獲得,並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煩瑣的計算可以由計算機完成,企業報告的編報成本也會大大地降低。從長遠看,提供這種信息成本將越來越低於披露信息產生的效益,所以,未來企業報告中,計量屬性將趨於多元化,而不只是歷史成本一種。
(四)建立網路化的會計信息系統,提高會計信息傳遞的時效性
應該廣泛推行會計電算化,特別是電腦網路、電子貨幣和日新月異的核算及審核軟體的出現,使會計核算更加明晰快捷,更具有透明度,也使會計監督更加直觀。要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中的套用,發揮網路傳輸數據具有的安全、快捷的獲取渠道,達到信息使用效益,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在經濟領域發揮真正的指導作用。
(五)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業務素質和工作勝任能力
首先,會計人員應當“練好內功”,具有廣博的知識,如高等數學、計算機基本知識、外語知識、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處於企業管理核心地位的會計人員,不僅要熟悉本國的法律、法規、歷史,還應了解其它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政府政策等。現代管理方法,如套用系統分析等。這些基礎知識的獲得將提高會計人員的觀察、分析、判斷和歸納能力。最根本的,會計人員還應具備紮實深厚的業務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
其次,會計人員應特別具有“會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並不僅僅只局限在準則的套用上。隨著知識經濟的日益深入,會計人員的職能也越來越廣,包括對企業生產成本的控制、營運資本的管理、風險控制與核算、戰略投資、財務報表的分析與預測等,這些方面都要求企業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分析、判斷、選擇和決策的能力。
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所面臨的股份變動、商品價格變動、利率變動等風險,對風險的控制與核算,也將會成為會計人員的基本技能,如果企業不能夠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去防範、規避風險,企業的盈利將會被侵蝕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