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文名:曾本亮 | 服兵役時間:1978年12月 |
國 籍:中 國 | 入團時間:1979年6月 |
民 族:漢 族 | 入黨時間:1999年12月 |
出生地:江西省南康市潭口鎮南街上 | 畢業院校:江西省委黨校函授學院 |
參加工作時間:1976年8月 | 工作單位:江西中煙工業公司贛南捲菸廠 |
高中就讀:南康縣潭口中學 | 文學會員:2007年加入贛州市作家協會 |
參加革命主要成績: 一、1976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擔任公社駐台頭和金塘大隊“路線教育”工作組成員; 二、服兵役時,擔任“文化教員”和“音樂教員”,獲年中連隊嘉獎; 三、參加工作後,獲一次“宣傳積極分子”、兩次“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 | 文學寫作主要成績: 一、1995年處女作《小議集報》在《贛南日報》上發表; 二、2000年至2002年連續獲江西省菸草系統“優秀通訊員”稱號; 三、自1995年起,先後在地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散文19篇、詩歌13首、言論16篇和集報理論文章10多篇。 |
寫作況味
——作者自序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份履歷表,只不過選擇的目標有所不同,走的路有所不同,其最終結果有的相同,有的近似相同,有的則完全不同。
我打小就生性好動,亦曾經有過許許多多甜美夢想和追求目標。在運動著的平生中,木匠活有所體驗也有所建樹,至少為家中做過些許家具,有的至今還在使用;打桌球雖在中學時進行過專門訓練,但因長期收拍,爾後在企業里斬露頭角,拿過三次第三名,這項活動至今在堅持;集報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彌補了不少的知識空缺,從而也找到了適合自己寫作的靈光點,由此一發而不可收,也由此使自己真正走上了像點樣子的“寫作之路”,於是乎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被江西省菸草專賣局評為“優秀通訊員”。眼下的這本似書非書的“拼湊”,以“緯度”計,剛好是三千六百五十個日子;以“經度”量,又是不太起眼的龐雜匯集,與品或質衡量,頗顯幼嫩了些。
為什麼要拼湊這本“書”?其考慮有三:一是真正出書並非易事,這裡要解決書稿、書號以及資力等諸多問題,對此,出書只能是遙遠的欲望,條件不成熟而不敢妄為,那就只好拼湊,聊以自慰;二是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而不是東拼西湊的出書,自己尚有漫長的路得往下走,至少要有地級以上權威部門的認可,如果擅自或變相出書,最終也只能討個沒趣,因為書是要給人看的,是要給人評的,拼湊這本書姑且為打點基礎的嘗試罷了;三是本著對勞動,尤其是對腦力勞動的尊重,自己在不尋常的十年寫作中,至少有認知認識,至少能領悟到做好一件事的艱辛,這也是值得慶幸的收穫所在。拼湊就拼湊吧,即便是總結,是摸索,是探討,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這本共收錄了在地級以上報刊發表的作品437篇的“書”中,其體裁不拘一格,有訊息、通訊、言論、散文和雜文等;其內容不乏廣度和深度,可謂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其文風俗而不俗、柔中帶剛,有松有馳。在篇幅上大小相間,相得益彰。寫作初期的文章多數是“豆腐塊”,爾後漸入佳境,文章篇幅也在發生變化,該小則小、該大則大;在形式上文盡所需、恰如其分。在作品裡頭,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流露均找到了較好的形式加以表露,該採用通訊的不採用訊息,該採用散文的不採用詩歌。在內容上貫穿中心,入情入理。所有寫作都信奉有感而發,當集報對人民日報創刊號其價格一漲再漲之時,就生髮了寫《“人民日報”創刊號價值探因》的文章並在《郵政周報》上發表了;當集報入痴入迷之時《我的集報之路》又撰寫出來了。特別是“讀者來信”猶如天女散花,初露鋒芒,游韌有餘。另外知識性文章也琳琅滿目、星羅棋布,5篇集報文章形成系列,盛開著集報、藏報、訂報、閱報、剪報的五朵鮮花而芳香四溢。在標題上別具匠心、引人入勝。數字式《集報八大樂趣》、《十二生肖“吉尼斯”》十分有趣;借喻式《秀峰山下一奇葩》、《新聞亦有色香味》堪稱新奇;引典式《敢問路在何方》、《不到長城非好漢》、《天高任鳥飛》歷久彌新;時髦式《車間裡飛出歡樂的歌》、《最親還是“當兵人”》、《風景這邊獨好》、《臍橙節里“贛”煙香》、《欣聞“贛”煙又一春》、《一品“雙璧”》等標題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在內容上新穎大方、鞭辟入理。寫作要創新,要做到“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方為大手筆、大風範,這是愚人一生的嚮往、一生的追求。在本“書”的文章里,亮點亮光雖不為多,但可圈可點亦不為少,如《輕舟越過萬重山》中的“每一個企業都力求做優自己的品牌,每一個集團都力求做大自己的事業”,這是鋪墊之筆,為銜接下文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金贛情結》一文中有“誕生和成長在紅土地上的贛南捲菸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銳意改革,大膽創新,不斷進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後企業一躍成為如今紅遍贛南、蜚聲江西、享譽華夏的明星企業。”的大膽夾議,為文章增色增輝;言論《善待學習》用“塵世間的每個人,不管走到哪裡,不管做什麼事,都離不開學習。”的精妙之語把學習的重要性充分凸顯出來了。
末了,便想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古訓。的確,鄙人認為寫作者的長項就是寫文章,無論寫多寫少,總歸是文章,文章總是要讓人看的、品的,只有大家看過品過之後,方可知曉是否有韻,是否有味?這本似書非書的小集子也應如此。是為序,頗感牽強,充其量只能算一篇習作而已。
作者散文介紹
《做客珠璣巷》
今年初春,我與愛妻驅車西行至廣東省南雄市親戚家做客,並慕名前往該市所屬的我國客家人著名的南遷聚居地的珠璣巷逛了一趟。
出遊那一天,在親戚的陪同下,我們一行四人在市中心一家麵食館吃了早點,便乘坐市內交通車不到10分鐘時間就到達了珠璣巷。下了車,親戚沒有帶我們直接進巷參觀,而是在公路旁邊新蓋房子的一間店面上找到了他們的親戚,並把我們向主人作了介紹。由於是第一次登門,我們也就不好推辭,也就客隨主便罷了。主人家的客廳在地下室,這一家子人都十分好客,我們剛坐下,卻端來了沏好的自產綠茶,端出了許多與我們贛南過年相同的年貨,還盛上了他們自釀的與我們贛南相近的香甜糯米酒,同時又在短時間內為我們四位客人煮了四碗與我們贛南待客相似的既可口又鮮嫩的荷包蛋湯皮絲。
這家的主人姓何,他個子不高,但精神特別飽滿,看上去有70多歲,是一位離休幹部。據了解,他13歲時就是一個十分活潑的小伙子,跟隨著革命人士穿南山,到北山,迂迴五嶺打游擊。我問為什麼參加打游擊,他興致勃勃地說,當時主要是家裡窮,希望能找到一條好的出路,回響共產黨的號召,盼望早日打倒蔣介石,讓老百姓過上好的生活。接著老人的話題就轉向了珠璣巷。他說,你們打江西大老遠趕來,我作為村裡的長輩,只要你們樂意,到古巷遊逛我可以當嚮導。應該說到南雄來的人大部分都要到珠璣巷逛逛,因為這裡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一百五十多個姓氏的數千萬後裔從這裡南遷,在中國史上絕無僅有。我們珠璣巷自1990年修復以來,受到國內外、海內外南遷後裔的廣泛關注,遊客絡繹不絕,如遇節假日遊客更是如潮如涌,熱鬧非凡。目前,市委、市政府按照古巷的總體發展規劃,投入3億多元,已經完成了珠璣巷歷史博物館等配套設施和正在施工的有118個姓氏宗祠以及二園(世界恐龍公園、南遷後裔永久性墓園)、二村(度假村、祠堂博覽村)、一街(仿宋一條街)、一工程(28公里水上漂)等主體項目。總的說,珠璣古巷猶如一叟修葺一新的古船,她承載著千百萬客家後裔的深情,承載著榮耀,承載著希望駛向未來、駛向輝煌。
離開了何氏老人家,我們便買了門票進入這北起為鳳凰橋,南至為駟馬橋以及全長1500多米的珠璣古巷遊逛。腳踏著鵝卵石鋪就的路面,感受著一幢幢民宅祠堂和一間間店面商號。一會兒仰望南門樓,一會兒凝視貴妃塔,一會兒又眺望千年古榕樹,所謂古巷、古樓、古塔、古樹、古橋等勝景盡收眼底,清晰可辨。珠璣巷儘管有許許多多美好的傳說,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當數胡妃潛逃和皇室下令血洗珠璣巷的故事。當我們駐足在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同志親筆題字的“胡妃紀念館”前,卻又情不自禁地邁進了展館並陶醉在“胡妃的故事”、“胡妃傳播江南文化”、“梳妝樓”和“正殿”等展室中思忖、思索和思念。說實話,這次旅遊收穫還真不小。
《我的北京朋友》
平凡是我在山西省新絳縣當兵時的戰友加兄弟,他比我早一年入伍,特喜歡與我聊天說地、探討人生。他老家是秦皇島的,出生在北京,家住頤和園附近,其父親是總參的一名副軍級幹部,他是我們連隊當時為數不多的“高幹子弟”之一。
平凡對我的好多於我對他的好。他平時很節儉,每每我們到縣城逛街,“以看為主”是我們一致的嗜好,我們一般在書店和文化用品店駐足多一些,這也是我們共同的默契。每次我都耐不住手頭孔方兄的多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要買回一兩本書或幾樣供玩的物品,他都會說我幾句:“買書要選擇買,買需要的;購物要省著點,購急需的,錢可不是容易來的。”他每說一次,我似乎就明白一些道理,甚至就加深了他為什麼這么不厭其煩地“苦口婆心”的理解,花錢無疑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以至於退役後我在我供職的廠子裡,曾以《錢要用在刀刃上》、《節能降耗譜新曲》、《捲菸企業如何在調整期增強核心競爭力》等為題,充分闡述了企業經濟運行與科學節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確,人生如果能早些養成科學和節儉的好習慣、好修養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最大財富。
年長我一歲的平凡,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僅懂得多,就是說話也“京味”實足、地地道道,給人和藹可親的感覺。有一次,我們在外地訓練,我把我姐托探親的江副指導員捎來的贛南綠茶拿出來自己沏了一杯,然後就問他:“你也來一點如何?”他有點疑惑,問“這是什麼茶?”我脫口而出:“我們家鄉的綠茶,既香又提神。”“喔,給我來一點。”於是我抓了一大撮給他,他沏好後就慢慢品了起來,我便問他:“有味嗎?”他愕然,愣神看著我,不知我說什麼。我又問了一遍:“有味嗎?”他還是沒聽懂我說什麼。這樣足足沉默了兩分多鐘後,他才恍然大悟:“喔,我知道你剛才說什麼了,你是說有沒有‘味兒’,對吧?”他這么一說,我也頓然徹悟了許多:平凡是北京人,我是南方人,其語言的差異是必然的事情。我說茶有沒有味的“味”讀音是“位”(不捲舌沒兒音),而北京話“味”的讀音是既捲舌又帶兒音而且拖得要長一些。所以,一個字的讀音不可小視,不然,會被人誤解和誤會,抑或帶來麻煩也是可能的事情。從此,我就暗下決心,確定目標,自己給自己加壓,一定要學好國語,說好國語。通過早操前朗讀、聽收音看電視、對照漢語詞典和與戰友交流等,功夫不負苦心人,以至於後來部隊縮編後一位四川兵聽我說話總以為我是“北京人”,此話當然自己愛聽,我想跟我與平凡這位“良師益友”的引導和幫助有很大的關聯。關於國語,自己雖然談不上“框正腔圓”,至少也不至於“南腔北調”吧。的確,戎馬生涯中與平凡在一起的日子裡,我長進了不小,成熟了不少……
《我的斗室》
吾者,一介凡夫俗子。平生渾渾噩噩、懵懵懂懂,想當然的撥弄起文字和文字撥弄,純屬興趣、愛好和休閒,無所謂大志,也無所謂小志。長期以來,長此以往,漫長几十年、跋涉幾十年,有時間無時間、有計畫無計畫、有興致無興致地在室里斗、斗在室里,猶如東流的水流到哪裡算哪裡。斗室里的人冥思苦想、東鱗西爪、咬文嚼字,斗室里的事古今中外、南縱北貫、五味俱全。
斗室有大有小,其用途是供主人閒暇時在家裡的工作場所,有的叫書室,有的稱書房,還有的謂之“書閣”、“書堂”、“書苑”、“書庵”等。自古以來,名人學者的斗室星羅棋布、別具匠心、寓意深涵。譬如: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取名為“綠林書屋”,意為嘲諷當時一些反動文人,支持學生運動。而他的老師壽境吾則取名為“三味書屋”,主人以食物喻書。藝術大師齊白石的斗室命名為“甑屋”,是指把書讀好了就可以吃飯了。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有兩個室名,一個叫“棕櫚軒”,喜歡此樹的挺拔、偉岸;另一個叫“龍蟲並雕齋”,其意為尊重事物的本來面目。我等之輩只是好奇,試著把斗室稱之為“一木齋”,其意有三:一是紀念起見,取自己名字中的一個字形成“一木”;二是木為“五行”之二,萬事萬物都是從“一”為起點,由一到二,由二到十,直至百、千、萬;樹木叢植都是由木成林、由林成森,直至樹木繁茂、森林浩瀚;三是受力學家阿基米德“給一根槓桿我就能撬動地球”的啟發,把“一木”喻之為槓桿。
我的書室很一般也很普通,三口之家從80年代起住一間小房子,雖然常常想“有一間自己的書房該有多好啊!”美好的憧憬就是難成現實。從那個時候起,搬了無次數家,卻無次數地折騰了那些個應該擱到書房裡的“寶貝”。也是由於這個原因,把我已積攢的一千多種早期“煙標”毀於一旦,追悔莫及。人總是有了教訓才去學會改變。所幸的是,我的目標沒有變、初衷沒有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書室的變遷,書室由臥廳廚一體到單室幾個平米再到現在的三十多個平米,斗室里的藏品越來越多,斗室里的“家珍”也越來越多。我的斗室以書籍為主,以報刊為次,其他玩品再次之。書室不同於書庫,書庫的作用僅僅是存放書籍而已。書室則不同,要體現的是一個“斗”字,要在收集“心愛之物”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歸納和收藏,同時還要閱讀和欣賞,要挑燈夜讀、踱步沉思、伏案寫作、精雕細刻,直至生產或更多地生產出產品來,這就是斗室。
我自知象誰如何如何藏了多少好書、出了多少作品,自己只能望塵莫及;我深感自己能如何如何收藏多少“珍品”、填補多少“奇缺”,也只能是奢侈奢求。可我的信條是“做不到不勉強,學得到須努力。”譬如:學習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規範,稿件突出“新、特、奇、快”的特點,為單位良好形象和信譽鼓與呼;學習“雙百”、“二為”指導方針和服務宗旨,真正把握文學創作“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基準,多撰寫“人人心中有、個個天下無”的文學作品;學習收藏愛好者“藝德為先、孜孜不倦”的精神,培養興趣、陶冶情操。在有形無形的斗室里“斗”的幾十年中,自己還算小有收穫。書籍的收藏伍百多本,但有少量盜版書;報紙收藏三萬多張八千多種類,含文革早期報和創刊號類報紙約三百種;雜誌兩千多冊,創刊號類兩百多種;資料的積累通過手抄、剪輯、複印、貼上等,形成了二十多個種類上萬個單項。五年前一位文化資深人士到寒舍看過資料後,他直言不諱地說:“這些資料不可多得,每一單項都可寫成一篇文章。”另外,在寫作方面也算小有作為。自千禧年起,除連續三年被江西菸草行業評為“優秀通訊員”外,還每年獲得“新聞信息調研”單項獎;采寫的《贛南捲菸廠生產管理漸趨科學》一文於2000年獲《贛南日報》社新聞征文二等獎;撰寫的《由平安和諧所想到的……》一文發表在《菸草政工通訊》2005年第五期“刊首語”上,采寫的《江西省省長舒聖佑考察贛南捲菸廠》新聞在2000年1月14日《金葉時報》頭版頭條上發表,還有《贛南捲菸廠春色滿園》和《贛南捲菸廠首月銷售收入逾億元》兩篇新聞分別於2002年1月15日和2003年2月7日在《贛南日報》頭版頭條上發表,個人於2009年被企業評聘為“助理政工師”。自1994年11月19日處女作《小議集報》在《贛南日報》發表後,先後在地級以上刊物發表散文19篇、詩歌13首、言論16篇和集報理論文章10多篇,個人於2007年被贛州市作家協會吸納為會員。
《南京印象》
上國小時,有一篇課文提到了南京,提到了南京長江大橋。因此,打那時起,我對南京就仰慕在心。
當兵時,五湖四海皆兄弟,全國好些省份和城市都有戰友,唯獨沒有南京的戰友,算是有緣不在此山中吧。八十年代末,我隨廠里同志參加在上海舉辦菸草行業學習培訓上,卻碰到了幾位正宗的南京籍人士,他們都供職於南京捲菸廠。從外表上看,他們幾個都比我大,但很豪爽、豁達,我稱他們為“大哥”應該是合適的。時隔二十多年再沒見過面,我要深深的問候他們一聲:“大哥,你好嗎?”
南京有座聞名遐邇的紫金山,又名鐘山,這裡有雨花台、有雨花石、有形式各異的風土人情。來到這裡,可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感受美麗的風景,放飛喜悅的心情。如果有雅興的話,不僅可拾到種類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雨花石,還可近距離觸摸規模巨大、魚類品種齊全、色彩極其豐富的水族館。這裡的名勝古蹟集中,有“金陵四十景”之稱,是最適合居住的“風水寶地”。毛澤東“鐘山風雨起蒼黃”的錚錚鐵音,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南京,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從此中國人民揚眉吐氣,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
有幸來到南京,有幸在江蘇中煙張部長的陪同下,驅車遊逛了一趟南京。張部長可謂是一位“老南京”,其實他不是南京本地人,自從來到南京工作後,對南京的一山一水情有獨鍾,對南京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對南京的感情特別深厚。當車子路過南京師範大學時,我們看到的正是主人要介紹的: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是全國十所最美大學之一,是金陵大學的舊址,她小巧玲瓏,依稀可見舊都繁榮模樣,雖是承襲金陵女校風俗,胭脂氣息略顯隆重,仍不失為江南名校之典範。車子進入林蔭大道,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什麼是美,什麼是亮麗風景線,正如主人所說:在南京市內這樣的林蔭大道有好幾條,太平路、北京路、中華路都有,市內很多大街小巷也有。那鬱鬱蔥蔥、濃濃密密的樹枝樹葉過濾著塵土,吸收著噪音,美化著環境。她夏天可抵擋紫外線,雨季可防暴風雨,是來之於民,造福於民的安全綠色屏障。
“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就等於少看了半個南京。”張部長如是說。當車子經過市區,繞過山道來到中山陵景區。我們買了門票,當天遊客很多,在擁擠中通過電子驗票口,信步前行,向左仰視卻看到了氣勢磅礴、巍峨聳立的中山陵,我們趁遊人不多時在半月形廣場合了影。沿著水泥預製塊鋪就的寬暢大道上往上攀登,踏上這樣大的大道還是頭一回。一邊攀登一邊又回頭朝下俯視,那種感覺和感受特爽、特愜意,心裡卻念叨“視野寬闊,氣勢宏大”幾個字而久久不能平靜……來到中山陵,是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在此;來到中山陵,是因為有孫中山先生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南京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來到中山陵,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有博大的胸懷,他倡導“民族、民權、民主”,奉行“天下為公”,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中國的民主革命事業。遊覽完了中山陵後,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有偉人的風範,而且有南京的榮耀,更有國人的驕傲,但還有更多是對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思索、思忖和思考。
《婺源之美》
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村,人們嚮往之,我更嚮往之。
前不久,我隨參加華東東北菸草片區思研會會員一道,有幸去了一趟婺源。在婺源旅遊區黃青導遊的帶領下,車子徐徐開進了江灣風景區。一路上,黃導給我們介紹了婺源的概況,但她的介紹不是一般的介紹,她個頭不高,五官清秀,衣著整潔,我暗自思忖:這鄉土氣息濃郁而婷婷玉立的樣子太象一名即將選秀的“村姑”了,如果“公平、公正、公開”評選的話,她一定能進入前三甲。比如,婺源的由來一種解釋是婺源縣地處江西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因居婺江之源而得名。而她的解釋是:“婺”字把它拆開,就是一位美麗、文靜的少女矗立在水中,青山是她的衣裳,碧水是她的裙服,那匆匆飄過的白雲,是她頭上美麗的紗巾,真可謂“此處有佳人,在婺水一方也。”
有的會員問婺源的油菜花開為什麼那么漂亮?黃導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油菜花開其實哪裡都是綠油油金燦燦的,要說為什麼在婺源就有特質的美和神奇的美,一個主要的奧秘莫過於婺源的油菜大多是種植在梯田上,梯田給人的視覺是不一樣的,當然,油菜花漂亮與地理方位和太陽光線也是有關聯的,只要這兩者達到了一致的時機,美麗的瞬間就出現了。”再比如,黃導說,你們知道婺源的高速路口上為什麼要豎一尊詹天佑的雕像嗎?這是因為詹天佑是我們婺源人,他有“中國鐵路之父”和“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負責修建了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如今的婺源,高速公路雖然已經開通,但婺源人還是十分盼望能有鐵路早日通到自己的家門口,讓九泉之下的詹先生與家鄉人民一起來分享這一喜悅的時刻,因此就有詹天佑站在家鄉盼鐵路的雕像。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願望馬上就能實現了,京福高速鐵路江西段正式開了工,於2012年全面建成,屆時,婺源無鐵路的歷史將告結束。
我所在的廠子裡有好幾個上海阿拉,都是69年從南昌捲菸廠抽調支援的技術骨幹,到80年代中期,有當科長的,有當主任的,也有當副廠長的。其中有一位畢業於江蘇某輕工學校的我所在質管科的頂頭上司章桂枝,她慧中秀外,待人和藹,由於職責使然,她自稱“我的工作沒別的,就是‘挑刺’”。她的哥哥跟她一樣,也是一位支援江西建設的有識之士,工作單位在婺源。我對於婺源、關於婺源的名稱和資訊最早最多的就是從章科長口中得知的,並常常得知她到婺源或她哥哥到廠里都要帶回不少的婺源茶葉來。婺源的茶葉之好,以至於有了現在“中國茶鄉”和“中國茶文化之鄉”的美譽。
我的好友丁慧芳,生在浙江義烏長在婺源卻工作在德興銅礦。有一次,她回到婺源,在隨筆中寫到:“行至西門橋頭,眼前一亮,才發現老街已變了模樣;行至街內,古色古香的景象依舊,地面鋪著清一色的青石板,隔一段便有一個很別致的休息亭,就連兩旁的垃圾桶都別具一格,街道所有的新店面都忙著開張……”文章寫得好,我卻情不自禁的讚許:“山美水美人更美大多都是為家鄉而稱讚,婺源是偉人的故鄉,也是上古官吏多出的聖地。如今該縣在改革開放後,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是整體的變化,作者以老街改成步行街的變化以及到改造好的街景街貌以白描的手法躍於字裡行間,可謂是清風撲面、有稜有角……”
《鄭州見聞》
我參加工作較早,在供職的煙廠廠齡快三十年了,雖然出差也不少,可從未到過鄭州。前不久,我有幸參加了國家菸草局舉辦的人力資源統計年報培訓班,卻了卻了我盼望已久的一個夙願。
記得我10歲時有一天,家裡收到由河南郵來的一個包裹,裡頭裝有大約五市斤大紅棗和一封信。由於父親不識字,就請鄰居看了此信,其內容是:來信的是河南新鄭一位姑娘在串連中認識並看上了我哥哥,她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給她寄上到江西贛州的單程路費,就同意與哥哥結婚。當時家中很窮,一時半會難於湊上這筆路費,加之這件事情來得突然,所以沒當回事。我算是有口福,郵來的紅棗讓我吃了一大半,這是我記憶中最難忘的一件事。
這次培訓是在國家菸草培訓中心。我們下火車後,接站的同志告訴我們,培訓中心在市北的鑫苑路,離車站很近,10分鐘車程。當車子快到培訓中心路過鑫苑路時,與我們一同來的楊女士說,培訓中心就在鑫苑路上,上次我們來前面這條“金水河”可臭死人了,想起來真噁心。現在可好了,不僅不臭了,沿河兩岸不僅壘起了河堤,也披上了綠裝,還架起了不少別具特色的人行橋,兩邊道路又平又寬暢,真是大變樣了,真是人們休閒玩耍、觀光賞景的好去處。
河南位於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鄭州市是河南的省會,人稱我國中西部的“橋頭堡”,是一座頗具發展潛力的城市。該省提出了發展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三頭”並舉的發展方略。發展大型中心城市,就是要把鄭州建設成為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對全省具有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的“龍頭”。我竊喜,能來鄭州親自感受一下城市建設快節奏步伐。在培訓班閒暇之時,商務中心的服務員不僅成了我們的嚮導,而且還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河南以及鄭州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變遷。河南人並不富裕,但鄭州的樓盤房價飛漲,購房者一雙雙鑑別、甄選的慧眼四處搜尋,把樓市炒得沸沸揚揚。在市東區,其樓盤均價每平米7500元;在鄭新東區,每平米5000元以下的房屋已不覓蹤影,每平米7000元還不是最高價;在去年上半年,市內有的樓盤炒至每平米9000元以上。
到了河南,才知道該省不僅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占全國人口的7.5%,而且是全國的糧食大省,年產量在1000億斤以上,占全國的10%以上。據悉,河南省速食麵的年產量2006年就達到100萬噸,占全國三分市場以上。全國第一家“中國食品名城”的漯河市,其雙匯集團朝著“從中國第一到世界第一,從中國雙匯到世界雙匯”的目標, 成為了全國第一家上市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品牌有肉製品200多種,占全國42%的市場份額,火腿腸產品占全國47%的市場份額。我認為,河南省人很了不起,他們不僅創造的財富是最大,而且對人類的貢獻也是最大。
我們在鄭州僅待了三天,覺得最有趣味、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裡的大紅棗。培訓中心旁邊有一家小超市,卻做起了紅棗產品的大生意。這家超市的服務很好,待人禮貌謙遜;這家超市的紅棗品種齊全,讓人目不暇接。光全國各地來此培訓的學員就有一筆相當可觀的銷量。返程的前一天,在超市駐足購買紅棗的顧客三五成群、絡繹不絕,我們江西來的十多位學員人人都買了紅棗,大袋小袋提著滿載而歸。有一位來自四川攀枝花菸草商業公司的學員一下買了三、四十包,盛到一個大編織袋裡,足有四十斤重,也不知他將怎樣把這么多的紅棗弄回攀枝花。後來我得知,棗為五果之首,與栗、桃、李、杏共為人們所喜食。棗樹葉、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藥。由此可見,古語“一日吃仨棗,一輩子不顯老”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
《河源水美》
地處廣東東北隅、1988年上劃為地級市的客家集聚地──河源,其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但位置顯赫,山水秀麗,被譽為生態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綠色明珠,成為了廣東乃至鄰省的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
我們一行20多人利用雙休假日,冒著炎熱的酷暑,慕名前往河源。來到這裡,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然而,河源的水卻有她的特質、有她的神奇、有她的魅力,這裡的水是相當寶貴的。河源市猶如一顆水上明珠,東江水系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水系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匯,使整個城市三面環水,遠遠望去,卻象浮在水上的一艘木筏,因而,在很早以前又有“槎城”之稱,清澈碧綠的水成了這座城市的最好標誌。
因為河源與水有不解之緣,所以我們所到之處都與水有關。第一站是遊覽了東源縣的萬綠湖,聽導遊說還是百花仙子的故鄉呢。我們登上遊船,湖上的水那么綠又那么清澈,這綠得清得讓人著迷,讓人陶醉,讓人感慨。遊船緩緩前行,一幅幅秀麗景觀盡收眼底,這裡不僅可看到雙龜出海、三潭披綠的絕妙姿色,還可感受湖光山色、碧波綠島的風土韻致。遊覽萬綠湖,感受萬綠湖,那真是萬綠添綠、萬綠泛金、萬綠人間、萬綠勝景的世外桃源。
我們去的另一個景點就是桂山水上漂。沒有休息,馬不停蹄地往目的地進發。在驅車40分鐘的路上,女同胞逗男同志一定要“濕身”,否則就不能返回;而男同胞逗女同志更有趣:“去了不僅要‘濕身’而且還要‘濕貞’”。水上漂的最大特點不管是男是女全身都得濕透,自己要準備好更換的乾衣服。有趣的是我們這次出來的男女剛好是五五開,每個皮艇兩個位子“男女搭配、漂流不累”的俗語就有人脫口而出了。漂流在緊張有序的情況下開始了。一路上的驚濤駭浪、一路上的急流險灘,除了“汩汩”的水聲外,就是女多男少所發出“啊……啊……”的呼喊聲,這種聲音震撼了山谷、驚動了水澗。漂流時的那種灑脫、那種豪放是何等的刺激,沒有身臨其境者是難於有這種感受的。經過了“九缸十八彎”,越過了“十八險灘十九潭”,“勇士們”的心情得到了放鬆、心靈得到了放飛,這就是“親近大自然、安全有保障”的激情生態漂流。
在返回的路上,我們還去了距河源市區59公里的具有畲族客家風情的黃龍巖旅遊景區,主要觀看黃龍巖溶洞。這座深為60米、洞內面積約3900平方米而具有“幽、深、奇、險”的溶洞,被世人譽為“地下龍宮”。所謂“幽”就幽在人一進溶洞就有“冬暖夏涼”的感覺,洞大而深,與世隔絕,神秘莫測,特別幽靜,所有路徑沒有燈光人是無法前行的;所謂“深”就深在從上到下深達60米,如果沒有人工製做的階梯是無法下到最底處和從另外一條路徑走出溶洞,聽說最深處的那口小井的水位始終保持不漲不退,井裡的水清澈見底;所謂“奇”就奇在入口與出口都很小,小到只能容一個人進出,整個溶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筆,是經過了幾千年水與岩石的衝擊,使得洞內的各式石筍、石花、石柱、石鐘乳,有的像獅、像龍、像人,千姿百態,景色奇絕;所謂“險”就險在洞內共有九廳十八彎,洞套洞、岩連岩、廳連廳、柱連柱、景連景,怪不得導遊的第一句話就是提醒遊客“賞景不前行,前行不賞景”,說的就是要大家在賞景時千萬注意安全,祝福大家旅遊愉快,萬事如意。
《失怙之痛》
清明節那一天,與長兄和侄子開著五十鈴回老家潭口掃墓,半道上在圩鎮上購買了掃墓需用的燭香、鞭炮及冥紙等祭品。
由於路程僅十幾公里,儘管很快到了老家,卻覺得如今不比往常那樣的人來人往、熱熱鬧鬧,而是顯得門庭稀落、冷冷清清。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人家都蓋了新房而搬出了老宅;二是大部分的強勞動力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出來接待我們的是堂嫂(聽說70多歲的堂兄找牙醫看牙去了),父親比堂兄年長十七、八歲,兄嫂一家與父親在世時關係很融洽。記得我小時候每每回到老家,總是落腳他們家,並常常把我們當作坐上客,有好吃好玩的毫不吝嗇。我18歲知青下放之所以插隊在農村老家,就跟父親與老家人的交情至深有很大的關係。
父親一輩子以裁縫為業,這也是我們家能在城鎮立足的主要依託。七十年代,僅有一條大街的潭口,父親所在的服裝廠的門面漂亮、車間寬敞,是潭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個廠雖然是鎮辦企業,但羨慕者有之,很多有來頭、有靠山、有背景的人都難於擠進這個無招工計畫的門坎。後來有一位不幸被汽車撞傷致殘的女孩,由政府出面硬性安排到服裝廠。她成為了廠子第一位招工進來的學徒工,也成為了為人厚道、手藝高操、工作踏實的父親從業三十多年來的第一個徒弟。
父親中高個頭,身材微單,性格開朗,平易近人。我小的時候,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父親總是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譬如,在如何做人上,就用“人要臉、樹要皮”開導我們,箇中之意就是要求我們人生要有信心和信念,做人要正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樣冇樣看世上”也很淺顯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事要向好的學習,做人要向好的看齊,千萬不要做違背常理的事情。在如何做事上,就有“掃地掃屋閣,洗碗洗碗垛”(客家人“閣”與角諧音同義,“垛”與底諧音同義)告誡我們,其大意就是說生活中不僅要與鍋、碗、瓢、勺相佐,還得與油、鹽、柴、米相佑,這裡頭包含著致深的哲理。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得從點滴入手、從細小做起;從普通開始、從平凡做起,生活的真諦或許就在點滴和細小之中。
父親一輩子沒有過驚天動地之舉,也沒有過一鳴驚人之為。他常常跟我們說,世界之大,夠人類生存的,只要努力去做事,機會會是很多的。這大概就是人生法則吧?父親去世前沒能留給後輩充裕的物質財富,但精神財富的給予足讓我們享用一輩子,要概括的話就是“為人要正”四個字,三十多年了,我還是這么認為的。我的父親來世匆匆,去世也匆匆。匆匆的如流水東去、如鮮花凋零;匆匆的如陽光西夕、如雲霧飄散,無論東去還是凋零,無論西夕還是飄散,都留下過美好的瞬間,這個瞬間讓人遐想、讓人陶醉、讓人追憶。我思念這美好的瞬間,卻更加思念最親愛的父親。
《狼山無“狼”》
前不久,我隨參加華東東北菸草片區思研會的八十餘人,來到江蘇省南通市並有幸遊覽了無“狼”之山的狼山旅遊風景區。對於遊覽,我想每個人的心情各有不同,可我只想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來作表達自己的心境。為什麼狼山無狼叫狼山?為什麼此山不高卻遊人如織、香火繚繞?為什麼此山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有數不清道不完的美麗傳說?
狼山位於該市南郊,為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軍山五大山之首。傳說狼山曾有狼,實質無狼,恐怕只是有狼或許是白狼,最多是到此一游而已;另一傳說是此山並無狼,只是其山形象狼得名而已。要更準確的說,現在的狼山的確無狼,只不過當地人慾還狼山真面目,而在山底平坦的地面上安放了一隻人工塑造的大白狼,這樣既可供遊人觀看狼本身的相貌,又可比較狼山似狼的相貌。狼山無狼並沒有削減她的名氣,反而名氣越來越大。因為這裡有值得人們尊仰、奉仰和慕仰的佛教文化;有上下幾千年文人墨客、貴人達官留下的足跡;有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大勢至菩薩道場;有南遊江淮,為民行醫治病、治理水利造福於民而深受人們愛戴的唐代釋僧迦高僧。更令人們讚許的是,佛教中人緣、情緣、財緣的“三緣”文化在這裡傳承、發揚和光大,狼山也越來越顯出靈氣、靈秀和靈光。
狼山不高,海拔也就106.94米,由於此山峻拔挺秀、風光獨特、古蹟甚多,被稱之為“天下第一山”。山不是很高,但風光在險峰,好景在山頂,我們還是乘坐纜車上的山。索道雖短,但纜車不少,周轉頻率高,百來號人轉眼間就到達了山頂。上了山,我們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由佛教大師領我們參觀了“貴賓樓”。這座小樓不是很大,但四通八達,有會賓室、展覽室等七、八間房舍,風格別致。在主會賓室正中懸掛著曾任蘇州市政協主席、中國市長書畫院院長曹興福題寫“普照江海”的蒼勁大字,兩旁有國務委員劉延東與中國林科院院長江澤慧合作題寫“愛國愛教”的俊秀書法,還有我國著名作家周而復所題“淮泗江海第一峰”之墨寶。雖然此山不高、廟堂不大,但來此遊覽觀光的絡繹不絕,來此燒香拜佛的連綿不斷,來此舞文弄墨的不期而至。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通依山臨江通海,是我國天然避風不凍的良港,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山水秀美、經濟發達的江海之都。我這次到南通印象最深莫過於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和這裡的人。如果說山美,那就是狼山旅遊風景區的山姿雄峻、樓閣輝映、風光無限。如果說水美,卻有長江之上蘇通大橋縱貫南北、氣勢恢宏的壯麗美景;有南通護城河上“夜遊濠河”的亮麗景致;有“煮海為鹽”的白色聚寶盆等,不勝枚舉。如果說人美,就是南通市委、市政府正在打造的“五鄉”工程,讓人興致有加、目不暇接。一是紡織之鄉:清末狀元張謇在南通創辦了以紡紗織布為主的大生公司聞名中外、流芳百世;二是建築之鄉:近代史上南通就是中國人最早自主建設和全面經營的城市典範,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如今南通有五十萬建築大軍在國內外勵精圖治、施展才華;三是教育之鄉:歷年來,從南通考取全國知名大學的莘莘學子為全省前茅;四是體育之鄉:不久前,南通不僅成功舉辦了江蘇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到目前為此,南通已有十四位選手獲得奧運會和世界冠軍,成為了全國地級市世界冠軍最多的城市;五是長壽之鄉:現在,南通百歲老人有一百多位,九十歲到九十九歲的老人有五百多位,八十歲到八十九歲的老人有十二萬多,南通是最適合人居環境的城市。
《清明之後》
每每清明或冬至時節,我都抽時間回一趟老家。這不,2009年清明節當天,正好休息三天,我們全家一行11人,就冒著綿綿細雨,有的騎摩托,有的乘公車,還有的駕駛小車從南康市區來到了全國文明鎮的潭口老家。當然,此行目的是掃掃墓墓,其次是與老家的父老鄉親敘敘舊、拉拉家常。
由於我與妻子和兒子與媳婦四人是乘公車回來的,所以,我們一到老家村門口,就遠遠看到對面小山上掃墓的鄉里鄉親都忙上了。他們不分大小、不需分工。有的披土,有的除草,整個掃墓井井有條,忙而不亂。一會兒這邊說:“擺上紙錢,行數逢單就行,有壽地的這邊不要擺。”一會兒那邊說:“點上蠟燭和香火,要手拿三柱香行祭禮”,還有的也點上爆竹“噼嚦叭啦噼嚦叭啦”響聲不斷,我想放爆竹大概是想讓九泉之下的先祖先輩知道後輩的孝道吧。到最後,他們還把帶來的紙錢全部在山上焚燒完,掃墓的過程就這些。
我打小就在潭口鎮長大,高中剛畢業那一年,就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由於可選擇回老家插隊,因此,我也就趕了個時髦,插隊在了這離鎮裡僅有三華里的老家。老家的名字叫“蔗棚下”,估計最早這裡甘蔗種植多,方圓十里八村的甘蔗都到這裡集中壓榨蔗糖而得此名。其實,儘管我在老家待的時間只有一年多幾個月,可那裡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和人情世故等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會兒是文革末期,當時的鎮還叫人民公社,蔗棚下還稱生產隊。
時隔30年了,老家的變化與社會發展是同步的,潭口鎮成為了全國的文明鎮,我在為我所在的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慶幸的同時,也為家鄉感到驕傲。掃完墓後,我們在堂兄家裡歇息,曾經當過隊長的二堂兄向我們介紹了老家的變化情況。他說,一是人口,由10戶30多人到現在的近30戶60多人;二是房舍,我們大部分都在異地建了新宅,有好幾戶人家還在鎮裡、市里建了高樓洋房,就剩下的幾戶也拆了老宅建了新房;三是生活水平,外號人稱“叫化”的老弟,年紀輕輕,他可是致富大戶,他個人資產應該接近7位數了吧。我們老家脫貧已成為歷史,如今家家戶戶都有電燈電話,人均收入年年提高,新農村建設有聲有色,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的老家的確是今非昔比,記得我在生產隊的時候,各家各戶的生活還是艱苦,隊里年終一個工分才三、四毛錢,若要做成一件如娶親、建房的大事的確很難。接著,二堂兄就夸上我了:“你在老家兩年就跟鍍金似的,後來當了兵,分配在捲菸廠效益好,都自己建了房子,比我們泥腿子強多了。”其實我早就知道兄長是老家的致富能手,他就是謙虛,他雖然沒當村民小組長了,但個人事業做得很不錯、收入也很可觀。改革開放以來,他一直在村里擔任電工管理員,自己開了一家碾米廠,買了一部犁田拖拉機,還常年養殖家禽家畜和承包魚塘等,真可謂無所不能。他致富的真諦就兩條,一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二是科學致富、勤勞致富。
《春天來了》
2009新春的第一天上班,與好友在QQ上聊,噓寒問暖、相互祝福。當我向一位特別好的朋友問候:“想必春節一定過得好吧。”雖然問得一般,可回敬也是一般:“老樣子唄。”不冷不熱中,我顯得無奈,就立馬在鍵盤上敲出:“有老樣子就肯定有新樣子,新樣子雖然象老樣子,但還是新樣子好。”“呵呵,繞口令呀,有趣,真有你的,出口成章。”
說實在的,春節前我工作還是挺緊張的。由於人在煙廠,心就在了煙廠,而為煙廠多做事、做好事、做實事,這是天職,雷打不動。我將奔五,孔子放言“知天命”不是無道理的。儘管我才疏學淺,辦事難免難於件件如意,自己還是勤學苦練,不恥下問,始終堅持“笨鳥先飛”的處事原則,踏踏實實把份內工作完成圓滿;儘管家中生計時難時艱,自己還是不當回事,始終堅持“孔方兄”多時多用、少時少用的理財法則,依然把上好班、做好事列為第一要務。春節已經過去,工作當然還會緊張,但希望條理會更加清晰、秩序會更加井然。就好比QQ好友聊天時在對話框常常出現的第一句話:“在嗎?線上嗎?”而我常常的回答是:“人在陣地在。”這話很平常、很普通,就象我們的生活一樣,只要堅守崗位、勤奮工作,把平常的事做好,把普通的活乾好,我想麵包是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今天天氣很不錯,風和日麗,街景特別好看,仿佛道路寬暢了許多,賓士的車子很通暢,行走的人流很流暢。我中午下班回到家,在二樓廳里剛坐下,卻聽得隔壁王氏家一丈多高的白玉蘭樹,被北來的風吹得唰唰的響,就象播放音樂,我頓覺這或許就是天籟之音吧。於是,我就朝左俯視,只見樹葉嘩啦嘩啦往下落,緊一陣、緩一陣,一直持續著……他家主婦忙著找到掃帚、出斗就不停地清理,又不停地念叨起來:就要立春了,院子裡的桃樹都露花苞了,菜地里的小白菜又該猛長了,孫子、外甥們都該報名上學了,我們全家也該打理打理、準備準備春遊了……
《無錫有“錫”》
11月8日,我們華東東北菸草政研會一行在會務組的精心安排下,乘中巴離開了南通,在“太湖美呀,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的優美鏇律中把我們帶進了無錫,帶進了慕名己久的太湖。
還沒有進入旅遊景區,請來的導遊就在三叉路口上上了車。這個導遊特別能侃,他侃了大半個無錫、侃了大半個太湖、侃了大半個靈山。這次旅遊使我感受頗深、感慨良多。一是感受了無錫如同都市上海一樣,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二是感受了太湖如同浦江外灘一樣,風景秀麗、遊人如織。既然出來了旅遊,就想聽聽導遊的趣味故事,就想看看太湖的美麗景致,就想問問無錫的人情世故。
無錫有無錫,多數與當地惠山之東的錫山有關,至少有以下五種說法:一曰錫山在周、秦時產錫,至東漢錫盡,故名“無錫”;二曰在“青銅器時代”的錫山,人們為爭奪採礦,發生了不少的鬥毆流血事件,直到錫礦采盡,秦始皇時的王翦於戰國末年攻占蘭陵後,在錫山駐紮時發現了刻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珍、天下弊;無錫父、天下濟”的一塊石字碑,為渴望太平,故以“無錫”為此地名;三曰到了王莽“新潮”時,由於推崇“新政”,喜歡把既成概念的東西“顛倒”過來,以示其“革命”,無錫遂變成了短暫的“有錫”;四曰可能當時為吳國的“梅村”叫“吳墟”,後因諧音說成了“無錫”;五曰據專家認為,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無錫的青山灣一帶還能找到鋅鉛礦苗,也許當時百姓爭采的是鉛,鉛與錫的外表極為相似,把鉛誤認為是錫,因為鉛同樣也是“青銅”中的一種成分。
神州處處遍地金。無錫“無錫”也好、“有錫”也好,總歸是過去。地名只是一個“符號”,其名本身不能代表富足、富有和富貴。在這一點上,無錫人自己把握得很好,他們靠的是勤勞、勇敢和智慧,地方有錫一樣,地方無錫也一樣,發展才是硬道理。無錫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名勝遊覽景點就有93處,歷朝歷代有影響的名人就有430人。目前,無錫市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名列全省第二,該市無錫籍和在該市長期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及院士有70多人,各類專門技術人才大約有30萬人。曾被陳毅副總理譽為“紅色資本家”的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提出以《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的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傑出民間音樂家華彥鈞老先生、“紅學”專家王崑崙先生和我國力學奠基人之一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等名人名家的事跡可歌可頌,他們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不僅是無錫人的驕傲,也是龍的傳人的驕傲。
無錫有“小上海” 之稱,我們當天遊覽太湖景區後就下榻在了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的錦江大酒店。我們坐在中巴車上,當時夜幕降臨,因為司機不熟,車子開得很慢,正好一路欣賞無錫城市的美麗夜景。寬敞大道的兩側,一座座五光十色、艷麗多姿的商廈映入我們的眼帘,華聯商廈、東方商廈、八佰伴等商場門前人頭攢動,好不熱鬧。來了一次無錫,總該逛逛商店吧?於是,我們安頓好行李,四男兩女便走出了酒店,直奔最近的一家大超市。由於下雨,我們一到門口,保全人員卻給我們遞上塑膠袋裝雨傘。偌大的商場,服務是一流的,我們每到一個櫃區,服務員總是笑容可掬、彬彬有禮,一句接一句“您好”、“歡迎光臨”、“慢走”的甜甜語言,給我們帶來陣陣曖意,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難忘在上海的那一天》
公元一九八六年三月的上海,風和日麗、景色宜人,這邊有即將竣工的南浦大橋施工者的忙碌身影,那邊有規劃浦東開發新區開拓者的輾轉足跡。初來乍到的我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新鮮、有趣。
這次到上海來,是我所供職的贛南捲菸廠特派參加行業業務培訓。當考試完畢後第二天,我便獨自一人溜出駐地,徜徉到大都市的繁華地段觀光賞景。當走到南京路路口的外灘時,一幢高大樓房正面懸掛的一條大幅標語映入我的眼帘,我止住了腳步,仔細觀摩起來,大幅標語寫著“嚴禁隨地吐痰,嚴禁亂扔雜物”十二個大字。看完立馬感悟到上海創建文明衛生城市實施“兩禁”的巨大力度,又覺得這與己無關,就意不由主地沿著外灘前行。
走不多遠,便來到了黃浦公園。由於下著濛濛細雨,就無法再在街上閒遊了,至少要等雨停後才能逛些別的地方,就掏錢買了門票進了公園,在觀賞園內的花木草石的同時,不一會能聽到黃浦江江面上的水浪聲,還能聽到從遠處傳來貨輪的汽笛聲。轉眼間,迎面而至的是一排宣傳櫥窗,裡面刊載有“美化與道德、衛生與道德、言行與道德”等欄目的漫畫,這些漫畫形象生動、意含豐富、栩栩如生,耐人尋味。
逛完公園出來,由於雨水將自己的皮涼鞋打濕了,感覺很不舒服,就找到一張廢紙擦了擦,然後把它隨手扔在了地上。還沒走出幾步,一位戴紅袖章的衛生管理人員追上我說:“同志,對不起,你違犯了規定,罰款五毛。”頓時,我才醒悟到什麼似的,就故意裝瘋賣傻,並狡黠地說:“我不是有意扔的,要罰下次罰吧。”“哪能行,請你照顧照顧上海吧!”我無奈地掏出十塊錢遞給那位管理人員,可她一點也不客氣的走到個體戶那換了零,找回我九塊五毛錢說:“小伙子,下次可要注意點,不要隨意亂扔雜物。”說完轉身就走了。我受到如此沉重的“打擊”,心裡很不是滋味,狼狽地踏上了剛過來的公車……
這件事儘管過去了20多年。今天我又有幸來到上海,來到浦東,昔日的點點滴滴記憶猶新,好像就在眼前飄過。儘管自己經歷過許多大小事情,但對講文明講衛生有較深認識還是第一次。特別是通過這件事後,我卻常常這么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如果每個人都自覺講究衛生、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那么,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家園不就更加清明,更加安定,更加和諧了嗎?
《堅強》
在我人生即將迎來一萬八千個日子的時候,“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我的心靈,震撼了國民、震撼了民族、也震撼了世界。那一條條悲慘的史實令人心酸,那一幕幕悽慘的畫面令人心碎。這一次大地震,讓我感受最深和思索最多的莫過於“堅強”兩個字。
大災雖然過去,重建家園在即。而我,帶著如此沉重的疑惑,卻常常這么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紛繁複雜的事情?究竟要走過多少坎坷曲折的道路?究竟要遇到多少突如其來的磨難呢?能給我最適合、最適宜的注釋莫過於“堅強”。
國人將永遠銘記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以四川汶川為中心那天蹦地裂的時刻。傾刻間,好端端的家園被夷為平地,數以萬計的人民在蒙受生命的威脅。就在第一時間,國務院成立了抗震救災領導小組,溫家寶總理任組長;就在第一時間,溫總理冒著餘震的危險趕赴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就在第一時間,總理作出了“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搶救生命”的重大決策。這許許多多的第一時間,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面對地震災害的堅定信心和戰勝特大困難的堅強決心。
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臨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他以共產黨人的崇高風範和克制內心的無比痛楚,奔赴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就在這關鍵時刻,總書記那句“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勇的中國人民”擲地有聲、氣壯山河。這句話不僅鼓舞和激勵了中國人民萬難不屈、一往無前的果敢氣概,更喚起和激發了中國人民堅苦卓絕、英勇頑強、戰勝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中國挺住!汶川挺住!”“汶川加油!中國加油!”國人的心聲化作了無窮的力量,搶險救災隊進駐了災區,善款義獻源源不斷運往災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彰顯華章、昭示千秋。這是血脈相連的義情,這是民族相依的大愛。義情大愛創造了無數的生命奇蹟;義情大愛戰勝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險情;義情大愛締造了734號直升機英雄機組……
當地震災難來臨之時,菸草人與全國人民一道,表現了堅強的信心、頑強的意志和積極奉獻的精神。中國菸草總公司累計為災區捐款3.39億元,並通過多種形式為災區奉獻愛心,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災區菸草人在大災面前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奮力自救,迅速恢復災後經營工作,行業“兩個至上”價值觀得到充分體現,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譜寫了新的篇章。
抗震救災的點點滴滴,抗震救災的前前後後,抗震救災的上上下下,無論是被困或壓在瓦礫下的,還是沖在前沿或搭橋修路的;無論是受傷民眾,還是救護人員;無論是親臨災區的援助者,還是遠在災區的捐助者,他們所表現的是人類最神聖的精神。這種精神凝聚著中國人的力量,鑄就著中國人的堅強,體現了中國人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