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禪寺

曹安禪寺

曹安禪寺位於揚州楊壽鎮的東邊,這是個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寺。

基本信息

簡介

揚州曹安禪寺楊壽鎮的東邊,有一個幾乎被人忘記了的古蹟,那就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曹安禪寺。後來曹安寺毀掉以後,人們簡稱這裡為“曹安”。過去這裡曾經有“曹安中學”,現在還有“曹安村”。揚州曹安禪寺在楊壽鎮的東邊,有一個幾乎被人忘記了的古蹟,那就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曹安禪寺。後來曹安寺毀掉以後,人們簡稱這裡為“曹安”。

傳說

曹安禪寺 曹安禪寺

相傳三國時代,曹操率領八萬大軍南下,準備去討伐南方的張魯,經過這個地方,安營紮寨。曹操軍隊紀律非常嚴明,如果有哪個士兵弄壞了老百姓的莊稼,就要拿性命來抵,所以老百姓也非常擁護曹操。

後來張魯也在這裡領兵抗拒曹操,雙方在這裡激烈戰鬥。曹操的侄兒曹安民也在軍中,他沒有架子,作戰勇敢,所以曹操軍隊中的士兵都非常喜歡他。在這次戰鬥中,他又是沖在最前面。張魯多壞呀,曉得這個沖在最前面的小伙子就是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就叫神箭手搭上塗了毒藥的箭,一下子射中曹安民。
這個毒箭非常厲害,雖然軍隊中有許多名醫,但是還是沒有能夠救得曹安民的性命。這場戰鬥雖然打敗了張魯,但是曹操喪失了一個侄兒,他的心情非常悲痛。在埋葬曹安民的時候,全軍八萬人沒有一個人用工具挖土,全用雙手捧土,就這樣一人一捧土,捧出了一個土山陵墓。
由於曹操軍紀嚴明,他們沒有傷害一個百姓,沒有毀壞老百姓的莊稼,當地的百姓對曹安民安葬在自己的家鄉很高興,大家就籌建一個寺廟來紀念他。由於前殿是當地名流周明德獨資建造,所以就由他來命名為“曹安禪寺”。

曹安禪寺建好以後,千年以來,人們經常修繕,香火不斷,大概到了清代以後才慢慢荒涼下來。寺的殘存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寺中有兩棵雙人合抱不過來的大白果樹,也給鋸了。在邗江區楊壽鎮的東北角,有一個幾乎被人遺忘了的古蹟,那就是曹安禪寺,後來人們稱之為曹安寺。寺廟建在一座叫“曹安山”的土山上。山的附近曾建有一所曹安中學,後因學校的布局調整,便合併給了楊壽中學;曹安山所在的村莊叫做曹安組,隸屬楊壽鎮新龍村。

曹安寺在沿河十八寺中很有名氣。其建好以後,當地老百姓紛紛前來燒香跪拜,一時香火鼎盛。一到燒香的日子,各地百姓紛至沓來,賣小吃的、舞龍的、舞獅的也趕來聚會……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曹安寺建成一千多年來,百姓經常修繕,香火不斷。 大概到了清代以後,“曹安禪寺”才慢慢荒圮了的。據老和尚方羨(法號)介紹,曹安寺原有三大殿,兩側還建有廂房。民國二十八年,一個軍閥闖入該寺,三座大殿里的菩薩四大金剛羅漢等(都是木刻的)被燒得精光,大火延續了一天一夜。民國三十六年,曹安寺又得以重新修建。先是砌了三間後殿,後當時寺廟主持恆修和尚(據說本為大明寺一名高僧)從大明寺請回“西方三聖”,供奉在殿堂中央;外面還有兩隻大石獅子,一直保存到解放以後。文革期間,大殿再次被燒,三尊菩薩像未能倖免;就連寺的殘存部分也被拆除,磚瓦被砌成了學校和電灌機房。寺中兩棵雙人合抱不過來的銀杏樹被大隊部賣了。從此曹安禪寺便蕩然無存。

山上一直住著一個姓許的和尚,據說他們已經三代了。照樣娶妻生子,依然吃魚吃肉;種田、種菜;平時以念經、放焰口謀生。如今,只有一塊刻有“曹安禪寺”的石碑還保存在山上的方羨和尚家。碑的右上方寫著“嘉慶二十一年”,左下方寫著“里人周純夫立”字樣,字跡已不夠清楚。和尚的兒子許朝良(法號廣林),是我在曹安國中的同學。當時,我們叫他小和尚,他也不反對。據他說,他想復建曹安禪寺,挖掘這一文化遺存。

又相傳在曹安寺的東邊有一口蓮藕塘,右邊有一口庵堂。據說蓮藕塘原是一塊“活地”。人們為了給莊稼地里施肥,一般是清除塘里的淤泥。先把水抽乾,再挑塘里的淤泥做肥料,這樣既肥了田,也給河塘清了淤,可以保證河塘的乾淨。說來也非常奇怪,人們把河塘的水抽乾以後,今天把淤泥挑出一大片,第二天一看,淤泥還原了,怎么也挑不完。所以當地的農民把這個塘看成是一口帶有靈氣的神塘,有取之不盡的肥泥。可是這樣的情況沒有保持多久。有一次,一個農民在頭一天晚上挖完泥以後,把大鍬插在塘里,沒有帶回家。第二天,他到塘里拔出大鍬,一下子冒出許多許多鮮紅的血水,破了這裡的靈氣,後來就再也沒有那么多的淤泥了。
如今,曹安山默默地與人們相依相伴。經過歲月的磨礪和風雨的侵蝕,原本高二十多米的土山已不足十米了。山的四周是青蔥的樹木和繽紛的花草,山上是樹林和菜地,還有兩排破舊的房屋,牆還有些歪斜頹廢,不成氣候,夕陽西照,不免產生一種滄桑與淒涼之感。

曹安禪寺石刻

一塊珍稀的曹安禪寺石刻昨天在邗江甘泉鎮新隆村被發現。此石刻靠在一個院落水井旁,據此院主人、今年70歲的老和尚方善介紹,此處為古曹安禪寺原址,石刻原是禪寺門楣上的,是清人所立,距今有150多年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