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在天晴了的時候
在天晴了的時候,
該到小徑中去走走:
給雨潤過的泥路,
一定是涼爽又溫柔;
炫耀著新綠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淨了塵垢;
不再膽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
試試寒,試試暖,
然後一瓣瓣地綻透;
抖去水珠的鳳蝶兒
在木葉間自在閒遊,
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
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時候;
赤著腳,攜著手,
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
溪水在溫風中暈皺,
看山間移動的暗綠——
雲的腳跡——它也在閒遊。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44年6月,當時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可以說作者懷有一顆心在靜靜等待——以一種在希望之中守望的精神姿態。所以詩人寫這首詩就是歌唱光明和解放的。
文學賞析
戴望舒的詩深受中國古典文學和歐州文學的影響。具有很高的語言魅力。詩中的比喻,新鮮而貼切。他所採用的題材,多是自己親身所感受的事物,抒發個人的遭遇與情懷。
《在天晴了的時候》就是這樣一首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兒童詩,詩人通過對小徑雨後美麗景象的生動描寫,引導人們到雨後的小徑上走一走,去感受親近自然的自由和歡樂。詩歌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此詩也表現了作者對恬淡、超脫生活的嚮往,雨後,一切變得清晰、涼爽,詩人漫步在雨後的小經上,全身心地感受這嶄新的一切:下過雨的泥路“涼爽又溫柔”,小白菊不再膽怯,“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然後一瓣瓣地綻透”,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對自然的全新感受,“風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閒遊,/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曝著陽光一開一收。”小生靈的一招一式都深含詩意。詩的最後一節是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忠實複寫:“看山間移動的暗綠/雲的腳跡——它也在鬧游。”詩人在深遠的意境中,融進自己對閒適生活嚮往的主觀色彩。
詩人在這首詩中,追求一種音樂感,追求具有大自然形態的迷人的詩境,並達到美的高度。
名家點評
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金雙: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創作於抗日戰爭期間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他這個正直知識分子表現了頑強的鬥爭精神……全詩意象簡明,但寓意深刻,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充分體現了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現代名家四季詩歌》)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毛迅、李怡:《在天晴了的時候》整首詩節奏舒緩卻緊湊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看似隨意卻設計巧妙,兩個詩節之間情感聯繫緊湊:第一節為我們描繪了雨後自然的景象,第二節側重描寫雨後散步的暢快感受。兩個詩節的前兩句並沒有採用完全的重章疊句的形式而是運用迴環的方式,既突出和強調了同一情感的抒發,又表達出詩人微妙情感抒懷的變化。(《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克儉:《在天晴了的時候》一詩,以清婉的筆觸向人們展現了雨後的清爽、快樂,字句間流露著詩人歡快的情感,這不禁讓人感到,也許這雨水沖刷掉的不僅是世間的塵埃,大概還有詩人心中的渾沌。要么為什麼這時他是那么豁敞、那么輕快、那么激躍?(《戴望舒詩選》)
作品影響
《在天晴了的時候》後被選為冀教版國小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的第一課課文。
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年),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記憶》、《災難的歲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