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板塊是過去幾百萬年以來一直向北移動,而與歐亞板塊發生不可避免的碰撞的三個板塊之一(另兩個是非洲板塊和印度板塊)。這三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導致了一系列板塊碎片的生成,以及西起庇里牛斯山脈、經過南歐和中東、東至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亞諸山脈的巨大山系的隆起。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它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
阿拉伯板塊包括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向北延伸至土耳其。它的邊界是:
東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鄰; 南界:西部與非洲板塊相鄰,東部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鄰; 西界:與非洲板塊之間形成離散邊界,形成東非大裂谷的北段和紅海裂谷帶; 北界:與安納托利亞板塊和歐亞板塊形成複雜的邊界。 阿拉伯板塊在顯生宙的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是非洲板塊的一部分,但從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開始,紅海地區發生裂谷作用,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開始分離,前者開始緩慢地朝著歐亞板塊的方向運動。到中新世,印度洋海水湧入裂谷帶,於是形成紅海。
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了伊朗的扎格羅斯山脈的抬升。
相關詞條
-
板塊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是大地構造理論指由地質上的活動地帶劃...
概述 構造學說 六大板塊 板塊邊界 板塊運動 -
板塊構造論
板塊構造論,或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說學”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岩石圈板塊拼合而成的...
歷史演進 古代大陸分布 現代世界 區別 參考資料 -
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自從形成以來在地表和內部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地球表面形態特徵正是地球的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力是形成地球表面差異的重要原因...
內容簡介 學說簡介 理論基礎 學說內容 學說套用 -
歐亞大陸板塊
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西的地區。
歐亞大陸板塊 地質構造 大陸漂移學說 著名的火山爆發 著名的地震災難 -
六大板塊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
主要板塊 其他小板塊 板塊邊界 板塊構造 來源 -
菲律賓板塊
菲律賓板塊是地球的地殼板塊之一,位於菲律賓以東、太平洋西面,其形狀呈菱形,與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南面的的澳洲板塊、西面的歐亞板塊和北面的北美板塊相連。 東...
說明 伊豆半島 -
努比亞板塊
它是非洲板塊的一部分,因為裂谷作用,正在相對其東邊的板塊向西移動。 由於它占有非洲板塊的大部分面積,因此有的學者在把它與索馬里板塊並提時,仍稱之為非洲板...
-
非洲板塊
的東北界與 阿拉伯板塊相接,東南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接,在北部和南部與之... 非洲板塊(African plate)是全球 六大板塊之一。其... 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該板塊在早 白堊紀同 南美板塊分離。在大西洋中脊擴張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