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橋鄉

景龍橋鄉

景龍橋鄉面積8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3800畝,山地面積10萬畝;轄12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2962戶,位於慈利縣城東南端,東接二坊坪,南臨黃石水庫,西抵龍潭河,北連朝陽,東北面與零溪接壤,距縣城27公里。

基本信息

景龍橋鄉位於慈利縣城東南端,東接二坊坪,南臨黃石水庫,西抵龍潭河,北連朝陽,東北面與零溪接壤,距
景龍橋鄉景龍橋鄉
縣城27公里。全鄉面積8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3800畝,山地面積10萬畝;轄12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2962戶,總人口10600人。進入該鄉的東大門——雷雨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與日軍曾在此展開激戰。景龍橋鄉民風淳樸,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保存良好,“板板燈”節目深受外界民眾歡迎,2001年被評為“民間藝術之鄉”。
景龍橋鄉資源短缺,財力匱乏,但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所產稻米和茶油的品質優良,曾有“糧倉油海”之稱。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倡導與扶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2002年—2003年間,全鄉調改種植面積共3240餘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3強,調改項目基本形成規模化經營。開發宜果荒山近3800餘畝,黃姜種植面積達到1100餘畝,天麻5000平方米,其它藥材種植達到1000餘畝,正擬建藥材加工廠,力爭在三年內將該鄉建為湘西北最大的藥材集散地。特種苗木栽培216畝,優質水果栽培2000畝,苧麻1000畝。2002年全鄉實現農業生產總值2454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15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620元,較2001年增長4%。近年,勞務經濟又成為該鄉經濟成長的一大亮點。鄉黨委政府在務工信息、辦證、組織輸出、為務工人員維權等方面,給民眾提供了最優質的服務。目前全鄉常年在外務工人數已達到2531人,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47.6%,年勞務收入達到了500多萬元。
景龍橋鄉黨委、政府在財力十分睏乏的情況下,近二年來的時間共投資232.5萬元,進行了大幅度的集鎮建設。相繼完成了集鎮街道的水泥路面硬化、行動電話的機站建設、人畜飲水工程的改造、有線電視的擴容、衛生院整體搬遷、政府院落綠化的工程建設;開展村級道路的改造升級,接通了大清村至龍潭河鎮連通7個村共15華里的村級公路;進行了程控電話擴容,全鄉程控電話數達到1318部。目前,中國小教學樓工程建設及集貿市場工程建設已在啟動。景龍橋鄉已成為交通便利、通訊發達、集鎮容貌有很大提升的鄉鎮。
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該鄉黨委“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積極開展創建“五好”農村黨支部、“兩學兩帶”等活動,啟動黨員“三富”工程,實施鄉、村兩級推進計畫,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鄉雙文明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著力推進了農村支部和黨員素質教育的建設。近兩年來舉辦各類理論學習培訓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共52次,參訓人數達2000餘人次。配備村級後備幹部8人,發展黨員31人,整頓了2個戰鬥力弱的支部。湧現了象景龍橋村支部、新村支部等帶領民眾致富的好典型,樹立了象吳東初、劉國太等優秀共產黨員帶領民眾奔小康的好榜樣。支部成為了堅強的戰鬥堡壘,黨員成為了一面旗幟。
目前,景龍橋鄉各項工作已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計生、綜治、安全等工作歷年都名列全縣前幾位,人民民眾安居樂業。鄉黨委、政府明確提出了“建集鎮、抓調整、興民營”的發展思路,確立了五年再造一個集鎮、產業結構調整要有大的突破、民營經濟要蓬勃發展的具體工作目標。
景龍橋轄:景龍橋、八步橋、桐子巷、大清、聯合、楊家埡、二溪、新豐、清泉、景泉、太坪、大溪12個村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