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龍橋中學

景龍橋中學

景龍橋中學始建於1966年9月,當時為國小附設國中班,有教師10人,學生168人。1967年遷入原0660部隊駐紮和訓練基地——劉家凸,正式成為獨立國中。創辦伊始至文革末期(1966~1976),學生以半工半讀,勤工儉學和階級鬥爭為主。1969年—1973年,師生自燒磚瓦,修建土木結構平房2棟780平方米,開墾學農基地4.5畝,平整約1400平方米的操坪。1970年9月至1974年7月,學校辦過三屆高中班共畢業4個班,畢業200多人。

基本信息

教師宿舍教師宿舍
1979年至1988年,學校教學秩序逐步走入正軌,按國家課程計畫開課設節,學校重心由生產勞動、文藝實踐轉移到教育教學上來。國中學制由兩年改為三年,國中招生舉行選拔考試,教學管理注重備、教、輔、改、考各環節。教學逐步規範,質量逐漸提高。
1989年至1996年,學校進入鼎盛時期。1994年學校爭得世界銀行貸款30多萬元修建了1084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教學樓一棟,結束了學校無樓的歷史;同時,全鄉民眾、校友、家長、社會各界踴躍集捐資金28萬元,獻木料38立方米、岩石48立方米,修建了磚木結構的食堂、教工宿舍各1棟,高標準校門1個,建成了較為規範的圖書室、儀器室、實驗室、200平方米的田徑運動場、校道、圍牆等。還添置了發電設備、抽水設備各1套,校園大面積綠化,辦學條件初具規模。1994年10月,景龍橋藉解放軍廣州軍區少將王銀章題寫了校名。學校堅持“五育”並重,引進了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的部分育人模式,畢業會考成績在全縣享有一定美譽。1989年至1996年,連續八年畢業會考成績為全縣“前十強”。體育訓練和比賽成績在全縣有了一定地位,原龍潭河區國中田徑網點就設在這裡。柔道運動員朱方兵、汪小明分別在省七運會,省第二屆青年運動會上喜得金牌、銀牌。此外,學校還獲得了縣“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文明衛生學校”、“美術、書畫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1年至今,學校進入第二次鼎盛時期。學生增至520餘人,教師33人(其中中學一級教師13人,專科25人,本科3人),10個教學班,擁有校園面積18676平方米,校舍3930平方米,圖書8000多冊,儀器折幣6.2萬元,音體器材4萬餘元。建高標微機室1個,添置計算機27台,新建校園文化設施4處,建水泥運動場1個。這一時期,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激勵管理、賞識教育、分層愉快教學,按“民主、科學”的要求,開展一切校務工作。教師精神狀態空前飽滿,思想活躍。2002年縣政府授予學校“縣級規範化國中”,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小公民道德教育實驗學校”,縣教育局授予“普圖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國中畢業會考,2001年為全縣第四名,2002年為全縣第一名。2002年考取一中19人,其比率列全縣之首。2001、2002年均為縣“為一中輸送新生先進單位”。黃立文老師構建並主持的物理“引導、探究”實驗課題,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項,成效顯著。
38年來,學校共培養合格國中畢業生5000餘人,輸送普高生1300餘人,中專生180多人,音體美特長生80餘人,高中後進入大學的300餘人,從學校走出了易法健(湖南師大博士生導師、教授、樹達學院院長)、陳
君武(張家界市政法委副書記)、孟祥民(郴州市工商局局長)、陳銀堂(蘭州軍區後勤部裝備處處長)等一批英才。
景龍橋鄉中心完小
景龍橋中心完小始建於1958年,原址在政府對面的半坡上。當時危房險在,條件簡陋。1972年學校遷至現址。自1994年來,經兩次征地,一次擴建,校園面積達到1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610平方米。修起高規格的教學樓群,開闢200米的環形跑道、一個籃球場。擁有25台計算機的計算機室。一至六年級開設計算機課。建有高標準的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廣播室、體育器材室、少先隊活動室。學校藏書近萬冊,價值8萬餘元;各種儀器1900餘件,價值8萬餘元。班班有“二機一幕”,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走進課堂。學校組建號鼓隊、田徑隊、文藝隊以及繪畫、書法興趣小組,課外活動內容豐富。1992年10月,學校被市教委驗收為合格中心國小,1998年“普九”驗收合格。2003年參加全國第二屆小公民道德建設活動獲集體二等獎,被確定為全國中國小公民教育“實驗學校”。學校現有10個教學班,學生540人。30名教職工中有專任教師23人,其中大專畢業11人,學歷合格率達100%。教師中有國小高級教師職稱的7人,獲計算機證的22人,獲普通等級證的22人。有3位教師先後榮立二、三等功,有11位教師論文先後獲國家、省、市、縣一、二、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