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東關街

大連東關街

大連東關街,位於西崗區日新街道轄區的東關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繁華一時,但現在這裡卻是大連最破舊的街區之一 。

歷史由來

據大連《西崗文史資料》,在大連青泥窪橋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崗,老百姓俗稱“小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崗子地區劃為“中國區”,專供中國人居住。

大連東關街 大連東關街

後來山東、河北兩地來連謀生的中國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 05年日本侵占大連後,小崗子已成為“中國商業街”。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層中國人的一般雜居,在衛生風紀方面有值得憂慮之處”為藉口,將南山附近的中國人強行遷到小崗子。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帶是華商集中之地。以大龍街、新開大街(今新開路)、小崗子市場(今西崗市場)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壽街、北京街,東至西崗街、宏濟街、東關街,成為西崗地區繁華地段。之所以叫東關街,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日本占領時期,居住在小崗子的中國人去日本人居住區要過關檢查,而關卡設在小崗子的東面,因而被叫成了東關街。

區域範圍

東起英華街,西至市場街,南起黃河路,北至長江路大橋洞。

地名由來

民間有一種說法,日本占領大連時期居住在小崗子的中國人去日本人居住區要過關檢查,而關卡設在小崗子的東面,因而被叫成了東關街。

原住居民

沙俄殖民者把小崗子地區劃為“中國區”,專供中國人居住。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帶是華商集中之地。

登上東關街邊上的高樓,從樓上俯瞰整個東關街,你會被一種壯觀打動,那不同於人民路上高樓林立的建築,而是像棋盤一樣,盤桓在那裡,固執地堅守了一百多年。如今在大連城區再難找到像東關街這樣的老街,混合了歐式和日式的風格。花崗岩的門楣,油漆的大門,雕花的拱形窗戶,敞亮的天井,很美。十幾戶人家,共用一個院落,擁擠,但車水馬龍。

走在東關街上,就像穿越了一個城市的歷史。

形成

曾經追問過東關街的來歷。據《西崗文史資料》,在大連青泥窪橋以西,北京街北段,有隆起的小土崗,老百姓俗稱“小崗子”,沙俄殖民者把小崗子地區劃為“中國區”,專供中國人居住。後來山東、河北兩地來連謀生的中國人多了,人多成市,到了1905年日本侵占大連後,小崗子已成為“中國商業街”。1905年9月~11月,日本殖民者以“下層中國人的一般雜居,在衛生風紀方面有值得憂慮之處”為藉口,將南山附近的中國人強行遷到小崗子。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帶是華商集中之地。以大龍街、新開大街(今新開路)、小崗子市場(今西崗市場)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壽街、北京街,東至西崗街、宏濟街、東關街,成為西崗地區繁華地段。之所以叫東關街,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日本占領時期,居住在小崗子的中國人去日本人居住區要過關檢查,而關卡設在小崗子的東面,因而被叫成了東關街。

現在的東關街 現在的東關街

東關街上的建築多建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烙印,多是日式仿歐建築。三、四層的聯排式住宅,有厚厚的磚牆、小拱窗,山牆上雕著歐式刻花,房檐下也 精心用磚塊排出圖案,坡屋頂上高矮不一的煙囪一排排擠在一起,房前屋后街巷都很狹窄,在當時可是市內人口聚集的地區,是西崗區的商業中心。

這些年來因為城市文化保護的需要,很多人關注東關街的老街、老房子,他們把這裡定義成“老大連人最早也是現存的最後一塊生活聚居區,是大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活的歷史物證,也是老大連人,特別是‘海南丟’在大連的最後一塊遺蹟。東關街不僅是大連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這裡既是日本殖民統治大連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反對壓迫,艱苦奮鬥的見證,特別是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現代

現在的東關街本地人越來越少。在這裡,河南人、四川人的人數越來越多,這裡房租便宜,來大連打工的人許多選擇在這裡居住,他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而是來賺錢的,所以老“中國房”儘管破舊,但低廉的租金和老鄉的聚集,使這裡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外地人來東關街租住大概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老街上的老房經過了七八十年的風雨侵蝕,變得破敗。“這老房子沒法住了,全院共用一個旱廁,一個水龍頭,沒有暖氣、沒有煤氣、冬天還經常著火,老鄰居們挨不住,一家家搬走了,條件好的買了新房,沒條件的在外面租房也不在這將就。”

慢慢的外來人口占據了東關街一個個大院。一個院子能住多少人?“一扇窗就是一戶人家,以前本地人住一戶的房子,現在要住上三戶。每間也就幾平方米,多說十幾平方米。”算下來一個小小的四合院,上下兩層,居然有上百人,而這上百人共用一個旱廁,一個水龍頭。“見過沒門的廁所嗎?上我們這參觀啊。請來掏糞的人都忙不過來,沒法說,你也看到了。”

2004年之後,東關街經過部分拆遷,如今占地面積還剩下0.45平方公里,分屬英山和東關兩個社區。老房子拆了一部分,高檔小區崛起,新老街區貧富差距很大,沒拆的老房子裡湧進了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現在到底有多少人住在這裡很難統計,2000多戶吧,外地人占到85%。”住在這裡的人們這樣說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大連民族工商業發源地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大連民族工商業發源地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大連民族工商業發源地

在大連人的概念里,東關街不是那條不長的小街,而是把整個東關街周邊都涵蓋在內。從19世紀末的手工小作坊,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連最繁華的中國人商業街,這片街區見證了大連民族工商業從無到有、從興至盛的歷程,他們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他們的經驗有著濃郁的中國味道。

一個順勢而生的興旺開始

“上崗”這個詞在這片街區一些老居民的語彙里有著特別的解釋。從東關街坐上三站有軌電車,你會對這個詞有更形象的感受,隨著地勢越來越高,有軌電車特有的隆隆的爬坡聲越來越響,直到北京街最高處而恢復正常,再一路下坡到大同街,回程的車會經歷相似的過程。以至於這種聲音成了電車要到北京街站的信號,有經驗的居民本來不緊不慢走著,一聽到這熟悉的爬坡聲就會趕緊跑兩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人問一嘴今天上哪去啊?上崗。指的其實就是北京街北部一帶這個小山崗的最高處。

從人們口口相傳而形成的地名中能看到傳統的自然延續。19世紀末沙俄殖民者編制的城市規劃,把市區分為行政市街區、歐羅巴市街區和中國人市街區。所謂的中國人市街區,不過是劃了塊地方給中國人住而已,並沒有真正規劃和建設,就在這個小山崗附近,由於位於當時的市中心以西,所以就有了個形象的名字“西崗”,俗名則是“小崗子”。

在此之前,墾荒、打魚是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居住的中國人多了,慢慢地就滋生了更多中國式的生活需要,豆腐房、大車店、雜貨鋪、掛馬掌的小鐵匠爐等家庭式小作坊漸漸興起。沙俄還把原來在柳樹屯經營的華人中小商號遷入這裡,使西崗成為中國商業街的起步。

到了1904年,殖民者雖然換成了日俄戰爭的勝利方日本,小崗子仍被定義為中國人居住區。日本殖民者接手之初的戰後之城狼藉一片,開始時建設集中在軍用區和日本人居住區。1905年,日本殖民者以“下層中國人居住地衛生風紀方面值得憂慮”為由,強行把居住在市區東、南的1.4萬餘名中國人遷到小崗子。

直到1906年,日本殖民者才騰出空來規劃管理小崗子,而西遷的人口和從山東、河北等地湧入的移民,也讓這裡有了發展商業的需要。中國人可以在這裡建房經商了,由此中國人居住區的建設才真正開始。

然而,房子可不是想蓋就可以蓋的,不僅要填申請表領地皮,還要交納一定的費用才能買下地皮,經商同樣需要監督制約手續。於是這年春天,商民們商量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經過殖民當局許可,“小崗子公議會”誕生了。公議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會,不僅蓋房子、經商手續都由它代辦,甚至還有治安管理權。

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怎么能容忍這樣屬於中國人的權力機構長期存在呢,而且僅僅兩年後的1908年,小崗子商戶就達1200餘家,居民數萬人,占全市華人一半以上,收回權力不只是殖民統治的需要,顯然也有利可圖。於是就在這一年,殖民者設立了小崗子警察署,不只收回了公議會的民政、治安權,也把小崗子這一俗名正式化了。這個警察署就在北京街基督教堂旁原來的西崗公安分局所在地。

至此小崗子公議會就只負責商業了,但是中國商民們不喜歡日本人定的名字,1932年全區商民稱“小崗子”是俗名要求改名,於是改稱“大連西崗商會”,恢復了“西崗”舊稱。這個時候,西崗已經成為中國人最繁華的商業街,即使除去小商小販,商戶也已經超過2000戶,中國人的買賣,最大的幾乎都集中在這裡。

中國味的經營和繁榮

在人們的印象里,五花八門的雜貨鋪是最有舊時氛圍的代表,而雜貨正是小崗子的重要行當,1920年小崗子雜貨業戶已經占全市的2/3。大龍街上的徐利興雜貨號是西崗最大的,店主徐憲齋即使身為西崗商會副會長,也仍受到殖民當局的壓抑,無法成為全市的大商號。小崗子的華商們和徐憲齋一樣,沒有便利的經商條件,只有憑著勤勞誠信和獨到眼光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他們的經驗有著濃郁的中國味道。

從“周家爐”到“順興鐵工廠”,從製造馬蹄掌鐵的個體家庭手工業到生產油坊機械的機器製造廠,旅順人周文富、周文貴兄弟不過花了三四年就讓1907年在大龍街創辦的順興爐大變模樣,甚至在1917年成為當時大連的三大工廠之一。小崗子的主要工業正是榨油,據1929年《大連工商名錄》記載,此時小崗子油坊占大連地區油坊行業四成,大多集中在西崗街、大龍街周圍。

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中藥,中國式街區也少不了中藥鋪。1933年,京幫藥商劉恕庵在新開大街開設“京都大仁堂參茸藥店”,雖然這個招牌是不敢冒用同仁堂退而次之的選擇,然而精選藥材、貨真價實卻成就了“大仁堂”直到現在70多年裡在大連老居民心中最重要的中藥鋪的地位,買中藥去大仁堂總是沒錯的。

大連地方史志專家孫玉介紹,昔日東關街的店鋪一般一樓是店面,二樓為居所,他踏訪過的一戶,二樓甚至低矮到坐在床上伸手就能摸到天棚。而今東關街的很多房子還能看出相似的特徵,一樓的門窗寬而高,當年必定都是店鋪的門面而非普通住宅。

西崗街和大龍街交會處的一棟房子就是如此,它曾是1908年邱玉階興辦的華人第一家照相館——華春照相館,取“華人的春天來臨”之意。華春不僅打破了日商照相館的壟斷,更是成為當時平和街上最熱鬧的商號,有時甚至需要排隊,多少合了名字的寓意。如今住在華春舊址二樓的楊錫月回憶,華春在當時就是大買賣了,一二樓都是照相館,三樓是居所。二樓面朝街面的窗戶有11個,面積之大比起現在的影樓來也不寒酸。楊錫月記得當時周圍“一個院連著一個院”。所謂“院”其實就是妓院,妓女們也是華春的常客,如若能在鼎鼎有名的華春臨街櫥窗展示的照片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定是招攬客人的好辦法。

林立的店鋪,相連的妓院、煙館,它們都是舊時東關街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漸行漸遠的繁華背影

小崗子的華商店鋪,雖然沒有東大連的日商店鋪規模大,資金也不足,用1919年出生、1935年就在這兒生活的楊錫月的話說就是“日本人不許你辦大買賣,都是小買賣”,但是涉及的行業之廣、店鋪之多、光顧人群之眾都遠勝於日本人商業街。雜貨鋪、照相館、裁縫鋪、理髮店、浴池、錢莊、當鋪……這些街邊一家挨著一家的小店充溢著中國式的瑣碎味道和溫暖的家常氣息。

當年繁華的東關街有著位居大連地區五大市場之首的西崗市場,而今只剩下軀殼空置在大龍街上。西崗市場原本東南西北四面都有門,現在要么被封堵上,要么大門緊鎖,只有西門還可以進入。內部也沒有了舊時模樣,被煙燻黑的、抑或布滿青苔的牆壁,四處堆放的雜物,沒有了鼎沸的人聲,也不見了熱鬧的攤鋪,這讓本來已經縮小的市場看上去狹小、感覺上卻空曠。

1909年,建立之初的西崗市場叫小崗子市場,占地6000平方米,市場內有店鋪40餘家,周邊各種食雜小店160餘家,普通人家在這裡一次就能買夠需要的各種東西,不僅中國人喜歡,還吸引了日本僑民光顧。正當市場越來越興旺之時,1920年春天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市場,卻沒有燃盡華商的心氣,集資建起臨時簡易板房恢復營業,當年的銷售額竟然奇蹟般地超過了之前所有年份,是1911年的8倍。雖然日本殖民統治後期曾一度處於“無貨可賣”的半停業狀態,但大連解放後又重新慢慢繁榮起來。

毛先生是解放後西崗市場的老職工,他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最多時有400多職工,七八十年代一直很興旺。1996年裝修後,1997年馬路市場進廳,後來經營範圍縮小,品種也不像以前那樣齊全,大概在2003年前後這個趨勢更為明顯。

2009年正月初三,緊鄰市場而建的小房著火蔓延進來,讓西崗市場在百歲生日這年再次經歷了一場大火的劫難,然而卻無力像89年前那樣重新振作了。

街巷舊顏還在,繁華風貌已隱,西崗市場是東關街眾多商鋪命運的縮影。

從現在的東關街向更西處望去,越過北京街的崗頂,一直到最低處的大同街:過去的高檔商業街新開大街已成商務街;昔日繁華的福興里成了住宅區;曾經好似北京天橋的博愛市場或者用大連人更習慣的叫法——破爛市場遷到了香爐礁……隨著建築的消失和功能的改變,那些屬於小崗子太多已經面目模糊的往昔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中國式的堅持與抗爭

做慈善、修馬路、建立共產黨的秘密聯絡點……在小崗子的生活里,還有著中國式的堅持與抗爭。

如今東關街第二人民醫院旁幾間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對大連慈善事業的興起起了不小作用的宏濟彩票局,1906年由大連公議會總理劉肇億創辦。孫玉介紹,發行彩票的收入和利息用來在1908年4月建立了大連地區由中國人創辦經營的第一個社會慈善機構——宏濟善堂,舊址是已被拆除的三十七中面向黃河路的二層紅磚樓。搭建粥棚施粥、免費棺材安葬、免費戒菸、收留孤寡老人……創辦初期做了很多善事。二院一棟四層樓的門診部,正是1917年孟天成創建的博愛醫院舊址,小樓由三層加蓋到四層,曾經的外部裝飾也被簡單的瓷磚鋪面替代。孟天成經常減免費用為窮苦百姓手術和治療,1946年把醫院自願無償捐出。1918年至1920年間旅大人民生活艱苦,周文富、周文貴兄弟捐款10多萬大洋;西崗商會辦公學堂、建實業補習學校、為河北省水災捐款捐物……

“這條路是西崗人民的血汗錢所建,起名中華大街是表示華人出資,現在要改成日本天皇之名的‘明治通’或‘滿洲國’的‘新京大街’,則由日本政府或長春方面付全部建路款。”在《西崗史話》的記載中,商會會長龐眭堂所說的這條路就是1933年夏天由中國人建成的小崗子第一條柏油馬路。商會花了3年時間反覆交涉和鬥爭,才終於在1931年春得到殖民當局的批准。此時殖民當局不願出資,只好準許中方另起名字,龐眭堂說,這條街是新開闢的,就叫它“新開大街”吧。

1927年4月小崗子市場斜對過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上,在走過萬和肉店與一個錢莊之後,也許有人會對旁邊一間店鋪門旁懸吊的大毛筆看上幾眼,卻未必有進去看看的欲望——只賣毛筆實在太單調了。然而顧客稀少卻恰恰順了老闆的意,因為這家不起眼的益記筆店正是當時共產黨在大連的秘密聯絡點,冷清的門店為接頭、開會等地下工作創造了便利條件。後來筆店遷入大龍街42番地一座二層小樓,就是在這家不起眼的小店裡,曾重新成立了中共大連市委、召開了中共關東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還接待和掩護了途經大連去北京的蔡和森。然而今日的大龍街上筆店已沒了蹤跡,初址是否存在和具體位置也存疑。筆店之前的聯絡點人和堂中藥鋪,曾是1926年福紡大罷工委員會所在地,如今也已拆除。繁華的商業街成了大連共產黨組織聯絡的絕好掩護,影視劇里的地下鬥爭場景曾在這片街區真實地發生過。

如《大連市志·西崗區志》所述:“日本統治大連40年,西崗商人和居民始終保持‘西崗中國人街’民族正氣。”

大連現存最老街區將拆遷,東關街的故事

東關街的故事 東關街的故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大龍街、新開大街(今新開路)、小崗子市場(今西崗市場)為中心,西至日新街、久壽街、北京街,東至西崗街、宏濟街、東關街,成為當時著名的繁華地段。當時負責管理這個區域的機構是華商自發組織的“小崗子公議會”,後更名為“大連西崗商會”,大連一中就是上世紀20年代由該商會創立的,新開路也是當時由該商會開闢的。到上世紀30年代,東關街商家、居民數量增長迅速,成為大連地區中國人聚集區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當時大連最主要的中國人經營的商號幾乎都在此雲集。商號旅館、病院藥房、賭場煙館、茶樓酒肆、當鋪妓院、劇場影院等一應俱全。

康德記藥房、四雲樓燒雞、王麻子鍋貼、楊家吊爐餅、日新飯店、三八餛飩館、東關理髮社、華春照相館等大連著名老字號,都在這裡起家。

拆遷中的東關街 拆遷中的東關街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新開路開始大量引進商業門店,“到西崗市場買 東西”,曾經是那個年代很多大連人引以為傲的事情。每到周末,新開路就成了一條雜貨街,也曾經繁華一時……

只不過,隨著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步伐,這裡被青泥窪、西安路的現代化商業設施和市場化模式逐漸取代,盛極一時的商業繁華漸成記憶,大連現存的最老街區,也最終走向了拆遷了命運。


東關街的大連之“最”

1 大連地區最早的市場 小崗子市場

小崗子市場(現西崗市場)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大連五大市場之一,1909年,由華商組織——小崗子公議會集資興建,這座建築面積600餘平方米的市場,貨品豐富,主要供應小崗子地區居民。它的生意興隆也帶動了所在的市場街上的熱鬧繁華。到了年節,不僅附近居民來市場,市區別處的大連人,甚至日本人也來逛街購物。

1920年春節,市場失火,由於救援不力,幾乎被燃為灰燼。公議會再次組織集資,利用商場外壁修建簡易板房恢復經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市場當年的銷售額竟超過上年,達到28萬元。如今,這座大連最古老的市場依然還在,只是改名叫做西崗市場,和大型的商場超市相比,它早沒了當年的風光。

2 大連最早開辦的慈善機構 宏濟善堂

是由大連華商公議會會長劉肇億於1908年4月創辦,這個位於宏濟街上的慈善機構主要活動是施給醫療、恤寡、撫孤等,並設有育嬰、養老、施棺、殯葬、濟困等慈善項目。

宏濟善堂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劉肇億於1905年開辦的大連第一個彩票局:宏濟彩票局,以每月發行彩票賺取收入維持公益。利用彩票的收入,劉肇億還在奧町(今民生街)開辦了一家大戲院——天福茶園,這也是之後的宏濟大舞台。

1908年,劉肇億還在小崗子開辦了紅十字會、華人學堂,並創辦了大連第一份中文報紙《泰東日報》。

3 東關街少有的紅色遺蹟 益記筆店

筆店位於西崗市場南門斜對面,對外是經營筆墨硯紙的店鋪,實際上是當時大連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於1927年4月建立。為了讓來聯絡的人比較容易找到筆店,筆店門旁懸吊了一支誇張的大毛筆,十分醒目。後來聯絡點移至別處,筆店因被日本人發現,也於次年停業。

4 大連華商開辦的第一家照相館 華春照相館

1908年,金州人邱玉階不甘心大連照相攝影業為日商壟斷,在小崗子市場附近的繁華地段平和街投資經營華春照相館,這是大連華商開辦的第一家照相館,並在小崗子興旺一時。但民族工商業卻遭到了日本殖民者的打壓,借華春照相館“故意違反物價罪”,處以巨額罰款。

遭受重創的華春照相館瀕臨破產,慘澹經營。可其培養的50餘個攝影專門人才,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大連以至東北攝影業的主要力量。

到訪名人

孫科

孫中山的兒子,1923年曾來到大連中華青年會並贈給該會500大洋。

胡適

1924年7月來到大連中華青年會演講《新文化運動》。

歐陽予倩

1925年2月應邀在大連中華青年會講座《戲劇之改良》。

黃炎培

1927年曾三次來西崗,同年11月離開前,曾帶著夫人到西崗市場買紀念品。

劉長春

上世紀初,讀書時代曾在東關街居住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