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簡稱,是指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為孩子多元智慧型和健康人格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國小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一些國家出現提前開始學習讀、寫、算,提前開始正式教育的探討和實驗。但另有人主張早期教育應重在開發大腦;還有人認為早期教育應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親懷孕期的胎教;親職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大影響。
目的
尊重生命規律,讓嬰幼兒在身、心、靈三方面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
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對潛意識腦——右腦的進一步開發,使孩子更加聰明的成長。因為從胎兒到6歲之前,都是以右腦活動為主。0至6歲兒童的右腦潛能是人一生中最強大的時候,這個時期開發出來將對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而積極的影響。通過右腦開發的孩子會比接受普通早教的孩子,在學認字的基礎上,更具有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和專注力。
重要性
0-6歲早期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中國自古就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早期教育到底有多重要?腦科學表明,嬰幼兒時期是生命發展的基礎階段與關鍵期,因此,聰明樹的早教專家認為,早教是為嬰幼兒的身體、大腦、智力、個性、人格、精神、心靈等方面打下根基:國外一些經濟學家在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後,認為沒有一種投資比投資兒童的大腦潛能開發有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為實施一年的早期教育計畫, 可使兒童將來的工資收入提高2.5倍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21世紀人才競爭的前沿領域,不在大學,也不在中國小,甚至不在幼稚園,而是在3歲之前在嬰兒的搖籃中。早教是身體平衡發展的需要
嬰幼兒期身體早教是身體平衡發展的需要,讓孩子獲得健壯的體力;健康的身體是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體醫學表明,身體健康的基礎在6歲前建立。早期教育是以身體健康教育為基礎的;各種動作與體能訓練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早教是大腦健康發育的需要
嬰幼兒期是大腦健康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的精細動作與大動作教育,能讓孩子獲得充沛的腦力;耶魯大學史蒂文斯(CF.stevens)教授指出,出生新生兒腦重是成人的25%;六個月新生兒腦重近成人1/2;三歲兒腦重為成人的3/4。早教要保證嬰幼兒腦的健康發育。
早教是智力全面發展的需要
智力的發育,是早教的主要內容之一。聰明樹的專家認為,只有科學的多元啟智早教課程才能讓孩子獲得高度的智力;美國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Benjamin loom)指出,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組合而成。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要靠外界環境刺激。年齡越小,智力發展越快。如果成熟智商100%,那么0-4歲是50%;4-8歲是30%。智力不同的結構與功能,通過訓練才能有效開發。
早教是個性自我成長的需要
人的成長,個性成長占主要地位。華夏愛嬰的教學實踐表明,科學早教讓孩子具有完美的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幸福感。與少年、成人教育不同,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化差異與個性化成長需要,是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務。
早教是人格健康成長的需要
通過大量的教學調研,華夏愛嬰的早教專家指出,嬰幼兒是人格成長的關鍵期,科學的早教讓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人的力量來自智力,更來自人格。嬰幼兒時期是人格、心智成長的關鍵期。開闊的心胸、寬厚的品德、堅韌的意志、崇高的情操、寧靜的心態、堅定的勇氣都需要在此期奠基。
早教是精神和諧成長的需要
華夏愛嬰通過六年的教學實踐指出,人的成長離不開精神的成長,科學的早教讓孩子具有智慧的精神;德國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steiner)認為,人的精神發展在嬰幼兒階段已開啟。對愛的執著、對善的熱愛、對美的追求,構成了人的精神領域。
早教是心靈幸福成長的需要
通過對中國20萬嬰幼兒的早教實踐,華夏愛嬰早教專家進一步告誡家長,人的成長,最終是心靈的成長,科學早教應當讓孩子具有幸福的心靈。 人的幸福感是人的本質追求。教育必須關注人的心靈成長。而當前的教育更多的關注人的身體與情緒、情感的需要。從而導致早期教育在中國存在偏失。 我國早期教育包括園所早期教育、社區早期教育與家庭早期教育三種形式,且都處於方興未艾的發展中。早期教育是我國最具發展前景的教育。
早教誤解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由成人對嬰幼兒實施的教育。這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義。0-7歲的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時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給予正確的教育,就能加速兒童智力的發展,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奠定基礎[1]。早期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是以 兒童早期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教育者不僅應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視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一般認為早期教育從兒童出生時即可進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周歲以內的兒童以感官功能訓練、動作訓練、語言發聲訓練和親子交往為主;周歲至3歲兒童除上述訓練外,還應加入感知動作思維,連貫性動作與活動,語言、玩伴交往及個性形成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早期教育是對0-6歲嬰幼兒及其父母、嬰幼兒與父母或養育者之間開展的、有助於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健康成長的互動式活動。誤解之一
早期教育不只是對嬰幼兒的教育,更是對父母與養育者的教育。父母與養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與心理素質,很容易將早教導向更大的誤區。誤解之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70.5%的家長以為早教就是提前學習英語、識字與數學。結果,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國小開始就厭倦上學。調查表明,我國國小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國小的調查表明,國小一小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採取灌輸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的教育,開發智力是應該的,但學知識還不是它的目標。誤解之三
目的的失足必須導致學習內容的偏失。有些家長讓孩子很早就學寫識,讀英語,學畫畫,學鋼琴。但你看看周圍那些過年學習十八般武藝的孩子,長大了有幾個學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鋼琴就想離開。過於緊張的幼兒早期教育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還會阻礙孩子其他技能的發展。雖然還不能確切知道各種知識信息是怎樣進入兒童大腦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兒童心情不愉快時,記憶的大門是不可能打開的。父母花一個小時的時間用提示卡片來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這一小時裡他就么也沒有學到。誤解之四
中國人長期習慣了灌輸式教育,80後父母們自己是被灌過來的,也無形中接受了這些模式,雖然他們反對灌輸,但又做不到不灌輸。對話,互動,這才是早教的本質。但我們接觸的博士父母也習慣於對孩子進行灌輸。並不說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誤區
1、過分地強調知識灌輸
有些家長把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他們不顧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硬性地給孩子規定學習任務,讓嬰幼兒像學生那樣坐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的時間,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2、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辦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樣考慮周全,犯錯誤時有發生。如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事事辦不好,事事都難辦,從而失去前進的信心,長期這樣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3、過早地對孩子進行專業訓練
不少家長熱衷於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專業訓練班裡接受強化訓練。高強度的訓練擠去了孩子應有的玩耍時間,使孩子過早失去了孩子的天性。如孩子對訓練內容不感興趣,訓練還會成為孩子沉重的包袱,孩子不僅學不到東西,而且心理、性格還受到扭曲,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效率齡段
出生後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餵乾食物的關鍵年齡,進乾食物正個月後,就能伸手抓東西,過了這個關鍵年齡,嬰兒就可能拒絕咀嚼從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後9個月至1歲是分辨多少、大小的開始。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年齡,也是計數發展的關鍵年齡。
2歲半~3歲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規矩的關鍵年齡,應使之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遵守作息制度的習慣。
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年齡。
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
5歲左右是掌握數學概念的關鍵年齡,也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時期。
5~6歲是掌握語言辭彙能力的關鍵時期。
黃金階段
因為正常的大腦發育在3歲以前最快,出生時腦重量為370克,此後第一年內腦重增長速度最快,6個月時為出生時的2倍,占成人腦重的50%,而兒童體重要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可見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時,腦重接近成人腦重的60%,到第二年未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
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三歲時,腦重已接近成人的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變慢。寶寶在出生後2-3年內,良好的刺激對腦力的功能和結構,無論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
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年齡越小,發展越快。在3歲以下,特別是在0-1歲,小兒的智慧型發展日新月異。
寶寶一生下來就有很多潛能,如果不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使這些能力發揮出來,就會受到窒息,永遠發揮不出來了。所以寶寶學習的黃金時期是3歲以前,最好從新生兒期開始教育。
從新生兒期開始早期教育的效果,愛樂祺已通過種種實驗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對於人來說,無論學習蒙氏半日制國際班、音樂、還是創作坊、外語,都是早期好。因為在人的這一行為可塑期,學習進步快,人的智力發展,年齡愈大愈慢。
所以要發揮人的大腦的最大潛能,應特別注重0-3歲的早期教育。
注意事項
早期教育不等同於教育訓練
早教不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額外強加給孩子訓練,家長要做到“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時與孩子語言交流,與他們在生活和遊戲中良好互動等。
專家指出,嬰兒從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家長要關注並培養其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活動能力等。
早教需順應孩子發展規律
進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過早的早期教育開發只能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無端給孩子今後的發展增添壓力。因此建議家長謹慎選擇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早教應以安全第一
進行早期教育過程中,家長或教員應以安全為第一。不可為了達到某個課程目的而不考慮安全隱患。
選擇才藝班
1.多方詢問
如果身邊的鄰居朋友有幫孩子選才藝班的經驗,那么家長可以多多詢問。畢竟每位家長不一定都有過類似的經驗,此時他人的建議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2.教學示範
如果有幾家性質相同的才藝班,那又該如何選擇呢?可利用孩子上課的時候去親身體驗一下,看看老師的教學內容或方式,考慮一下是否合適。
3.資質審查
合格的才藝班都會有正規的辦學證明,教師也都有相關機構頒發的資格證書或上崗證書。
4.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是非常實際的因素。如果家長沒有這方面的顧慮,能夠承受多個才藝班帶來的經濟負擔,那么只要寶寶學得很快樂,倒也無妨。如果是經濟狀況不太理想,就更須用心挑選最適合寶寶的才藝班。
5.團體人數
如果您家寶寶對某項才藝有專業發展的考慮,那么選擇單一式教學比較理想。否則的話,還是群體式教學的效果更好。在團體學習中,孩子能較好地發展出自我約束的行為,對其日後的人際互動會有所幫助。一般來說,每個班最好能控制在15~20人之間。
6.用心比較
除了以上5點之外,家長還要有耐心地貨比三家,儘量為寶寶挑選品質最好的才藝班,比如學習環境是否安全、設施是否齊備等。
早教加盟
1、奧爾夫音樂
奧爾夫音樂是世界最科學的早教音樂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雖然沒有嚴謹的課程,但是奧爾夫音樂是最適合的幼兒教育課程。
2、蒙氏美育
蒙氏美育是專注於幼兒美術興趣的培養,從孩子的信手塗鴉來看出來孩子表達世界和情感的方式。
3、感統統合運動
感統是從孩子的感覺、觸覺、知覺來進行綜合的教育培養,使孩子能敏銳的覺察。
4、蒙台梭利啟蒙
蒙台梭利早教啟蒙課程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早教課程體系,從0-6歲幼兒的心理和生理來進行引導。
早教方案
0到12個月階段
1、家長要與孩子建立起“情感紐帶”
一歲前嬰兒雖然年紀小,但卻處於大腦和情感發育的重要時期,家長除了要滿足其物質上的需要外,最重要的是在寶寶剛出生就要與其建立起情感紐帶,取得寶寶的信任和依賴,這對孩子今後的身心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建議家長應跟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2、0—6個月:建立安全與依戀
家長在撫養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時,首先要滿足其生理需要,這是最急促的任務,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寶寶的心理、智力發展。要與寶寶建立起安全與依戀的關係,這也是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最需要的。家長要多觀察寶寶,從寶寶的各類反應中尋找規律,學會從寶寶的哭鬧、翻轉等各類反應中讀懂寶寶的需要;其次要幫助寶寶形成穩定的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7—9個月:好奇心的初步萌發
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開始對外部事物表現出好奇,他們要開始學習爬行了。從這個月齡起,家長可以開始對寶寶進行“認知、語言、運動、交往、藝術”這五項能力的培養。
首先,學習爬行是這個階段的重要工作。它能促進寶寶大動作的發展,為學習站立和行走打基礎,也能滿足寶寶探索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同時寶寶的食指也開始分化了,家長可以對其進行精細的手部動作訓練。
其次,這個月齡段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初步覺醒,家長可以教寶寶勇敢地在別的小朋友面前介紹、表達自己,從而讓寶寶認識自我,學會與人交往。
良好的親子閱讀習慣,也需要在這個階段建立起來。家長可選擇一些以圖畫為主、色彩鮮亮、頁數不超過20頁、紙質較硬不容易被寶寶撕破的讀物,將寶寶同向抱在懷中,把書擺在離寶寶視線15厘米左右的位置,用輕柔的語氣為寶寶講述書中的故事,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
4、10—12個月:探索精神進一步激發
寶寶的認知能力在這個階段有了進一步提高。家長可以藉助一些漂亮的玩具,教寶寶理解大小、里外、因果等邏輯概念。
寶寶的語言天賦也即將覺醒。7至9個月期間還只會說單音節,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朝著雙音節發起進攻了。一歲以後寶寶就將進入語言能力的爆發期,在這個階段家長應多多跟寶寶進行交流,為其語言的發展打好基礎。
1至2歲階段
1、訓練感觀靈敏,發展運動能力,提高認知水平。
2、掌控親子愛態,培養行為習慣,誘導語言發展。
3、豐富孩子生活,培養廣泛興趣,發展個性特長。
不斷提高寶寶各感覺器官的靈敏,音樂的敏感,顏色的敏感,動作的靈活,又培養他獨坐擺弄玩具的注意力和與人遊戲、認物的快樂情緒。
2至3歲階段
著重言語能力的訓練:
1、利用各種機會擴大幼兒的辭彙量。如帶小兒上公園時,給他講他所看到的花草樹木的名稱。教小兒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可經常讓小兒看圖片,給他講簡短故事,教他說歌謠。並經常在話語中使用常用代詞我、你、他(它)、我們、你們、他們、自己、咱們,使孩子逐漸理解各個代詞的指代關係。
2、發展語言能力。鼓勵小兒自己敘述一些事情,如今天做了什麼,上公園看到了什麼等,讓他複述故事,講述圖中所描繪的內容。教小兒記住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父母的職業、單位,自己的年齡等。
3至6歲階段
1、語言
3歲的寶寶口齒表達越來越清晰連貫,句子越來越規範,語法錯誤愈來愈少,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越來越強。所以,這個時候,媽媽要多跟寶寶進行語言溝通,比如通過講故事等形式。寶寶父母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此階段寶寶的語言發育特點去進行相應的早教。
2、思維及創新
3、交往
寶寶有自己的交往方式,所以,父母不要以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寶寶,對於寶寶的一些交往方式要站在寶寶的角度上去理解、思考,從而有效的調動發展的各種社交行為。
4、自立
5、不良習慣及行為的糾正
寶寶的一些壞習慣其實有很大部分是由於大人的縱容的結果,所以大人在寶寶的不良習慣未形成以前就要,採取相應的手段把寶寶的這些不良習慣打破。
早教書籍
《危險能自救》
《培養好行為》
《改掉壞習慣》
《幼兒智力啟蒙-語言訓練》
《安全早預防》
《養成好習慣》
《從小懂禮貌》
《馮德全早教方案》
開發智力
1.早教方法三原則
(1)讓寶寶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信
對身體自信的前提是.要讓感覺器官、大腦和運動系統充分地發展並達到協調。這是寶寶一生之中萬事之初的重中之重,是所有其他方面得以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讓寶寶充分地去感覺和探索他周圍的真實世界,多感受、多探索、多運動、多做遊戲,用嘴、用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去體驗,多玩、多爬、多跑跳等。如果這個階段寶寶的時間被用於在父母的引導下學習或是坐在屋子裡看書、看電視,他將失去這個寶貴的發展機會,那么,今後彌補起來不僅耗費時間精力,也是非常困難的。
人的感覺里,除了眾所周知的觸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五種感覺之外,還包括平衡感、生命感、運動感、溫暖感、語言感和思想感等。這些感覺是相互作用的,只有當各種感覺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寶寶才能進入到複雜的、更高級的思維水平上,才會逐漸具備思考能力、洞察力、自我意識等這些高層次的能力。
(2)寶寶的發展需要時間
寶寶的發展,不管是身體上的發育,還是語言、認知、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都需要時間。例如,O~4歲寶寶的身體和大動作的發育,每個月齡都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儘管每個寶寶不完全一樣,但是,都會有一個大致的發展時間表,而不是像用化肥催熟蔬菜一樣可以一蹴而鹹。
寶寶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樣。例如,對於認知的發展,寶寶在抽象學習之前,一定要具備大量的對真實世界的直接經驗,他才能理解並把抽象符號和實際事物聯繫到一起,否則,寶寶今後的學習就只是填鴨,毫無樂趣可言。
父母能夠做的,是為寶寶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環境。從硬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儘可能真實美好的,而不是被書本、電視和抽象符號等充斥的:從軟體上說,這個環境應該是安全的、充滿愛的、有規則的、尊重的、鼓勵的和幫助的氛圍,而不是強迫的、生硬的、威脅的、訓斥的、甚至打罵的,更不能讓寶寶做超越自身發展的事情(即使這件事從外表看來是被我們設計成讓寶寶感到快樂的)。同時,我們也要儘可能做到保護寶寶在自然發展中表現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像力和求知慾望等。
(3)讓寶寶具備健全的心理,具備人際交往的自信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寶寶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會發自內心地想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如果寶寶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狀態和人際交往的自信,他將在社會性交往中不斷受挫,這會直接影響寶寶今後的人生狀態。現在的社會,非常強調溝通和團隊合作,所以,良好的溝通能力、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比知識的學習更加重要。
健全心理的基礎,是父母與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寶寶充分感覺到愛、安全感、尊重和自由。長期受壓抑、緊張或是被冷漠的寶寶,心理會發生扭曲。作為父母,需要學習和了解寶寶心理的特性,理解寶寶各個時期的行為和表現。
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同樣是需要時間去學習和掌握的,這個學習的過程,也要通過屬於寶寶自己的遊戲和活動來學習,而不是父母灌輸給他。此外,在寶寶的學習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們對待寶寶的方式,也將是寶寶對待其他人的方式,為人父母如果希望寶寶人際交往能力強,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長。
寶寶在人際交往中的自信,還來自寶寶在和別人交流方面的經驗,其中語言能力是最核心的。此外,還有交流的技巧、傾聽能力、身體語言、情緒的表達等。寶寶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父母平時要多和寶寶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溝通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命令或是強迫的方式。
2.早教注意“五心”
家庭是寶寶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如何當好老師呢?世上已有許多成功的父母做了回答,概括而論是因為他們都具有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恆心。嬰幼兒素質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它將對寶寶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嬰幼兒素質教育離不開父母的愛心、信心、細心、耐心和恆心,這“五心”是父母送給寶寶的最好禮物。
(1)愛心是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基礎
父母愛寶寶有兩種,一種是嚴愛、關愛:一種是溺愛、寵愛。前者有助於寶寶成才,後者會阻礙寶寶的發展。
父母愛寶寶,給寶寶溫情和關懷,才會關心寶寶的成長和發展,從寶寶出生之日起就開始早期教育而不放任自流:父母愛寶寶,才會由此激發其信心、耐心、細心、恆心去克服教育中的種種困難,使教育見成效:父母愛寶寶.才會使寶寶產生安全感、信任感,從而使寶寶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關係.更願意接受教育;父母愛寶寶,才會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從寶寶的角度去考慮教學方案,使教育順其自然,不違背其成長規律:父母愛寶寶,才會不斷地修身養性,補充完善自己,做名副其實的師長。而如果父母不愛寶寶,或溺愛、寵愛寶寶,就會忽視寶寶的早期教育,而貽害寶寶的一生。
(2)信心是父母實施嬰幼兒素質教育的力量
信心能化為內心的能量,促使信念的實現。有的父母見自己的寶寶某方面差一點,就認為他不是塊料,從而失去信心,不願意早期教育,任其發展。其實寶寶的智力30%來自於遺傳.70%來自於後天的教育和環境。
(3)細心決定嬰幼兒素質教育的質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系統化的工程,它涉及智力開發、科學餵養、體質鍛鍊、心理素質和性格培養、美德薰陶等。它寓教育於生活中,養教結合;寓教育於遊戲中,教在有心,學在無意。它是個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必須符合寶寶的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寶寶的個性。
嬰幼兒素質教育的這些特點要求父母細心。要細心關注寶寶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抓住可施教的機會對寶寶進行教育;要細心關注寶寶的言談舉止,了解寶寶的潛能、特點,因材施教,使教育符合寶寶的天性:要細心觀察寶寶的各方面發展是否平衡,對不足的方面強化訓練,以培養和造就完美人才;要細心觀察寶寶對教學的反應,以了解教學的內容是否適時、適度、適量,使教育更符合寶寶的成長規律;要細心關注寶寶的日常生活行為,防微杜漸,發現有不良的行為予以糾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有的父母可能要說,他按照教學大綱進行總不會有錯吧。其實,教學大綱是有關部門針對一般的嬰幼兒制訂的,照搬可能並不適應所有的寶寶。嬰幼兒的發育速度有快有慢,個性也不相同,而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都有別於其他的寶寶,因此父母教育寶寶必須細心,如果粗心大意,盲目施教,會收效甚微,甚至揠苗助長,傷害寶寶。
(4)耐心是使嬰幼兒教育得以持續的保證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啟蒙教育,由於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未發育成熟,教育又以啟蒙為主,即以開慧、健體、習性、養德為主,故寶寶對教學的反應不一定及時,教學的成效不會立竿見影。例如,教寶寶識物,你要指認多次他才會知道:教寶寶學語,你要反覆誘導他才會說等。寶寶早期教育形成的智力優勢、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
有的父母在教學初期熱情高、勁頭大,教幾次後見寶寶沒有反應或見效小,就失去耐心,放棄了教育。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寶寶的智力發展迅速,心理素質和性格形成,此時教育受益終生,錯過機會將無處可尋。
(5)恆心決定嬰幼兒教育成效的大小
嬰幼兒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它以開發智力、強壯體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美德為目的,以環境薰陶、潛移默化等為手段,寓教育於撫養嬰孩的整個過程中,因此教學時間長,如寶寶智力的開發需要千百次花樣百出的遊戲活動的磨練;寶寶的習性需要良好的行為舉止的日積月累;寶寶的養德需要無數寓情、寓理、寓美的藝術活動的薰陶,這些教學項目,沒有恆心是完成不了的。半道施教、半途而廢、一暴十寒都會影響教學的效果。
3.早教注意把握機會
學前的寶寶,是人智慧型發展階段中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強,求知慾濃厚,凡事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對許多事物都特別敏感。如果父母能把握機會,給予寶寶符合年齡特點的教育,就能促進他的智慧型發展,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例如,德國著名的詩人歌德,在幼年的時候,他的媽媽每天都對他講故事,而且在關鍵處就突然停住,讓歌德接著去想以後的情節;第二天,在講之前先問他是怎么想的,等他說完了之後,再繼續講完故事,歌德的想像力也就這樣被逐漸培養起來。
寶寶出生後,如果缺乏適當的學習機會,學習能力就會隨年齡的增加而衰退,達不到他本來應有的智慧型水準。
寶寶智慧型迅速發展與同時期大腦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寶寶的大腦已發展到接近成熟,為學前教育和智慧型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礎和可能性。這時學前教育若能提供豐富、複雜多變的環境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皮質細胞體積增大,細胞之間的聯繫也隨之增多。因此早期教育的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寶寶潛能的發展,值得父母重視。
父母在輔導寶寶時,宜考慮到學齡前寶寶的特點。寶寶除了有前述好奇心及求知慾的特點外,其身心亦處於迅速發展時期。因此,其學習反應帶有很大的不穩定及隨意性,在輔導時應誘導、啟發其求知慾及好奇心,不應強迫灌輸知識。所有的學習活動應和寶寶的生活。遊戲連線,尤其應特別注意趣味性。具體的方法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正確的組織和指導遊戲活動,從遊戲中發展寶寶的聰明才智
遊戲是寶寶最主要的學習活動,也是促進寶寶心理發展的最好活動方式。寶寶的遊戲有許多種類,如創造性遊戲,平面和立體的造型、拼貼、壓印等繪畫活動;看圖編故事、玩木偶、故事接龍;自唱自演j隨音樂自由創作的動作;感覺運動遊戲,可安排走、跑、跳、爬、推拉、跳繩、拍球等大肌肉方面的遊戲;可以安排剪貼、玩黏土等小肌肉的遊戲;也可以運用視、聽、觸、嗅、味等遊戲;模仿家庭角色或社會上的人物,玩扮家家酒等。寶寶由於知識經驗少,獨立活動的能力較弱,因此在遊戲時父母儘可能要有引導,給予積極的協助。
(2)要循循善誘,啟發寶寶求知、探索的精神
寶寶的知識經驗缺乏,以及智慧型正在發展,當他們接觸到複雜的社會和自然時,處處感到新鮮、好奇、疑惑,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頭腦中藏有許許多多的“為什麼”,這是智慧的火花、創造力的萌芽。父母要能把握這大好的學習機會,循循善誘,啟發寶寶進一步探索的動機,以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意願。
(3)編述故事,用故事來擴大寶寶的知識領域
一般來說,故事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寶寶都非常喜歡,也容易接受。好的故事不但能擴大寶寶的知識,而且能使寶寶的智慧型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在編述故事時,應考慮到寶寶身心的特點,將一般知識融入故事中;講述時,要有感情,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出來,反應在臉上,語言明白生動、通俗、避免用成人的語言。另外在故事中可穿插一些問題來啟發寶寶的思考,有時候也可用親子故事接力的方式。
(4)開拓寶寶生活領域,培養廣泛興趣
經常帶寶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中的種種事物,讓寶寶有機會到處遊覽,去博物館、科學館、動物園、公園、名勝古蹟,讓寶寶體會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也讓寶寶從參觀中擴充見聞,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參觀前後能有機會和寶寶討論,蒐集整理資料,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5)父母的良好示範作用,會讓寶寶耳濡目染,繼而模仿學習
寶寶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又是寶寶最親近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寶寶模仿的目標。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寶寶.“寶寶是父母的縮影”這句話一點也不錯;父母應該重視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把自己的好習慣、學習精神、創造開放的態度,在不知不覺中傳給寶寶,以產生良好的認同作用。
4.對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養
人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是一個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目前,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在我國,不少父母,尤其是廣大獨生子女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龍。為了讓自己的寶寶在未來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父母們不惜錢財對寶寶進行智力投資:買昂貴的玩具、購電腦、鋼琴,請家教等;不管寶寶願意不願意,令其琴棋書畫無所不練;稍大一些又進入過於複雜的思維訓練。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早期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早教就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其實這是一種不全面、不正確的觀念,這種觀念忽視了對嬰幼兒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養。
心理學上將聰明才智或學習能力稱為智力因素,它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將學習動機、興趣、意志、情感與個性中的性格稱之為非智力因素。人的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在智慧活動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發揮最大效能,必須有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優良的非智力因素對智力開發有積極作用;而缺乏優良非智力因素的人,其智力是不可能充分開發出來的。精力充沛、情緒穩定、獨立、有進取心、能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的嬰幼兒,其智商增長較快;稍大一些嬰幼兒的智商增長與強烈的成就動機關係密切。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智力開發的重要性,因為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種基本功能.不論多么優良的非智力因素也不能使白痴變成科學家。
嬰幼兒時期是培養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將促進嬰幼兒的智力開發,並使其今後一生受益無窮一因此,在嬰幼兒期間要給予寶寶正確的教育,在智力開發的同時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關於培養哪些良好非智力因素及如何培養,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自信心的培養
有位名人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熱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標上。父母的積極評價,對寶寶自信心的形成非常重要。當寶寶完成某件事並取得成功時,父母應給予積極評價,如愛撫、鼓勵,點頭、微笑、表揚等,這樣做能激起寶寶繼續上進的願望。當寶寶做了錯事,應冷靜分析、合理批評,不可諷刺、挖苦、謾罵及挫傷寶寶的自信心。
(2)成功體驗與好勝心的培養
好勝心是一種敢於競爭、欲求取勝的向上的心理品質。父母應經常引發寶寶的好勝心。例如,組織各種類型的遊戲比賽,鼓勵寶寶敢於競爭,爭取優勝成績,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如果失敗了,父母也應說:“只要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失敗沒關係。”
(3)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培養
寶寶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寶寶就能較早地表現出對知識的渴求。因此,父母應正確引導寶寶去觀察、思考,讓他們親自看看、聽聽、聞聞、嘗嘗、摸摸。父母在節假日可帶寶寶看電影、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或名勝古蹟、旅遊等,增加他們的見識,多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
(4)獨立性的培養
獨立性強的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首創精神。父母應要求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乾,如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床鋪玩具、自己吃飯漱洗或讓他們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有些事可徵求寶寶的意見或讓他們決定,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這樣,寶寶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同時父母應注意引導寶寶不任性固執,而應聽取別人合理的建議。
(5)“苦”的體驗與堅持性的培養
世界上一切傑出的人物都是有堅強毅力的,都是長期堅持不懈與困難做鬥爭的,良好的堅持性,必須通過痛苦的歷程。父母老師應適時地給寶寶設定有一定難度的任務,讓他們獨立克服困難,爭取完成。同時要求他們事情不論大小,既然做,就要盡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廢,讓寶寶體驗到“苦”的滋味,苦的體驗是造就寶寶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的根由。
(6)愛與良好情緒的培養
豐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人有了良好的情緒,對生活充滿愛,就會心胸豁達,始終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智力也能得到充分發揮。父母給寶寶的食物哺育是遠遠不夠的,寶寶更需要愛,即父母、師長、同伴之愛。愛是寶寶必需的精神營養,如果寶寶對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易形成孤僻、焦慮、緊張、冷漠的個性。父母等不但要給予寶寶愛,還要培養他們從國小會愛祖國、愛知識、愛朋友、愛藝術、愛自然、愛勞動、愛一切有趣的事。
(7)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優良性格的培養
寶寶的性格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互相影響下形成發展起來的。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對寶寶優良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而緊張破裂的家庭必然傷害寶寶的心理。父母的言行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如經常看書學習、為人正直、講話文明禮貌等。
5.開發創造性思維
年輕的父母都希望寶寶今後能獨立思考,具有創造性,那么就要從小對寶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鼓勵寶寶提問、探索
父母為寶寶創設寬鬆、求知的環境,經常向寶寶提一些能啟發發散思維的問題。例如,可以就“水”提的問題:水有什麼用途?什麼東西在水裡會漂浮?水為什麼會變冷?水可以有哪些顏色?水裡通常有什麼東西?同樣,也可以就火、冰、汽車、腳踏車、花,樹等向寶寶提問。
此外,向寶寶提“有什麼用”和“怎么辦”之類的問題也能啟發寶寶的思維。例如:筷子有什麼用?渴了怎么辦?迷路了怎么辦?世界沒有太陽怎么辦7對上述各類的每一個問題,要求寶寶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父母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止寶寶開闊的思路,因為創造性思維從某種意思上說是一種異想天開,並非都很符合邏輯。
(2)建立”成果登記本”
鼓勵寶寶獨立從事操作性的活動,如幫助做家務,利用廢舊物品製作各種小玩具等。為了及時抓住寶寶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父母最好為寶寶建立一本”成果登記本”,把寶寶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事情,或者各種新奇的想法全部記錄下來。記錄的內容包括日期、完成事情所用的時間、寶寶的心情和成果等。即使是做得不好.甚至做糟的事情也應該記下來。這可以成為寶寶從事創造性嘗試的完整記錄。
(3)幫助寶寶克服單向思維
寶寶的思維具體形象,而且常常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事物。例如,媽媽將奶瓶里的牛奶倒人大口杯時,寶寶會覺得牛奶多起來,因為大口杯的口徑大;當他不願被別人發現時,會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以為這樣別人就看不見他了。單向思維是低級的思維形式,它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父母應該幫助寶寶克服單向思維形式,而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6.給寶寶表現潛能的機會
現實生活中,父母們無不對自己的寶寶充滿成長的期盼,當看到人家的寶寶表現傑出時,不少父母常會埋怨自己的寶寶一無是處。這種一味埋怨寶寶的做法不僅是徒勞無益的,相反會傷害寶寶幼嫩的自尊心。事實上,每個寶寶都有潛藏的才能,即便是臨床上認為弱智的寶寶也是這樣。發揮寶寶的潛能,給其日後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每一位父母應當著力去做的事。
做父母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更為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準,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以保證做到以下幾點。
(1)留意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寶寶的行為舉止、喜好憎惡,在他與別人玩耍、交談或在自己閱讀、遊戲時,可以察覺出他雖不愛彈琴卻喜歡繪畫,雖沒有耐性卻有創意,雖不擅言詞卻很熱心,把這些蛛絲馬跡記錄下來,你就能歸納出寶寶的性格趨向或者說擅長的一面,從而誘導和激發他。
(2)製造機會
了解寶寶的性格趨向與喜好之後,別忘了給他機會多加練習。例如,鼓勵寶寶給家人表演一個節目;每周選擇一個晚上給家人朗讀短文並發表心得;讓寶寶把當天經歷的有趣的事敘述一遍或記錄下來等。更重要的是,隨時給機會讓寶寶幫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這樣越做越熟練,越有信心,寶寶才不會退縮在自卑自閉的角落裡。
(3)耐心等待
既然給寶寶機會,就要耐心等待寶寶發揮潛力。有些父母一時叫不動寶寶做家務事,乾脆自己做:嫌寶寶不會買東西,索性自己出門;認定寶寶念不好書,便幫他一題一題複習……久而久之,寶寶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會伸手援助,便樂得坐享其成,讓自書的“天資”睡著了。所以,當父母埋怨寶寶懶惰時,不妨捫心自問,是否對寶寶缺少耐心,把寶寶的表現機會“洗劫”一空了。
(4)給予鼓勵
當寶寶自己動手做、開口說時,應該給他肯定的讚美和鼓勵的掌聲。因為,即使是個天才,也需要有一個練習的機會來醞釀信心,而後越走越順。如果只是一味打擊、批評,寶寶會窘得抬不起頭,再也不肯嘗試,終其一生都要靠父母所希望的。
幼兒期
從1歲開始至滿3歲稱為幼兒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的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也是個性、品質開始形成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後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培養孩子在德、智、體幾方面更順利、更健康地成長,以配合“四化”的需要,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家長應特別注意幼兒期的教育。
人的大腦蘊藏著細胞總數大約為100億個左右,其中70~80%是3歲以前形成的。在這一時期主要形成言語、音感和記憶細胞,大腦的各種特徵也日趨完善。近年來,許多兒童教育家把1~3歲看做是早期兒童智力開發的“關鍵年齡”,並引起社會和家長的普遍重視。所謂關鍵年齡是指人生學習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在此期間所實施的教育,可收到事關功倍的效果。有人說“三歲之貌、百歲之才”,意思是說3歲之前形成的才華能決定他的一生。並有“三歲定八十,七歲看終身”的說法,這是說幼兒時期所受的教育和養成的習慣,年至80歲還保留著。
早教竅門
寶寶最好的學習範本就是你。跟寶寶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開心的笑——每天的親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學習。但有的時候,你是不是很難想到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新方法。給你推介50種有趣、科學的親子招術,相信一定能激發你的靈感
1、眼神的交流。當可愛的寶寶睜開雙眼時,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眼神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2、呀呀兒語。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小臉,但不妨給他一點機會,讓他也能和你交談。很快,他就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奏,不時地插入幾句自己的“言語”。
3、母乳餵養。儘可能地用母乳哺餵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髮,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係。
4、吐舌頭。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
5、照鏡子。讓寶寶對著鏡子看自己。起初,他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他會非常願意衝著“他”擺手和微笑。
6、呵痒痒。笑聲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小遊戲,比如“呵痒痒”等,有助於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7、感覺差異。把兩幅較為相似的畫放在距離寶寶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畫中有棵樹,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一定會兩眼骨碌碌地轉,去尋找其中的不同。這對寶寶今後的識字和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8、共同分享。帶寶寶外出散步的時候,不時地跟他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看,那是一隻小狗!”、“好大的一棵樹啊!”、“寶貝,有沒有聽到鈴聲了嗎?”……最大限度地賦予寶寶擴充辭彙的機會吧。
9、一起傻。小傢伙非常喜歡和你一起發出傻呼呼的聲音——“噢咯”、“嗯哼”等,偶爾還會發出高八度的怪叫聲。
10、共同歌唱。儘量多學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編歌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寶寶唱歌,還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優美動聽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樂的薰陶下,有助於孩子數學的學習。
11、換尿布時間到。利用這一時間讓寶寶了解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說,一邊做,讓寶寶的小腦袋瓜與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媽媽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圍著你爬。這是最省錢的“運動場”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協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購物時光。留點空閒,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顏色,會使寶寶歡欣鼓舞。
14、提前預告。睡覺關燈之前大聲地宣布:“睡覺嘍!媽媽要關燈了。”讓寶寶慢慢地領悟因果關係。
15、沒事逗著樂。輕輕地對著寶寶的臉、胳膊或小肚肚吹氣,逗寶寶“咯咯”笑。
16、揉紙巾。如果寶寶喜歡從盒子裡抽取紙巾,就隨他去吧!看著他把紙巾揉成一團,再看著他將其展開,花幾分錢就能有一個可以訓練寶寶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樂而不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紙巾下面讓他找,不過,當寶寶找到的時候,一定要大加讚賞喔!
17、小小讀書郎。給8個月大的寶寶讀故事,兩三遍之後,他就能夠意識到文字的排列順序了。給寶寶讀書,對他的學習語言真的很有幫助喔!
18、躲貓貓。玩捉迷藏的遊戲能讓寶寶笑聲不斷。他會認識到消失的東西還會回來。
19、觸覺體驗。用不同質地的布料(絲綢、絲絨、羊毛、亞麻布等)輕輕地撫摸寶寶的面頰、雙腳或小肚肚,讓他體驗不一樣的感覺。
20、感受寧靜。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和寶寶靜靜地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亮光,也沒有遊戲。在寧靜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將家人和親朋好友的照片製作成影集,經常翻翻,有助於寶寶增進記憶。當姥姥來電話時,不妨讓寶寶一邊聽電話,一邊看著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與食物親密接觸22、與食物親密接觸。為寶寶準備一些小零食——青豆、麵包片或蘋果片,訓練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協調能力。
23、丟丟撿撿。看著小傢伙把東西從桌子上一樣又一樣地扔到地上,雖然你的頭都快氣炸了,可你還得堅持不懈地去撿喔,因為你的寶寶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奧秘呢。如果方便,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桌球,並在他的桌子下放一個籃子,讓他瞄準,發射!
24、試試運氣。挑選幾個空盒子,把一個小玩具放在其中一個盒子裡,不斷地掉換盒子的位置,讓寶寶猜猜玩具在哪裡?
25、越過障礙。把沙發墊、枕頭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寶寶一起爬過去,繞過去,看看誰更快。切記要讓寶寶多贏幾次,這樣他才會更有積極性喔。
26、“走走看看”。在房間裡布置一些玩具,讓寶寶以不同的速度爬行,並可以不時地在一個有趣的地方停下來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戰。寶寶長大了,他會發揮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戰,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樣好了。譬如發出奇怪的聲音、向後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臉。鼓起你的腮幫子,當寶寶摸你的臉頰,你就吐氣;當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頭;當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鄒眉聳鼻……不時地變換方式,讓寶寶有一種新鮮感。
29、觸摸物品。抱著寶寶在房間裡到處逛逛,用他的小手觸摸窗戶、電話機、冰櫃及電視機摁紐等,一邊摸一邊告訴寶寶它們的名字。
30、編故事。挑選一些寶寶最喜歡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換成他的名字,他會覺得更有趣。
31、自製動物書。去動物園的時候,給動物拍照,結集成一本相冊。時常拿出來和寶寶一起欣賞,讓他找一找大象、海獅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為動物配音。
32、讓寶寶自己做主。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在兩者之間自由選擇,例如讓他自己挑選吃飯的小碗。這樣他會感到非常自豪,因為他的決定受到了你們的重視。
33、回憶“過去”。和寶寶一起觀看家庭錄像帶,回顧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媽媽,一邊看一邊講述,這不僅能增強寶寶的記憶力,還能提升其語言能力。
34、點點數數。數一數樓梯的台階,數一數寶寶的手指,數一數家裡有幾個人。養成一種大聲數數的習慣,很快的,寶寶就會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數數了。
35、看圖回答問題。找一本寶寶熟悉的圖畫書,指出其中的細節,從抽象到具體向寶寶提問,如“小兔子愛吃蘿蔔嗎?”(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麼呀?”(具體)。
36、關掉電視。寶寶需要和你親密交流,這是電視節目無法給予的。
37、尋找“小汪狗”。不時地把書本合上,考驗一下小傢伙的記憶力,看看他是否還記得書中的小汪狗在哪裡。
38、轉起來吧,寶貝。抱著寶寶像芭蕾舞演員一樣鏇轉起來。
39、匹配遊戲。挑選寶寶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寫照片,一式兩份。將照片正面朝上擺放在地板上,幫助寶寶找出兩張一樣的。
40、雨中遊戲。在小水坑裡踩踩,在濕草地上坐坐。雖然有點髒,但非常有趣,寶寶會在快樂中感覺乾與濕的區別。
41、捕捉昆蟲。和寶寶一起在書籍或雜誌中認識昆蟲(瓢蟲、蟋蟀及蝴蝶),然後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養幽默感。指著爸爸的照片叫“媽媽”,然後告訴寶寶弄錯了,大家一起為“錯誤”而開懷大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寶寶的幽默感。
43、穿衣遊戲。讓寶寶穿上爸爸的舊襯衫,看看他的反應,相信他的創造力一定會讓你感到吃驚。
44、感知容量。準備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時候,讓寶寶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有的時候會溢出來,有的時候卻裝不滿,那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哪個杯子大,哪一個杯子小吧。
45、認知顏色。選定一種顏色,帶著寶寶一起尋找家中所有相同顏色的物品。
46、幹家務。當小傢伙蹣跚學步時,他就會幫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試試吧。
47、圖書館一游。千萬不要錯過了講故事、看書的好機會喔。
48、認識ABC。每周一個英文字母。例如,在冰櫃上貼A字母磁貼,吃A字形的餅乾,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舊玩具翻出來,你會驚奇地發現寶寶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臨睡前抱著寶寶,問他這一天裡什麼讓他最高興,什麼讓他最傷心?幫助他回憶今天,感知過去,及時了解他的情感。父母應堅持這一職責,直到孩子跨入大學校門。
音樂早教
音樂本身即是一項才能的教育,它並不屬於專業者,而是一種人人觸手可及的學習與涵養。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音樂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課題研究組人員對0—6歲兒童因材施教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得出了初期的成果——
注意力
嬰幼兒的注意力不僅短暫,而且很容易轉移,一般來說10分鐘左右就會產生疲勞。然而極具親和力的音樂能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續增長。
“音樂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的課題組在實驗階段,讓一組5歲左右的孩子每天聽一首經典兒童古典音樂,如《小狗圓舞曲》、《電閃雷鳴波爾卡》、《時鐘店》等,一個月後,再經實驗測試表明,這些孩子的注意力廣度比未經訓練的孩子提高了4倍。
語言能力
音樂本身是一種語言,讓孩子把聽到的講出來是最好的語言能力訓練。
匈牙利音樂教育學家柯達依倡導過這樣一種教學法:先是讓孩子聆聽莫扎特、貝多芬或巴赫的古典名曲,孩子們可坐可臥,閉上眼睛,保持一種輕鬆狀態,老師跟著節奏、隨著音調的變化在一旁給他們講解,直到樂曲終了。然後,讓孩子們自己跟著音樂講解一遍。如此下來,孩子在音樂方面的提升暫不用說,意外的是,經過一個月的訓練,語言能力比同等水平的孩子提高了許多
記憶力
沒有誰天生記憶就好,都是經過後天的訓練才能逐漸加速和延長記憶的持續時間,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音樂正是培養孩子記憶力的最佳教材。
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請一些剛生過孩子的母親給嬰兒聽古典音樂中的精品,循環反覆,不斷放給嬰兒聽,不斷給他們講解。直到嬰兒5個月的時候,又進一步實驗,把一些他們從沒聽過的曲子夾在已經聽熟的曲子中放給他們聽,當聽到那些從沒聽過的樂曲時,嬰兒臉上帶著驚訝和不安的神情,而聽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時,他們則露出會心的微笑。這個結果說明5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記住樂曲了。
想像力
音樂是培養一個人直覺思維和想像力的有效手段。
一個年僅8歲的小姑娘立志當一名文學家,她在語言學習和寫作上下了很多工夫,但成績偏偏不能令人滿意。後來經過著名音樂家的指點,開始練習鋼琴。奇蹟發生了!她的作文開始了突飛猛進,她說:“音樂讓我有了靈感,我有寫不完的想法。我再也不相信自己沒有寫作天賦了。”其實,小姑娘的變化是很自然的,因為她在接受音樂訓練的過程中,大腦得到了強烈而有效的刺激,從而培養了想像力和藝術的直覺。
溫情提示:音樂的不當選擇和使用
父母教孩子欣賞音樂時,常會犯以下錯誤:
選擇的音樂不當
父母隨意拿出音樂帶就放給孩子聽,不管他愛聽不愛聽、能不能理解。
不注意孩子的情緒
父母在放音樂給孩子聽時,不注意他的情緒。如孩子正在興奮地玩耍時,讓他聽搖籃曲。
教孩子欣賞音樂的方法不恰當
只用語言將音樂的內容描述給孩子聽,忽視讓他自己用動作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缺乏經常性
父母有空閒、情緒好時就教孩子欣賞音樂,忙或者情緒不好時就中斷。
原則
首倡興趣
我們不可能期望二三歲的寶寶用意志和努力來學習,但只要引起孩子興趣,他們也可以長時間地專注於一項活動。只要父母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就能創造很多教孩子學習識字和閱讀的情境。
我兒子從小就喜歡看天氣預報。一到天氣預報時就全神貫注跟著電視
里的播音員念詞。我突然想到何不趁這個機會讓他也認識一下各個城市的名稱呢,於是在預報員說“北京”時,我就指著螢屏上“北京”兩個字念一遍,於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讀的城市與螢屏上出現的漢字的關係。
我兒子還是個車迷,帶他逛街,看到馬路上來往的車輛就手舞足蹈,嘴裡念叨著:“三輪車、機車、小汽車、大卡車、拖拉機……”從認識數字時起,他的一大愛好就是讀車前車後的牌照,這種興趣幫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讀阿拉伯數字。
我們也很重視他的這一愛好,我先生買的一本“小小車迷”成了兒子長久喜愛的讀物。他不但認識上面的各種車輛,而且連車名都認識,即使手寫在紙上他也能流利地讀出來,像“重型運輸車”、“攪拌車”、“工程維修車”、“英國摩根概念車”、“日本豐田考斯特中型客車”等等。走在街上,兒子常常連噴在車體上的字也會念一遍。
但是,對於故事書,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興趣了。我給兒子買了些諸如《漁夫和他的妻子》、《寶寶睡前故事》之類的書,他幾乎從來不看,但我先生給他買的一些圖畫簡單,字又不多的書如《小熊胖嘟嘟》、《狼來了》等,他都非常喜歡看。有時居然能自己趴在沙發看上40分鐘。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媽媽念念”。
生活化
不要聽到“閱讀”就想到書.其實。生活中,現成的“教材”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而且孩子對他們非常感興趣。讓孩子閱讀各種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養他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他拓
展生活空間。“你吃的是什麼啊?”和兒子一起讀一讀包裝盒上的字,等他會讀了我才讓他吃,通過這種鍛鍊,兒子很早就會讀“旺旺雪餅”,“南瓜餅”“阿爾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滿多速食麵”了。
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我會帶兒子到超市去,讓他坐在手推車上,從貨架上隨手取下商品讓他讀一讀。他指著商標大聲念:“洗髮露”、“花露水”、“鈣片”……
家裡買了洗衣機後,包裝箱放在客廳里讓兒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讀上面的字,然後把大盒子當房子玩。
教育性
二三歲的寶寶正是觀察、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但他們對行為的辨別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教他們識字閱讀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則。
我帶兒子在街上散步時,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車兒子都很感興趣:“這是什
么?”其實他每次都是明知故問。我則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邊站一會,指著上面的字讓他讀一遍,然後問他:“垃圾箱是乾什麼用的?”兒子吃了餅乾、雪糕或喝了飲料後,我都會提醒他把包裝盒拿著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進去。扔之前,我會讓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稱再念一遍,然後說:“咱們把空的‘匯源果汁’的殼子扔進去吧。”
如果兒子偶爾隨手將不用的東西扔在路上,我會撿起來拿著,走到垃圾箱旁時再交給兒子投進去。
兒子喝牛奶等保質期短的飲料時,我會問他:“過期了嗎?”然後找出寫有保質期的一行字,讓他讀一遍,之後我會告訴他已經生產幾天了。,兒子都會問我“過期了嗎?”這樣的好處是,我相信“保質期”的概念已經在兒子幼小的腦子裡扎了根。
草坪、花園邊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義的閱讀材料。每次帶他路過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們都停下了腳步,等他學會以後,我就給他解釋是什麼意思。在我撰寫本文的時候,兒子在我身旁玩積木。我用鋼筆把這幾個字寫出來讓他讀。結果他馬上很流利地讀出來了。
孩子的格調要從小培養,從小事開始培養。
大腦知識
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大腦的發育,包括遺傳因素,營養狀況,家庭環境,日常經歷和身體鍛鍊。過去,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大腦的發育是由遺傳決定的,擁有什麼樣的基因就發育成什麼樣的大腦,發育的過程遵循一個既定的程式。
外界環境通過感官來刺激我們的大腦——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
嬰兒第一次聞到媽媽皮膚傳來的味道(嗅覺),父親渾厚的聲音(聽覺),房間裡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顏色(視覺),或者溫暖大手的輕柔撫摸(觸覺),這些感受都會傳入大腦,共同塑造大腦迴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腦想像為一棟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經擁有成年時80%的腦體積的大腦,就已經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龐大的地基,添磚加瓦,屋頂房梁。下一步就是內部裝修。買電線,裝開關,連線各個房間電路,確保房子的正常運行。只不過大腦的迴路要複雜的多得多。我們仿若置身於神經細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這些細胞之間的連線還並沒有建立。此時的大腦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個迴路的連線正確建立,讓它們最大效率的運行,並不斷完善它們。
人類的大腦擁有超過千億的神經細胞。這個數字可能很難想像,它是整個銀河系恆星數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經細胞會分出很多枝杈(樹突),和其他的神經細胞形成連線,傳遞化學信號。這些化學信號決定了這個細胞是否活躍或沉寂。
閱讀早教
教二三歲的寶寶進行早期閱讀,不能期望他和成人一樣達到一定的閱讀目的。成人閱讀是為了學習或消遣;而教寶寶閱讀,只要能培養起他的閱讀興趣,目的就達到了。孩子有了閱讀興趣,就會產生出更多“深入”學習的動力。
一:
在兒子差二個月二歲時,我給他買了一套60多個字的識字大卡。這是一套單張的、紙料很厚的卡片。卡片的正面是一幅大彩圖,右上角或左下角的田字格里寫了一個與圖有關的字,背面是這個字的毛筆正楷寫法。
一開始,兒子顯然把這些卡片當成了玩具。他饒有興趣地認識卡片上的動物或物品。一個月後,有一天我無意中雙手拿起一張卡片把背面的毛筆字面向兒子,然後搖來搖去嘴裡說:“嘀答答,嘀答答,這個念什麼?”兒子對這個遊戲很感興趣,他大笑起來,當然,他不認識。
我把卡片翻過來讓他看到圖畫,並指了指圖畫旁的小字,念了兩遍,再翻過來讓他看毛筆大字,再念兩遍,然後我又問“嘀答答,這個念什麼?”兒子就能正確地念出來,我很誇張地表揚了他,還親了一下他的額頭,然後大聲說:“哎呀,你真聰明!”
之後,我又找了另外三個筆劃比較簡單的字,用同樣的方法教會了他。
到下一次玩這個遊戲時,我先找出了第一次念過的四個字,問他:“嘀答答,這個念什麼?”兒子居然記得了其中的三個。我又把另外幾個比較簡單的字混入其中,繼續跟兒子玩這個遊戲。兒子漸漸地有了成就感,因為他居然能讀出一些“奇怪”的字,當然,作為鼓勵,表揚是不可少的。
二:
後來我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睡覺前玩一會“讀字”遊戲。差不多一個月後,他已經認識了六十多個字了。就算我把字寫到其他的紙上,他也能認出。
識字的過程中也免不了出現笑話。在認識了“胖”字後,每次玩遊戲時,兒子都要先把“胖”字找出來扔到床下,嘴裡嘟囔著“不要胖”。我很莫明,為什麼他不喜歡這個字,可能因為這張卡片上畫的是一個露著肚皮的又醜又胖的男人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戲”,如今,諸如兒歌三百首之類的兒童讀物,他也能很流利地朗讀了,表明他已經完成了基本的閱讀。
方法得當,掌握原則是成功的關鍵
從教兒子早期閱讀的一年多來的經驗看來,早期學習閱讀,只要方法得當,擴大孩子的生活空間,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