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

位於河北省l臨城縣城內,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建,經明嘉靖(1522-1566年)、萬曆年間(1573-1620年)維修,現仍基本保存宋代原貌。此塔南向,磚築,坐落在5.83米高石砌基台中心,塔基正方形,疊澀三層。塔身七層。三層以上收分顯著。塔身低,近於密檐。一層內有方形塔心室,向南辟券門。其餘牆面滿嵌方形佛像雕磚1016塊。塔身各面安置立佛,共十六尊。轉角置力士像。該塔還保存帶有北朝造像的石礎座數方,也很珍貴。

概述

..
萬佛塔,座落在河北省臨城縣城關東北部。據重修普利寺碑文記載:“宋皇祐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我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級文保單位

詳細

普利寺塔普利寺塔
塔的基層磚牆上刻有974個小佛像,內壁四周磚刻佛像40個,故又名千佛塔萬佛塔。塔內有井,井內葬有志雲異僧佛牙舍利,故又稱舍利塔。塔居城北崗南,依坡就崗,塔基為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磚砌而成,高33米,九級八檐,大型飛檐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剎,每層四角原均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徐徐,叮噹悠遠,“普利晚鐘”為臨城八景之一。一九五九年該塔遭一次雷擊,塔頂稍向東斜。1981年國家撥款對塔身進行了維修。1991年,塔台東壁石牆遭暴雨沖毀,省文物局撥款進行了搶修。

簡述

河北省臨城縣舍利塔又叫普利寺塔(如圖),是我國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磚塔。普利寺建於北魏太武帝年間,距今已有1580年的歷史。唐朝時重修。北宋皇祐四年在寺內建舍利塔,因落在寺內而得名普利寺塔,明朝時曾經修葺此塔。公元1110年夏,北宋趙佶皇帝北巡晉地時,路經臨城,曾在普利寺內駐足停留,看著此處的山景秀色,一時高興,命宰相蔡京書寫“爽亭”二字刻於碑上。現普利寺已廢,僅存普利寺塔。

..

此塔為磚結構樓閣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層。首層塔身南面辟門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內凹作弧狀。各壁面砌千佛龕,每龕內浮雕坐佛一軀,一層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二層塔身坐於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別浮雕四尊羅漢像,轉角處飾有力士。二層以上為密檐六層,各層檐下均有磚制斗拱。
臨城縣境北部北魏時為房子縣,屬中山國管轄;南部為趙郡管轄。房子縣北面是贊皇,贊皇縣北面是井陘縣。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是通往晉地、出走燕、代古地的要衝,是歷代兵家必爭的關喉。當初後趙王朝、北魏帝國進犯邢襄,出走中原時,臨城古地就曾是他們南行的路線。在臨城這個南來北往的要津處修建寺廟,一方面是政治的考慮,由它作為北魏帝國倡導佛教的南下出口,以此標誌為起點,由太行山東麓進入中原;另一方面是軍事的考慮,北魏王朝以臨城普利寺為聯絡南北方的支點或是說接力站,構建太行山東麓南北之間軍事聯接的通道;再一方面是佛教傳播的考慮,出井陘西行北上,便是佛教聖地五台山,北魏太武帝繼位之初,雖然重視佛教並對佛教的利用政策深思遠慮,但國力和民情都非如願,還達不到後來的北魏文帝重金建設五台山的盛舉,但太武帝已經把臨城的普利寺納入了南北佛教傳播聯繫的大布局。
臨城普利寺塔建於宋朝。首先反映了宋朝佛教文化復興的趨勢,宋朝前半期,是中國科技、文化復興的一個重要時期,佛教作為華夏文化中的一個基本核心,在宋代文化復興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也順應了宋朝對北方地區軍事統治的要求,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由他而始,經太宗、真宗直到1064年仁宗去世,在104年中,邢州、趙州、冀州、貝州(現清河縣)四地一直是宋朝與遼國打仗對峙的地帶,為穩定民心,營造邊屯地區祥和的氣氛,宋朝在臨城普利寺內建造高塔,政治、軍事目的兼之。
臨城普利寺塔隱藏著佛教史上的重大秘密。

史書記載:

宋仁宗在臨城普利寺內建造方塔,塔成後有異僧奉舍利入內。古稱“異僧”,多是西域“洋僧”,為佛教高僧,大宋王朝把如此重大的佛事活動交給一個“異僧”辦理,想必這個“異僧”非同一般。異僧所奉舍利,應當是唐武宗滅佛“法難”中被僧人們冒險轉移、保護,歸隱山野的極其珍貴的國寶級的舍利。從異僧奉送舍利入塔的時間安排上看,行蹤十分神秘,塔建好了送舍利的異僧準時到了,時間上沒有任何的空隙。這說明臨城普利寺塔是專門為國寶級的“舍利”而建的。

..

臨城是山城,整個縣城依偎在太行山的臂膀里,俯視著東部的整個平原。普利寺塔位於城的高處。每當入夜,塔上的燈光在數十里外就可見,故有“夜觀塔燈晨聞鍾”一說。利寺塔又名萬佛塔,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城關東北部。據重修普利寺碑文記載:“宋皇佑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我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級文保單位。 該塔座北向南,塔的基層磚牆上刻有974個小佛像,內壁四周磚刻佛像40個,故又名千佛塔、萬佛塔。塔內有井,井內葬有志雲異僧佛牙舍利,故又稱舍利塔。塔居城北崗南,依坡就崗,塔基為高10米、南北長28米、東西寬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磚砌而成,高33米,九級八檐,大型飛檐斗拱,頂端有金屬塔剎,每層四角原均有玲瓏鐵鐘一掛,晚風徐徐,叮噹悠遠,“普利晚鐘”為臨城八景之一。 一九五九年該塔遭一次雷擊,塔頂稍向東斜。1981年國家撥款對塔身進行了維修。1991年,塔台東壁石牆遭暴雨沖毀,省文物局撥款進行了搶修。
2001年06月25日,普利寺塔作為北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史

普利寺塔又稱普利寺舍利塔,位於邢台市臨城縣城臨泉路北側。普利寺建寺於北朝,盛於唐、宋。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寺內建塔,宋徽宗曾來寺駐陛。明嘉靖二十四年、萬曆四年普利寺塔曾經修葺。近代,普利寺荒廢,僅存寺塔。

..

普利寺塔磚結構樓閣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八層,下部三層施平座,塔身較高。首層塔身南面辟門通塔心室,其他各面無門。外壁各面略向內凹作弧狀,並自下而上略收。各壁面砌千佛龕,每龕內浮雕坐佛一軀,一層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佛龕以上砌出柱頭及闌額、普柏枋,並作出升起,斗拱為雙抄五鋪作;二層塔身坐於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別浮雕四尊羅漢像,轉角處飾有力士;二層為以上為密檐六層,各層檐下均有磚制斗拱,形制各不相同。該塔是中國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磚塔,為了研究古代建築造型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例證。 臨城普利寺塔位於河北省臨城縣城內原普利寺北面,民國年間寺廢,唯塔獨存。該塔建於北宋皇袥三年(公元1051年),雖經明嘉靖、萬曆年間相繼維修,但基本上仍保持了我國北方宋塔渾厚雄壯、結構嚴謹、雕飾華麗的原貌特徵。
普利寺塔高27.35米,座北朝南。是一座方形七級密檐式仿木磚塔。座落在高5.83米、東西長22.44米、南北寬24.64米的高大石砌台基上,塔基為磚砌方形,每邊寬7.17米,上三層疊收至一層塔身牆根。一層塔身較高,一、二層之間加有平座。以上各層驟變低矮。塔身收分較大,塔體輪廓略呈直線錐體。
方塔盛行於唐代,宋代大都轉為多邊形的樓閣式。而密檐式塔盛行於遼、金,以多邊形居多,方形少見。在宋朝統治地區則更為少見。
普利寺塔造型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它是宋代罕見的密檐式方塔,而主要體現在其形式多變的斗拱上。技藝高超的匠師屏棄了其他古塔中那種層層結構相同、枯燥單調的塔檐模式,根據塔層多的特點,緊緊抓住最富裝飾效果的關鍵構件——斗拱,精心締構,盡情發揮,大膽地創造了我國古塔中這件獨一無二的傑作!該塔共八層斗拱,層層變換布局和樣式,極大的增加了其觀賞價值。

..

該塔一至三層各面均為四柱三間,四層以上均為一間。 各補間均為五輔作出三十度斜拱;柱頭五輔作出雙抄,不施斜拱;轉角除四十五度斜拱外,兩側還出三十度斜拱。這是同層半拱中的不同變化,也為以上各層變化打下基礎。
平座。每間四朵補間輔作,柱頭、轉角各二朵,共十六朵,除角部為四十五度斜拱外,其餘均為五輔作雙抄斗拱,直托二層牆體。這本是一種常規作法的的斗拱,在其他古塔中多見,而且層層相同,無有變化,這裡僅此一現,倍覺清晰整潔,有很強的韻律感。
二層。斗拱布置正好與一層相反,柱頭出斜拱,補間出直拱,與一層對應巧妙,耐人回味。
三層。與二層乍看相似,但細看所有泥道拱均連為一體、作鴛鴦拱上托一斗,變化微妙。
四層。各面施七朵補間斗拱,而正中一拱特意加施雙三十度斜拱,像一朵美麗聖潔的大蓮花開放在塔層的中心部位,這是全塔的點睛之作,十分引人注目。
五層。每面除角拱外,其餘均為九朵規整的補間鋪作,與其他層斗拱變化差別較大。當我們對二、三層斜拱變化稍有重複之感時,五層的這一大變重新給人以清新明朗、柳暗花明的感覺,恰到好處。
六層。每面均用三朵補間鋪作,正中為雙抄,兩側為半邊三十度斜拱,比其他層三十度斜拱少半側。巧妙地避免了上部斗拱擁擠的問題。這一設計新穎別致,實不多見。
七層。用每面一朵完整突出的補間五輔作雙抄斗拱,為該塔斗拱之變畫上完美的句號。
七層之上,為磚砌方須彌座形塔剎基座及金屬塔剎。
這些異彩紛呈的斗拱,在眾多的古塔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形成普利寺塔最為獨特的藝術風格。不管專家學者,平常遊客,不管懂不懂古建藝術,都會立即被吸引過來,近睹遠眺,久久駐足,一層層細細品賞,百看不厭,不覺其繁縟,唯恐其欲盡。看完局部,再欣賞整體。由於斗拱的巧變而形成的優美動人的輪廓和豐富多變的陰影,及由此而產業的既強烈又和諧的立體效果,仿佛變奏的樂曲,跳動的旋律,更令人神往忘歸,嘆為觀止。這無疑是一種完善的藝術享受,是普利寺塔特有的魅力所以。這種精絕的構思,實他塔所未見,這一獨具匠心的創造,是我國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具有永恆的觀賞與審美價值。
該塔經歷近千年來的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發生在該區6.8級和7.2級兩次大地震,均未構成大的威脅,仍以原貌聳立在原址上,這充分說明宋代工匠已克服了方塔抗震能力較差的缺陷。其巧妙的設計方案,高超的建造藝術,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
普利寺塔一層塔身四面布滿磚砌小佛龕,每龕浮雕佛像一尊,均跌坐於蓮花座上,有項光、背光,有多種手印,做工精細,栩栩如生。加之二層塔身立佛、塔內石佛等,全塔共有大、小佛像1041尊,力士8個。這種千佛湧現的宗教氣氛,也是宋、遼古塔的一大裝飾特點。
據縣誌記載,宋微宗下晉陽過此,駐蹕普利寺內,親賜寺額,並命宰相蔡京題“爽亭”二字於碣上。該亭原在塔之東側,已廢。現僅存“爽亭”碑碣拓片。二字各高45公分,書法價值很高,正如普利寺塔,雄渾中蘊含著秀逸的風韻。這也是普利寺歷史上光彩的一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