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街

柳溪街

柳溪街,地處新建路北段西側,東起黑龍潭公園西門西側,西至濱河東路,直達汾河大堤。柳溪街的雛形,是太原解放後才形成的,太原人民在古代柳溪的故址上,新建了寬廣的大道、高聳的樓房,並於1982年把旱西三巷正式更名為“柳溪街”。

基本信息

在太原眾多的街巷中,不乏美名,極富詩情畫意的柳溪街便是其中之一。

柳溪街,地處新建路北段西側,東起太原龍潭公園西門西側,西至濱河東路,直達汾河大堤。

發展歷程

柳溪街的雛形,是太原解放後才形成的。在此之前,這裡是旱西門外、旱西關西北的一片荒野墳灘。沒人的蒿草,凸起的墳丘,散布於蒿草、墳丘間的狐穴兔窟……,一片荒涼蒼夷的淒涼景象。

是太原鋼鐵企業急速發展的需求,招得了冶金部第十三冶金建設公司的遷來,是粗礦的東北漢子們在此修房蓋舍,闢建職工新居,使這片多年無人問津的荒辟之野,充滿了勃勃生機,形成了這一爿土地上最早的街巷“旱西三巷”。當然,旱西三巷的得名,是以其地處旱西關附近而引得的。

據地方史書記載,建國初期的旱西三巷,是在宋代的“柳溪”故址之上建成的。宋初,這一地帶是太原城外西北隅的汾河荒灘。汾河常在這裡決口,危害城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大約在宋天禧年間前後,并州知州陳堯佐為治理汾河水患,在汾河大壩之東,又套建環壩新堤五里,引汾水貫注其中,把它作為汾河洪汛期間的分洪緩衝地帶。為了加固這段新堤,陳氏親率城民植柳樹萬株於堤壩之上,建(木大)華堂、彤霞閣於眾柳之間,於堤內汾河淤積的沙灘之上種荷植藕,取名“芙蓉洲”。使一個偏僻荒涼、人跡罕至、水患不息的荒灘,變為綠柳婀娜、荷葉田田、水光湖色、亭閣相映的自然園林,獲“柳溪”之美稱,成為宋金時代太原的風景勝地之一。每逢春和景明的時節,紅男綠女,官宦城民,或泛舟於湖面,或涉足於亭閣,或漫步於柳蔭,實是一處令人神往的樂土福地。元初太原府有名的和尚小倉月曾有詩讚美柳溪勝景。詩曰:“堤邊翠帶千株柳,溪上青螺數十峰,海晏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鍾。”這個令人神往的柳溪一直在太原的大地上存在了300餘年。

元末到明清以來,昔日風景宜人、遊人如鯽的柳溪,由於年久失修,戰亂不息,湖塘逐漸被汾河的泥沙淤灌壅積,樹木花草,亭台樓閣,或被砍伐,或被湮沒。明初之時,已是斷壁殘垣,殘花敗柳,不堪入目。及至嘉靖年間,洪水沖毀堤壩,由此入城,連那些斷壁殘垣也沖之一空。

“十年”動亂後,太原人民在古代柳溪,昔日早西三巷的故址舊地上,新建了寬廣的大道、高聳的樓房,並於1982年更旱西三巷之名為“柳溪街”。

目前概況

根據即將實施的汾河綠化美化工程方案,將在汾河兩岸重新恢復柳溪景區,人們期待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