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明董其昌行書禮扎帖【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明代
【作者】董其昌
【規格】紙本,縱27.5厘米,橫 274厘米。
作品簡介
由五件董其昌信札裱為一卷。雖然分別稱受信人“老親家”、“老親翁”、“台駕”,但從書信的書法風格及用紙來看,受信人應該是同一人。卷上鈐有多處“廷”、“燦”鑑藏印。信札中除了一般的問候語外,還有多處涉及書畫鑑藏內容,如第一札:“近有一僧自歙來,以趙吳興畫卷及迂翁畫軸至……”“歙”即徽州歙縣。歙縣在明、清時文風極為昌盛,徽商藏有許多巨跡。董其昌與好友陳繼儒與歙縣名士交往甚密,經常有書信往返,或討論書畫,或交流藏品。這卷信札正是關於董其昌在書畫收藏、交流方面的資料。
藝術賞析
書信的書寫與創作作品是不同的。書信多以平常心出之,如窗明几淨、心手雙暢,常常能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的境地——更何況董其昌的書法創作崇尚平淡天真,嘗自謂“吾書往往率意”。這卷信札不僅有內容,而且字也寫得好,“率意”而精能,自然屬於董氏法書中之精品。此信用墨較乾,但紙性較熟,加之書者書寫極為熟練,順勢盤旋而下,故行氣流暢、了無阻礙,風格蕭散超逸。雖然通卷字的大小變化不大,更無突兀之筆,但因為信札程式化的要求,自然造就了章法的疏密變化,令人賞心悅目。信札卷字距較密,而行距一如董氏書寫習慣,處理得較疏朗。《明史》說董其昌“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相對董其昌作品具有造假高風險的情況而言,藏家若得到他的書信精品,其實更是—件可喜可賀之事。作者簡介
董其昌 (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波,他就堅決辭官歸鄉,幾次反覆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瀟湘圖》、《溪山行旅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並以“四源堂”名齋,還有精選李思訓《蜀江圖》、《秋江待渡圖》,董源《征商圖》、《雲山圖》、《秋山行旅圖》,巨然《山水圖》,范寬《雪山圖》、《輞川山居圖》,李成《著色山圖》,郭忠恕《輞川山居圖》,江貫道《江居圖》,趙大年《夏山圖》,趙子昂《洞庭二圖》、《高山流水圖》,王蒙《秋山圖》,《宋人冊頁》等18幅。從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視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