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

星星變奏曲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基本信息

原文欣賞

作者:于友澤(筆名:江河)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遊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復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課文研討

整體把握

江河是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之一,與顧城、北島、舒婷和楊煉一起並稱為“五大朦朧詩人”。《星星變奏曲》是江河的處女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它是指舒婷、江河、顧城、楊煉、多多、食指、芒克、方含、梁小斌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嚮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裡,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變奏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過裝飾、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方向或次序、改變和聲或調性色彩等手段,使音樂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以變化的面貌出現,謂之變奏。系統地運用變奏手法作成的樂曲稱“變奏曲”,其結構為“變奏曲式”。

《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練習說明

一、參考下面一則材料,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覆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剛接到作品時我開始有一些猶疑,因為作者是男性,字裡行間都透著陽剛氣。……讀了兩遍還是找到了一些適合女性表達的東西,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漸漸地深入到詩的裡面,會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於是,漸漸地喜歡了……我想我不僅是一個塑造聲音的誦者,一個演員,更是一個角色,一個傳達思想的哲人或導師……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識,只想著聲音怎么樣,表演怎么樣,而是發自內心的,像一個思想家那樣,通過我的朗誦向觀眾闡述一個哲理,一份感情……讓觀眾跟隨你走進詩人的心境。 (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中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詩的主旨。

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二、反覆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揣摩語言,學習細緻地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和詩中的意境。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三、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繫,並在鑑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學習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星星、湖、螢火蟲、春天、詩、蜜蜂、睡蓮、鳥、白丁香、火、旗子——溫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徵

夜、寒冷、冰雪、苦難的詩、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殘酷——黑暗殘酷的象徵

通過上下兩段詩歌中冷暖色調的詞進行比較,得出全文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

有關資料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北島、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奧秘的探索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擱淺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劇命運(《船》),面對神女峰這千年流傳的人間神話“煽動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鑰匙的丟失來象徵理想的失落(《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楊煉在大雁塔的歷史中觀照人民的命運(《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壘進“紀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難(《紀念碑》)。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一個新的詩學主題。

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範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徵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徵,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捕捉直覺與印象,用情感邏輯取代物理邏輯,以時空轉換和蒙太奇造成詩歌情緒結構的跳躍性和立體感,使詩歌情緒內涵獲得了彈性張力空間。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繫。

(節選自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星星變奏曲》鑑賞

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於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於光明的呼喚。

詩人選擇“星星”這一意象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為“星星”是最先點燃詩人靈感源的導火索,但我認為,重要的是,借用人們對星星的凝望,更襯出現實 的黑暗和殘酷。在這個現實里,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風吹落。星星是“一首詩”,一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個朦朧著鳥語花香的“春 天”,是“飄動的旗子”,是“火”。詩人對這一切愈是盡情地謳歌,愈顯出願望與現實的反差,也愈讓人於溫柔的靜穆中體驗了鹹澀的況味和沉重。“在濃重的失 落感中萌發出來的追求與尋找,既給這些詩篇蒙上一片迷憫與感傷的情調,又浸透著不甘湮沒與泯滅的內在力的衝擊與奔突”(謝冕語)。

在詩的結構上,兩節詩的外觀構造幾乎相同(但內部結構稍有變化),這正像我國古代《詩經》中的某些一唱三嘆的詩的結構,意在營造一種濃郁的詩的氛圍,來增強詩的內趨力和表達效果,讓人於輕鬆中心靈發生震動。

我們為什麼需要光明?

因為我們恐懼黑暗,我們害怕孤獨,即使在沒有太陽的夜晚,我們也需要星星為我們照亮前程。那么,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呢?

詩人以此發問,濃郁而深沉,然而,正是因為並不是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我們才需要星星啊,需要星星安慰心靈、點燃希望。

因此,我們還需要星星,我們渴望光明,我們追求光明。

可是殘酷的現實啊,殘酷的現實不容許我們有絲毫的沉醉。柔軟的晚上,鳥落滿枝頭,遠處飄來朦朧的白丁香,然而,冰雪總是復蓋心頭,夜晚僵硬,瘦小的星隨風搖落。

此刻,我們只好喜歡火,我們只好自己努力製造光明,讓人類偉大的智慧和力量充滿每一個角落,驅逐黑暗,照耀光明

詩的主題是對黑暗現實的否定。抒發作者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但詩中作者並沒有直接呈現思想感情,而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詩中用星星、 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 使詩歌朦朧含蓄,意境非常的優美。

“柔 軟的像一片湖”僅此一句給予我們溫柔如夢的感覺,我們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明月當空,夜下一片寂靜,微風拂過湖面,往日嬌 艷的蓮花已安然的熟睡於湖水中,不明有母親般溫柔的微風拂過湖面,使得夜空中頑皮的星星和螢火蟲在睡蓮叢中悄悄的頑耍、嬉戲。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想像得出,溫暖的春天,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萬物復甦,南歸的鳥兒北回,很快選擇了披上綠裝的大樹,歡快的歌唱,歌聲若有若無,一邊的白丁香也不甘示弱,不時發出時濃時淡的香味。給人以溫暖、靜謐、幸福的感覺。

結尾四名詩表達出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通過改變時值或節奏,改變音符進行或次序等手段。所以本詩的上、下節,雖然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相同或相近,但是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因此詩題叫“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作為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大地,處於劫難中的人們渴望光明。作者用誰還需要表示否定,說明即使星星在廣袤無垠的星空中顯得那么渺小,卻還是晶瑩閃亮。星星點燃了苦難、消沉的人們心中的希望和光明之火。“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以一系列美好的意想。

然而,人必須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現實是寒冷和殘酷的。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現實是多么的殘酷無情呀,連人們對光明的微茫希望也要熄滅。

我們喜歡星星,我們喜歡光明,為了追求光明,獻身又何妨?學習在天上的星星疲倦時,為了光明,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詩詞鑑賞

《星星變奏曲》,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結構對稱,句式、修辭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具有同樣的韻律。詩的上下節,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這首詩開頭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內心蓄積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詩歌也許是詩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儘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你看,詩人用“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又以“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是那么生動。

人們嚮往光明、自由、美。是這份堅定的信念,使詩人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復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朦朧了。詩人最後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到生動,“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成為由弱至強樂觀精神的投射。《星星變奏曲》在整體情緒上顯示了一種豪邁色彩。

開天

蜷曲著

一張古老的弓

被悠悠的漫長的時間拉緊

混沌的日子,幽閉

而無邊

巨大的黑色的蚌喘息著張開

粘稠喑啞的弦緩緩拉直開始顫動

他的胸脯漸漸展寬鬱悶地變藍

他的心將離他而去

遼遠的目光在早上醒來

晴朗的快感碧波萬里

噴吐著泡沫,築起島嶼的蜂巢

柔情蜜意地歌唱太陽

而大地如此粗糙

他伏在海洋空闊的案頭

面對無字的帆,狂風不定的語言

珊瑚礁石互相吞噬的魚

寂靜兇狠地在他腹中鼓譟

海草卷上岸邊,紛亂的心緒

纏進泥里,揉搓進沙子裡

像卵石零星孵化的瑟縮的鳥雛

他渴望海鷗漫天襲來

把他啄食乾淨

帶著他成千上萬地遨遊太空

這時浪頭撕碎了他所有的夢境

太陽枕著的手臂抖起他的思想

火雲蜂擁飛向大地

灰燼如墨,潑向江河、瀑布和松濤

他拂袖以雪原復蓋

點上孤獨的足跡

安然睡去等候月色映出神聖的春天

補天

她從遙遠的地方走來

陽光間的谷穗一閃一閃

天空藍色的拱頂歸向太陽

水銀的花蕊一群金蜂。

寧靜的空氣歡悅得令人暈眩

她走過大地的殿堂

葉子圍著她的腰

圍著棕紅的陶罐環舞

藤蔓悠悠一對光潔的果子

她的步態有如秋天

那酣暢的霧氣始於神往

烏鴉蝕日,閃電咬噬著樹木

夏天的洪水,赤裸的風暴

叢林燃燒,天空垂落

她如虹的手指輕揚滑過山腰

撫摸金黃的獸皮使白雲點點

她鍊石柔韌生輝。波紋返照

太陽像溫馴的牝鹿臥在莽原

之後她舒展如歌,鳥雀

群棲巉岩安詳地梳理羽毛

五彩繽紛地繡滿了黃昏

她在近處隱沒

謙遜地洗去遍身花朵

任葉子鬆軟地平息身邊

她仿佛住進永恆的房子

罐中的水聲晝夜汩汩輕鳴

那裡面像是浸著她的雙腳

閒暇地攪動,水波圈圈散開

聽魚群神遊正在貼向湖面

結緣

一隻幽藍的葫蘆,四個季節的水

漂泊使他倆再次相通

雨霧遮蔽了兇險

他們憑彼此的觸摸

震盪中無知地登上山頂

這是一片圓形的平台

岩面滲出霜雪潔白如鹽

邊緣錯落的禽蛋已成石頭

松杉層層而下,白雲上升

遠處的群山似閃閃昆蟲悄聲細語

大地的居所仿佛無人住過

太陽孤臨中天,一隻飢餓的紅蜘蛛

撒開絲絲光網,尋找僅存的生靈

他們脈脈位立

微寒而茫然

四野星羅棋布的小湖銅鼓齊備

靜伏的昆蟲觸鬚裊裊,雲煙相探

林木細小的篝火已經點燃

被光捕獲的時辰將臨

透明的時辰將臨

他們各自堆起身邊的霜雪

岩石裸露變暖,白雪幽藍燃燒

沿著光滑的禽蛋滴滴融化

匯合於春潮,鼓聲由遠及近

萌動了生機獻給太陽

他們解開萬物的網結抖散了光芒

太陽慈祥如鏡復歸圓滿

照著他們在神秘的時刻清澈結緣

四個季節的水同時湧入金色的葫蘆

懸掛在庭園

追日

上路的那天,他已經老了

否則他不去追太陽

上路那天他作過祭祀

他在血中重見光輝,他聽見

土裡血里天上都是鼓聲

他默念地站著扭著,一個人

一左一右跳了很久

儀式以外無非長年獻技

他把蛇盤了掛在耳朵上

把蛇拉直拿在手上

瘋瘋癲癲地戲要

太陽不喜歡寂寞

蛇信子尖尖的火苗使他想到童年

蔓延流竄到心裡

傳說他渴得喝乾了渭水黃河

其實他把自己斟滿了遞給太陽

其實他和太陽彼此早有醉意

他在自己在陽光中洗過又曬乾

他把自己坎坎坷坷地鋪在地上

有道路有皺紋有乾枯的湖

太陽安頓在他心裡的時候

他發覺太陽很軟,軟得發疼

可以摸一下了,他老了

手指抖得和陽光一樣

可以離開了,隨意把手杖扔向天邊

有人在春天的草上拾到一根柴禾

抬起頭來,漫山遍野滾動著桃子

填海

她和海水玩得正開心的時候

海把她收了去

讓這瞬間的歡笑波光粼粼地展開

鳥困了夢見她

羽毛凌亂地裹起赤裸的身子

雲在海上投下陰影

遺恨青春不能常在

她用翅膀扑打陽光

她用委婉的叫聲把時辰弄彎

鳥兒徒勞無益地夢見了她

從此鳥把她帶在心上

像一隻籃子在光中搖盪

在透亮的林子裡睡

從霧中醒來

教她于山海之間投擲發光的石子

濺開黎明敲響黃昏

中午圓滿地安靜下來

她夢見自己的身子成了潔白的石頭

端莊地站在陽光里有多好

蓬鬆地在風中流動有多好

岩石裂開果核裂開

她終於成了另一個,成了一隻鳥

白羽毛,銜著光潔的石頭

她飛得很高

像一個黑點兒,一個浮動的字

海平靜地等著一個島濺落

射日

泛濫的太陽漫天謊言

漂浮著熱氣如辭藻

煙塵如戰亂的喧囂

十個太陽把他架在火上烘烤

十個太陽野蠻地將他嘲弄

他像群獸,圍著自己逡巡

團團火焰的紅色大弓

射中了他,穿過他的

生命、激情和奇遇

那破滅的年紀蕩然燒成

一片沉寂的廢墟

殘存的石頭上可辨模糊的訓言:

去除虛妄的……勿浪費火

留有最後的太陽唯一的珍寶

他起身做了他應該做的

如今他常無形地來到中午的原野

昆蟲禽鳥掀動草波有如他徐行漫步

祝福火焰角斗中的見證者:

天上的太陽地上的廢墟

以光結盟

熱力不得破壞。荒涼不得蔓延。

弓的神力悄然放鬆賦予花的開落

箭如別針閃閃布散於女人的頭髮

太陽吹奏號角像兵上巡禮藍天

廢墟被開殘缺的經卷肅穆陳在大地

山巔的青崖天空的極頂

太陽慢慢鏇轉

——飽滿彤弓

永祭英雄輝煌的沉靜

刑天

他戰累了,躺在曠野休息

秋後的戰場並不太冷

他的頭葬在山裡,鷹毛復蓋

光榮隨鷹背蒼茫遠去

這個醜陋的怪物

四肢伸在乾燥的土上

優館的記憶里他幾次

清楚地看見自己

是斧劍鏗鏘的閃光

奇蹟可能就是那時發生的

在閃光的中心

白天跳進太陽最後的抖動

鮮血噴薄的剎那

喉嚨沉落肚臍

惱怒的乳頭硬了

星星不過是石頭

肚臍的嘴乳頭的眼

緘默地張著

有如黑夜降臨,威武而無聲

他曾想過沒了腦袋怎么辦

他用龐大的身於想到這些

這胸脯起伏的經歷

超過了頭顱

峽谷的門關了

他看見一個人蠢笨地撥開荊棘

枝幹上的花朵像雪白的空酒杯

落了一地

他躺下,睡了

血滲進乾燥的土裡

血飄忽地流回他的身體

光榮隨河水滾滾流去

曠野瀰漫著野獸輕微的呼吸

他身邊的斧子、青銅的盾

蒙了水

以後的事情他沒想

天上的月亮,很圓

斫木

那被砍伐的就是他啟己

他和樹像兩面鏡子對視

只有一去一回的斧聲

真實地哐哐作響

斷了又接上砍了又生長

傷勢在萬籟俱寂的萌萌之夜

悠然癒合

無休無止的動作進入

樹的枝葉和他綠色的血中

一千個月亮明明滅滅

他被虛構在天上

棄置在影子裡

無為地擺動

把行進的鑼幽深敲響

遠在家鄉的門於風中一開一合

那個人也許是我也許是吳剛

也許是月高風清的遙遠頌歌

他們夜守孤燈獨自創作

他們不知不覺

溶解在青銅的鏡子裡

女人們飛天過海

靜靜地梳頭

一千個心緒拂過四季

隱現於松林間

雪雨紛揚,歷歷有聲

大地上鬱郁騰起樹木

樹身上的裂紋

仿佛被風吹過的痕跡

移山

他已面臨黃昏,他的腳印

形同落葉,積滿了山道

他如山的一生老樹林立

樹根、粗藤緊抓住岩石

野花如雨濺上草叢

陽光總是那么平靜

他身上有松脂和獸皮的氣味

衣褶里鳥巢啾啾隨風飄走

他面山而坐,與山對奕

已多年,此時太陽就要落下

他將把棋盤擲向夜空

一生磨亮的棋子普天高照

另一手臂會在黎明的天際顯示

睡意惺松地困惑於閃爍的僵局

他的話語像蠶絲微明鋪展

安靜得蟲鳴清晰,他說:

把山移走。面對親人們自言自語

而後,他在太陽的餘輝中投下

山谷似的影子,踩出而石磕碰的回聲

誰也沒有察覺他是在告別

把如山的一生重新翻起

布下叢林的火焰焚燒黃昏

讓子孫叩石聽到他年輕時的聲音

脫出墓碑在大地的靈氣中親回

倒于海水的碎石再次磨光舒展在平灘

他不可窮盡的欲望將於日後的早晨

俯瞰人如萬山滌盪

洗淨煙雲袒露千年之謎

遂木

雪下了整整一夜

茅屋外小動物嘀嘀咕咕地交談

那棵獨自生長的老樹顯得矮多了

仿佛坐下來想事情

火紅的樹冠已經發白

清冷微光鑽進窗俟

灑在粗糙的桌面

縫隙網路的根須暗暗蔓延

他的額頭冰涼有如朦朦月亮

心裡鳥巢一陣陣騷亂

毛茸茸的小鳥拱來拱去

從門縫擠著搖搖晃晃走向老樹

象形文字的小爪爬滿樹身

它們攀上去嘶嘶地吃雪花

像是傳來昆蟲翅膀脆裂的響聲

孩子們睡得正香

妻子的頭髮安詳地伏在手臂

火花躲躲閃閃地燃燒起來

細碎的爆破聲連成~片

滿樹的紅角雞

為老樹徹夜加冕

它們怎么沒去南方過冬呢

詭秘的眼睛問他

彎曲的喙啼聲嘹亮

他忙把獸皮蓋住腿

一股疲憊的南風吹過全身

屋檐的水滴敲著他的胃

他抓起一根樹枝鑽來鑽去

藍色的火苗輕柔躥動

風中飄來烤鹿的味道

太陽像一隻結實的桔子懸浮眼前

天已大亮

老樹抖散頭上火紅的蝴蝶

一團團葉子流火般紛紛墜落

息壤

他手中的這塊黃土

堅實得像一粒小麥

他把它裝進陶罐

鈴襠似地系在腰間

清脆的響聲金光四濺

鍾由此而來

吊在雲間的山由此而來

他的葬禮就此開始

一步一步牽著太陽

像帶著他的狗

走向安歇的晚上

求雨的人群曾蒙滿大地

大地漲滿洪水

洪水的胃揉搓著人群

他砸碎盜來的黃土

如碾過熟透了的麥子

憤然撒向水中

他想他誕生之前就在水裡

浸過,那個酷熱的夏天

掀起過醉人的風暴

輪到他受孕了

輪到他以男人的陣痛

再次降生於世

這粗獷的腹地要他親自劈開

裂他成為兩岸

洪流傾入,舞歌而行

湧出驚濤顛簸的黃帆

洋洋向東而去

他在海里閉上眼睛

得到太陽綠色的光環

太陽小得僅僅是一顆麥粒

含滿了汁液

中間的縫裡有一條河流著

他還記得

那是黃河

水祭

林木蕭疏,水漫樹梢

枝頭上的蟬蛻零落飄搖

戲龍人的生涯不安的生涯

收水聲於蕭笛

揚群龍脫浪騰躍

婉蜒重歸期待已久的河床

今夜枕岸成眠

波濤送夢還鄉

三月的燕風香爐渺渺

色背的黑石燦爛地逆流而上

七十二朵愁雲蒙蒙澆灑

龍門初開

鰭尾擺起神奇的火焰

蟬翅織絲之聲復蓋了田野

盛大的慶典轟轟而來

人流潮退了洪水

騎白唇驢的挽著雞籠拉著牛的

破衣爛衫的人們肩頭扛著孩子

嫩綠的服裝臉頰開放黑眼睛

如花子吵吵嚷嚷

驚動了流落異鄉的親人

屈原投江遠上,李白飲月清歸

桃源溢水,陶潛憑窗倚籬

沉入嵐靄遙望天下的呼喝

而那個弄龍的人,那個勾畫閃閃

鱗片的養蜂人,又要遠行

他三十歲成婚,娶了山的女兒

帶著白狐狸浪跡天涯

金雨沐浴稻浪洗滌

妻子在遠方盼望寂寞如銀

他將兇險的銘文刻上山岩的銅鼎

記下過往的艱辛,痛飲

清冷泉水,飢餓的五臟

擂動他的身子

酒中綻裂的太陽露出茫茫微笑

鑑賞分析

凝望:注目遠望;注視,凝視;期望,盼望

寂寞:冷清孤單;清寂;靜寂無聲

棲息①止息;歇宿:一群歸鴉,棲息在林間。 ②指隱居:棲息煙霞。 ③棲 qī 鳥禽歇宿:“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 居留,停留:棲身。棲息。棲止。棲遁(隱居,遁世)。棲遲(游息,居住)。

沉寂:①十分安靜:萬籟沉寂|沉寂的午夜。 ②沒有任何訊息:音訊沉寂。 ③性情深沉:他神色沉寂。

鑑賞與分析感受變革者的形象,培養朦朧詩的鑑賞能力。

這首詩以“星星”象徵光明,表達的是對暗黑冰冷的現實的否定,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了詩人對光明的渴求,抒發了詩人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

1、這是一首獻給變革者的讚歌,在詩人的筆下,變革者的形象非常飽滿,請從詩歌中找出變革者的具體的形象內涵。

2、展示朦朧詩的特點,特別是對隱喻性意象的解讀。老師應該示範解讀兩到三個隱喻意象,讓學生透過隱喻性意象來感受變革者的形象。

如:春天的指改革帶來的生機勃勃的大好形勢。

3、理解詩歌的的大意:

第一節,交待時代大背景;

第二節,熱情讚美變革者;

第三節,歌頌偉大的友誼;

第四節,呼籲人們投身改革大潮。

4、欣賞詩歌精彩的語言。

如:通感——為了不再孤獨,繁星似的迎春花到處閃爍/金色的聲音刺激著我們

明喻——用大海翡翠的語言交談/用坦白得像沙灘一樣的語言

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

詩人對意象的選擇(朦朧詩的意象密集,本詩就選用的眾多的意象來表達詩人對變革者的讚美之情)

對色彩的選擇——潔白的玉蘭花藍天金色迎春花 陽光 花瓣匆匆鋪成的道路 紫丁香(可以和《相信未來》作比較。從來感悟詩人的情感。)

對聲音的選擇——尋找著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

語言的創新: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

為了歌唱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打開 (詩人筆下的花開)

黎明時分藍色的鋒芒 (詩人筆下的黎明時的光線形象)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岩石縫中 (動詞的形象與表現張力)《星星變奏曲》鑑賞(楊益萍、阿剛)

這首詩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

意象的選擇也許是很精心的,當一種壓抑的時代氛圍不斷地扼殺個性與人格,黑暗已掩蓋了光明,但在苦難而堅定的英雄樂觀心靈,“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精神始終昂揚著。這樣,黯淡的星星便會衝破層層雲障,化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無奈,誰又會主動擇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每個字都是一顆星/像蜜蜂在心頭顫動”,詩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為心靈逃避壓抑、苦悶現實的歸宿。但這樣的審美往往十分遙遠,太脫離現實,儘管每個字都成為一顆小星,寄託著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顫了心弦,卻仍無法將一切化做現實。接著又由“誰不願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誰不喜歡”的句式引出春天,這些都是詩人渴望的,這種渴望不僅在於詩意的萬物,還在於一切擺脫寒冷僵死狀態、充滿新鮮蓬勃的活力。顯然,這些營造的詩意隱喻著詩人美麗浪漫的理想,雖因現實之故,理想與生活相距遙遠,星星、螢火、睡蓮、白丁香的意象卻仍是那么生動。

現實是嚴酷的,隨著民族十年悲劇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結出自由的果實。在江河,他不悲觀於惡劣的現實環境,相反,第二節重複假設語句,仍以其強力的詰問“誰還需要……,誰還會……”,試圖找出一個極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運之中,人依然嚮往光明、自由、美。憑著這份堅定的信念,詩人便不再顧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的生存狀態,也不再理會如星星顫抖、白雪復蓋、夜晚凍僵的現實境遇,一心嚮往無比美好的理想王國;只是太遙遠的緣故,詩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朧了。詩人藉助於不斷重複的“誰不願意”和“誰不喜歡”句式,復疊強化著一片沉積已久、不可宣洩的情緒。最後在英雄主義情緒的支配下,充滿浪漫與樂觀的意象湧出詩行,成為人格與生命的自我激勵。從抽象的概念到富於生動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變奏直接地成為由弱至強的英雄樂觀精神的投射,而且,由於兩段式的詩節構成以及詩節內部存在的情緒與意象對比化了詩人英雄樂觀的浪漫精神。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星星變奏曲》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新詩》,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關於“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稱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湧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多音字

顫:chàn(顫動) 角:jiǎo(角落) 落:luò(吹落)難:nàn(苦難)

zhàn(顫慄)jué(角色) lào(落價) nán(困難)

寫作背景

《星星變奏曲》寫於1980年,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故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樸質的願望,因此寫下了《星星變奏曲》,寄託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同整個民族和國家一樣,每個個體的命運、情感和人格也剛剛從一場浩劫中復甦,帶著痛苦的記憶,憧憬光明和美好,詩意豐富而不確定,《星星變奏曲》就是這樣一首新詩。

相關歌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遊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復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作者簡介

江河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星星變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詩作。朦朧詩派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星星變奏曲星星變奏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