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鼓吹

晉北鼓吹

晉北鼓吹是流行於山西北部,盛行於忻州東部地區的民間吹打樂。2006年同時以“晉北鼓吹”入圍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這種民間音樂藝術的代表。2008年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晉北鼓吹 

 晉北鼓吹是流行於山西北部,盛行於忻州東部地區的民間吹打樂。2006年同時以“晉北鼓吹”入圍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這種民間音樂藝術的代表。2008年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據有關史料記載,鼓吹起源於漢代山西北部。北魏時期開始流傳。隋唐時代與散樂結合後,逐漸作為民間吹奏樂被普遍套用於歲時節令、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事項中。到明清趨於成熟,晚清盛行。20世紀初達鼎盛。30年代,日寇侵華,受到摧殘。新中國成立,迎來繁榮發展的春天。“文革”冷落沉寂,80年代復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遠在清光緒初年,就由當時五台槐蔭著名的民間音樂家趙承貴,經多年潛心研究,完成了八大套曲的整理。這是五台八大套音樂成熟完善的重要標誌;而忻州八音則以人才輩出,享譽全國,2006年被中央命名為“中國八音之鄉”。 

晉北鼓吹晉北鼓吹

 基本內容:五台八大套計有八大曲牌項目,共約65個曲目。一般分祭祀、婚嫁、殯葬、慶典、廟會等幾種場合。它的演奏規律,一般由散板開始,轉為慢板、漸快、特快的過程。忻州八音在清代中葉以前,主要是吹奏當時流行的套牌音樂。到清末民初,八音會始仿學吹戲,極大豐富了演奏內容。忻州八音和五台山八大套的樂器大同小異,主要有管子、嗩吶、笙、海笛、小鑼、釵、鼓、板鼓、手板等。其音質特徵粗獷豪放、雄渾鏗鏘、明快動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藝術特徵: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都源於生活,滲透於感情。在風格上集廟堂音樂的寧靜與恬淡,關塞精神的雄渾與激越,遊牧藝術的奔放與高亢、中原農耕生活的和諧與渾厚於一體,是歷史與地域文化的結晶。它的曲調源於民歌、民間器樂曲、戲劇曲牌、宗教音樂等,因而具有多元性的藝術特徵。由於它是伴隨民俗活動發展的,形成了與鄉村民俗事項有密切的依從性的特徵。也由此形成了演奏有相對固定的程式性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