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旱西門街,老太原們簡稱其為“西門街”。此街名與實際情況相悖甚遠,這裡不僅經年累月毫無旱象,而且是水豐澤茂,左右逢源——南瀕飲馬河,北臨黑龍潭。所謂旱西門之稱,僅是與比這裡地勢更低洼的水西門相對而言。
歷史
旱西門街,成街於明洪武初年,原名“阜城門街”、“塗容四軌”,是當時太原諸多街巷中較為寬闊的街巷。後來,隨著旱西門俗稱的出現,遂逐漸演繹為旱西門街。
多少年來,旱西門街之北,直到府城牆的西北角,是一片低洼的潮濕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
多退積於此。荒草橫生,積水點點,間或是一些菜田畦地。光緒十二年的水患,更使這裡變為水鄉澤國。
水患之後,積水無法退去,加之後來經年雨水的退積,這裡便成為太原城中最大的積水湖。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給這片積水湖取下了名字,南爿的這一片叫做“西澤河”,北爿的那一片叫做
“黑龍池”,而將連通兩爿之水的狹窄河道,稱之為“黃河套”,這似乎是民國初年,或是清王朝與民國交接之際的事情了。
發展
太原解放之後,這裡被闢建為“太原動物園”,往日的草灘積水,成為珍禽爭鳴、異獸薈萃的樂園。
經過這幾十年的建設,太原動物園已經發展成一個匯集各種屬科禽獸約140餘種1200餘只的綜合性動物園。
旱西門街西段南側是飲馬河,關於飲馬河名的來源,今有兩種說法。其一,明初晉王府護衛軍飲馬於
此,故名。其二,清時為駐軍飲馬處,故名。何說為準?不得而知。至於飲馬河的別稱“文漪湖”,則是因此河距縣、府學宮頗近,為興文運而名之。
時下之飲馬河,水勢遠不及昔日。往日的魚池,早已被平地而起的民宅樓所取代。在如今這飛速發展、寸土寸金的時代,不能直接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服務的飲馬河,已被闢建為一座街形湖園,湖面小橋橫跨,湖畔涼亭、水榭毗連,湖環周是高聳的居民樓建築。這小橋、流水、高樓、亭榭以及往來的遊人、高唱的票友,形成一幅新的生動的太原民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