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又稱心理暗示療法,是利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使被治療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志地接受心理醫生的某種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實現消除疾病症狀或加強某種治療方法效果的目的。

概述

暗示療法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與催眠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種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狀態下,而是在催眠狀態下對求治者進行的暗示,所謂暗示,即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這些信息的影響,並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們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暗示療法可直接進行,也可以與其他治療結合進行,比如,各種藥物、理療氣功等等配以暗示療法往往會有想不到的效果。一些臨床醫學專家們發現,通過想像(自我暗示)可以提高免疫細胞數量,對各種病人(大到癌症,小到感冒)都有不同的療效。

歷史

暗示療法產生的歷史古老而悠久。麥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們對其奧妙的探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對暗示現象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巴甫洛夫說過:“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20世紀30年代撰寫了《暗示心理學》一書,而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麥獨孤在臨床的套用,則堪稱獨步,聲譽蜚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前線戰場上流行著一種因受炸彈爆炸的震驚而患的心理恐懼症——“彈症病”,嚴重者四肢癱瘓。此病無藥可治,蔓延較快,令英國當局頭痛。這時,麥獨孤參加了戰時治療,經了解後他發現這是種“心病”,於是憑藉以往的社會聲望成功地進行了暗示心理療法。他用筆在下肢失去知覺的士兵膝蓋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畫了一圈,然後以無置疑的口吻告訴求治者,明天線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復正常。第二天,這個士兵果然恢復了知覺。這樣日復一日地提高畫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癒。

原理

暗示療法暗示療法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 認為,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實驗證明,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暗示所以能夠對人的軀體和心理行為產生巨大影響,是因為暗示是一種人類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通過言語的聯想 過程轉化為情緒狀態,並產生心理衝動,直接作用於機體的各種機能和行為活動而發揮其作用。

暗示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通過語言或動作的刺激,使受暗示的人產生觀念的過程;二是在這種觀念的基礎上引起行動的過程。暗示作用的發揮必須經過這樣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給予患者以一定的刺激即他人暗示,是暗示作用發揮的前提條件;而暗示作用的真正發揮,還必須經過第二個過程,把外界刺激轉變為自我觀念,並把這種觀念付諸行動即自我暗示。暗示如果是他人所提供的暗示,只有在受暗示者接受其語言或動作後形成觀念,並產生效果,暗示的作用才能得到實現。如果在別人給予刺激的場合下,受暗示者沒有接受這種刺激或沒有轉變為自我觀念,暗示也就不會產生效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暗示的本質是自我觀念轉變為行為的過程。

分類

暗示治療的具體方法很多,臨床常用的有言語暗示、藥物暗示、手術暗示、情境暗示等。此外,心理醫生對患者的鼓勵、安慰、解釋、保證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暗示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他人暗示療法自我暗示療法兩大類。

他人暗示

即由施治者對求治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過醫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種觀念暗示給求治者,從而增進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調節人的行為和機體的生理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他人暗示療法在臨床上套用較為廣泛。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療法中還有非語言暗示法,如醫生或醫生髮動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運用姿態、表情及環境施予某種影響等。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療法即由求治者通過自己的認知、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以調節和改變身心狀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個人可以突然變得耳聾受損,而僅僅是因為大腦管理視覺、聽覺的相應區域的機能受到了擾亂,形成了一個病態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經細胞喪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它們不再接受傳來的信息,當然不能對這些信息作出反應。這樣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療法治療,並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驚。

適應範圍

臨床上普遍認為暗示療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的,其適應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經症(如恐怖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 )外,對疼痛、瘙癢、哮喘 、心率過速、過度換氣綜合症 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陽萎性冷淡 等性機能障礙,遺尿、口吃厭食 等行為習慣障礙等均有療效。暗示療法的治療效果往往取決於患者的感受性和對暗示的順從性,患者對心理醫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療的基礎。

癔病

暗示療法暗示療法

癔病是暗示療法的傳統適應症。古代人就掌握了如何套用暗示治療癔病的方法,雖然當時還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蒙上了一層迷信和神奇的色彩,但是作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已經為人們所接受。現代,關於癔病的病因學研究認為,癔病患者本身的性格特點就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很容易接受別人的語言、態度、行為和觀念的影響。因此,患者的症狀表現與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密切關係,尤其在癔病的發作、症狀的改變或消失上往往起重要作用。

19世紀中葉,法國精神病醫生沙可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強調暗示在癔病發病機理中的作用,這個觀點以後又得到巴賓斯基和伯恩海姆的支持。

神經症

某些神經症,如恐怖性神經症、焦慮性神經症等,在發病中各種精神因素有直接影響。因此,其心理治療的原則也大致相同。皆需要醫生對患者給以權威性的說明和解釋,讓患者對疾病的原因、性質和轉歸有所了解,加上醫生的鼓勵和指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解除恐懼或焦慮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離不開暗示治療。

疼痛

此外,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暗示對疼痛有明顯的影響,在足夠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劑能使術後傷口疼痛顯著減輕;用噪音刺激的方法進行拔牙,其中也有暗示作用。同理,暗示療法對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療效。對於陽萎、早泄、性冷淡等性機能障礙,以及遺尿、口吃、厭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由於其病因屬於心因性者為多,也可以套用暗示療法使症狀緩解或達到痊癒

運用方式

運用暗示療法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

直接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暗示療法

是指讓求治者靜坐在舒適安靜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語言或表情,給予求治者以誘導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從而改變原有的病態感覺和不良態度,達到治療目的。

間接暗示療法

是藉助於某種刺激或儀器檢查的配合,用語言強化來進行的暗示治療。臨床醫學上可通過對求治者的軀體檢查操作,或使用某一儀器或注射某些藥物,以及使求治者處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再結合施治者的言語態度進行暗示,從而使暗示效果更顯著。例如,在治療癔症性肢體癱瘓時,施治者可用電刺激肌肉,同時以均勻有力的語調,用預先備好的暗示語句,如,“你的肢體已通電,神經電流已逐漸暢通,肌肉開始逐漸有力”等,對求治者進行積極的暗示,從而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

暗示療法通常結合某些輔助手段以提高療效。常用的方法有:給求治者服一些無副作用的“安慰劑”,10毫升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或蒸餾水皮內注射;電針理療等。在臨床套用上,暗示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神經症、癔症性截癱、癔症性黑朦、癔症性失語、癔症性哮喘、強迫症、口吃、運動障礙以及某些身心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