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廣東揭陽惠來縣惠城北面雞心嶼的曾陀岩庵,俗稱“虎頭岩”,相傳創於唐,大顛植荔百株,南宋“宣教公”方元順重興,1986年10月25日由縣委落實統戰政策領導小組發文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之一,1988年8月縣宗教局發證開放。1989年至1998年重建。以峰奇谷幽,深數十丈岩洞,高數丈出米石,巨石似鍾等奇景而分外迷人。系惠 來八景之一。
它離縣城約5公里,背靠大南山,面對南海,處於6300畝山地的雞心嶼之中。據清《惠來縣誌》載曰:“在縣西北十里五朝山之西,兩石夾峙,岩祀普陀佛,有飛來鍾與石香爐,專口有澤,歲旱禱雨即應,前後荔枝百株,實頗佳種,傳唐僧大顛所植。相傳唐貞元五年(789)(另一說元和二年即807年)高僧釋大顛雲遊至此修持,植荔百株,自此成佛門,今存大石圓柱畔、大石香爐等遺物。
山房內尚存明萬曆辛卯年(1591)知縣林正康《普陀岩碑記》、雍正十一年(1733)和清乾隆乙酉(1765)臘月重修碑記。岩左側有“出米石”高數丈,刻有詩。岩倚巨石,石洞深邃,前面左有瀑布,右有西湖山景,山腰聖龍泉潺流不息,峰頂遠眺景更美。近有成千上萬石頭構成的天然石洞,稱“十八石寨”,可容千人居住,世上罕見。又有一巨石似鍾,相傳從浙江普陀山飛來,被古榕檔住 ,“絲線掛金鐘”。還有“雲崖瀉珠”、“石潭煙霞”、“龍船舟”、“八抬橋”等景點,美不勝收。
1989年起,東隴籍台胞釋如志禪師(俗名方競武)有見及此,在台灣募資來修建,至1991年土建基本完成。1992年,再修復飛來鍾、石佛、三聖寶殿等。1993年竣工“宣教公紀念堂”為后座,以緬懷南宋方元順興岩功德。
相關
2.廣東潮州饒平縣所城鎮上灣村西北幽谷中的普陀岩,俗稱“上灣岩”,位於閩粵交界南海之濱,背靠龍灣山麓,漫山遍野林木翠茂,奇石嶙峋,泉水叮咚,鳥語花香,環境清幽恬靜。一條迂迴曲折之石徑,約二百餘級,從山下蜿蜒而上,繞過林中涼亭,直通庵寺山門。它創自南宋淳熙(1174—1189),從1980年起修葺擴建,歷10餘年全面告竣。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批准開放。
普陀岩依山而成,佛宇俱梵以石。創自南宋,1980年至1990年修葺一新。總占地100畝。數株古榕,蒼勁挺勃。四周綠竹環繞,清風習習,使人心曠神怡。寺內依山分為三層。一層正廳為大雄寶殿,二層是地勢較高的天然石屋,屋頂巨石鐫有“普陀伽山”四個大字,屋內供奉三尊石佛。相傳於宋朝淳熙年間(1174—1189),東里上灣鄉練公端珦為尋穴地,破土時偶見石佛三尊,遂啟慈善心念,讓出墓地建庵寺,於天然岩洞構築“普陀伽岩”,內供奉著這三尊石佛,並劃定山後大小園地40余丘獻寺以作香燈之用。
800多年來,重修多次,清康熙年間(1662—1722)下灣齋工募化,建二座,旁有小屋。乾隆三十七年(1722)秋,龍灣村吳氏祖松林公同眾善信重建二座,前座亭閣,兩廊殿宇。石屋及水月閣則由住持比丘尼釋寂心偕徒照實、照臨同募修。約1952年,僅剩大雄寶殿,“文革”浩劫中蕩然無存,石佛三尊為住持秘藏而幸免於難。1980年庚申起,現普陀岩住持釋私穩得到市縣佛協會大力支持,向僑胞及八方善信募化。歷時10年,1990年10月把荒破落之古寺全面修葺一新。1998年升座開光。
普陀岩是一處景色清幽,又有獨特歷史價值的古蹟,文物豐富,自宋以來就名聞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