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河

察隅河

察隅河是西藏東部大河之一,屬雙乾河流。發源於德母拉山,源頭海拔5475米,全長295公里,流域面積1.7827萬平方公里。崗日嘎布山將察隅河上段分為兩支:東支察隅河主流桑曲,長178公里,自源頭德母拉開始自西北向南東流,至竹瓦根轉向南流,經察隅折向西南到下察隅與西支貢日嘎布曲匯合;貢日嘎布曲發源於崗日嘎布拉附近的現代冰川,自西北向東南流,長170公里。桑曲和貢日嘎布曲匯合後稱察隅河,向南流至前門裡的巴蘭崗附近流入印度,轉向西南匯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察隅河流域屬高山峽谷地貌,從源頭到白學為峽谷段;白學到此壩橋為寬窄相間的河谷段,滑坡、崩塌、土石流發育;此壩橋至零零通山嘴為交錯的峽谷段。察隅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森林、動植物、水利等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達,是西藏自治區主要產稻區。

察隅縣基本概況

察隅河察隅河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東臨雲南省德欽縣和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北與左貢、八宿、波密縣毗鄰,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537公里,距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全縣總面積31659平方公里(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里),轄3鄉3鎮、96個行政村,人口25823人。

邊防重地。察隅縣是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占全區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是西藏自治區的重要邊境縣之一。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衛反擊戰瓦弄戰役就發生在我縣。

多民族聚居地。全縣共有藏、漢、納西、獨龍、苗、回、門巴、珞巴、傈僳、怒等十個民族和一個未識定民族----僜人,呈現小聚居大雜居和交錯居住的分布特點,各民族在發展戍邊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緣關係更加緊密,各民族文化相互融通,使得民族風情純樸、人文景觀豐富。
察隅河察隅河

“雪域小江南”。全縣平均海拔2800米,縣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鎮吉公村海拔2360米。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達3600米,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觀,贏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譽。

自然資源豐富。有著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落差較大,具有巨大的水能開發利用價值;蘊藏著等數十種稀有礦物,其中古拉鄉滿宗牧場金礦、上察隅鎮本堆石榴籽石和錫礦儲量豐富,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木材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60%,有紅豆杉雲杉檀香香樟雲南松馬尾松等300多野生樹種,其中有10多種屬國家級珍貴樹種;林下資源有松茸木耳天麻蟲草等;野生動物主要有小熊貓鸚鵡黑頸鶴等,其中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100多種。
近年來,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察隅縣堅持“勤政廉政講公正,求實務實抓落實”,把經濟社會發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來抓,採取有力措施,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營造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邊防鞏固、人民安居樂業、事業興旺發達的有利局面。

察隅縣自然地理

察隅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邊,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察隅縣地處東經97度27分,北緯28度24分。她東鄰雲南省,北鄰昌都左貢縣,西面與墨脫縣接壤,南與印度、緬甸交界。

察隅縣面積3.1萬平方千米。該縣地勢險峻,山巒重疊,峽谷深邃。全縣地勢總的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度差達3600米,垂直高差懸珠。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谷地海拔南部邊緣只有1400米,而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為6740米的梅里雪山。全縣平均海拔2300米。

察隅河察隅河

察隅縣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地帶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梅里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軟縣和西藏的察隅縣交界處,地處橫斷山脈中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之腹地。它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位列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它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南與碧羅雪山相接,冰峰接踵,雪巒桓亘,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

察隅縣地勢向南傾斜,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沿溝谷直接伸入。有著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

察隅依山處谷,對面也是一座差不多高度的大山,兩山之間一條河流向東奔瀉而下,名為察隅河。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雲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谷地帶,北靠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怒江州地處瀕臨歐亞和印支兩大板塊的結合部,奇異的地質構造運動造就了怒江全境溝壑深切、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川景觀;境內群山橫立、江河縱流,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大江從西向東相間排列,由北往南縱貫擔打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以及雲嶺山脈,切割出三條深邃悠長、神秘莫測的大峽谷,被人們稱為怒江大峽谷或東方大峽谷。怒江峽谷長310公里,平均深度為2000米,僅次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為世界第二大峽谷。

獨龍江源於西藏察隅縣,這條異常洶湧的河流緊貼我國著名的橫斷山脈主體的西北麓,被陡峭的高山所圍堵。東面是5000 多米高的高黎貢山(傈僳語稱曲果),西面有同緬甸毗鄰的4000多米高的擔當力卡山。獨龍江由上游克勞洛河與麻比洛河匯合後從迪布里地方流入貢山縣,到茂頂又轉向西流,過馬庫入緬甸,匯入恩梅開江。在境內流長90多公里,流域面積1947平方公里。整個獨龍江猶如一條青色的長龍,奔騰咆哮在 雲霧繚繞的群山之中。整個河谷地形複雜,從高處望,河谷的山巒綿延起伏林海茫茫蔚為壯觀。從山肢到山巔氣候溫度相差很大,平時沿江行趟,揮汗如雨,行至山腰就有了涼意,待到山頂就是寒氣襲人了。獨龍江水落差很大,遠望江水上游,有如從天而降之感。

歷史沿革

1912年設縣,察隅,系藏語,意為“察”人居住地。

吐蕃時期這裡就有了官衙建制。公元1371年帕竹政權的釋迦堅贊當政後,宗址設在科麥。清代設科麥縣。民主改革前為西藏噶廈政府所轄,此處設立的桑昂曲宗歸朵麥基巧領轄。

1960年改設桑昂曲宗縣,縣府駐下察隅的赤通拉卡。1966年5月改稱察隅縣,縣府駐竹瓦根鎮,屬昌都地區行政

察隅河察隅河
管轄,1986年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後,劃屬林芝地區管轄至今。
察隅縣轄6個鄉,23個村委會:竹瓦根鄉下察隅鄉上察隅鄉古玉鄉察瓦龍鄉古拉鄉

2000年,察隅縣轄1個鎮、5個鄉。總人口25939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竹瓦根鎮 5138人、 古玉鄉 2824人、下察隅鄉 5150人、上察隅鄉 3031人、古拉鄉 3214人、察瓦龍鄉 6582人。

經濟概況

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同比增長17%。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43036。完成財政總收入639萬元,完成稅收220萬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7.25%、13.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現金收入分別為2085元和1346元,分別增長14.4%和14.95%。全年的經濟運行呈現五大亮點。

一是第三產業發展成效明顯。隨著縣城城區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縣第三產業結構日趨最佳化,產業門類逐漸完善,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4戶,新增從業人員121人,新增註冊資金69.53萬元。

二是基本建設投入力度加大。2005年,全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32萬元,同比增長14.9%。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全年完成基本建設項目前期工作24項,包括日東至察瓦龍公路京都公路古玉龍沖水泥橋等。在建和續建建設項目共有52個。

三是特色產業促增收。2005年全縣推廣優質高產水稻面積2000畝,發展公路沿線和縣城郊區大棚蔬菜229畝,蕎麥種植7500畝,產量達到70萬公斤;飼用玉米種植14505畝,產量達到542萬公斤,逐步培育起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西藏蕎麥"和"西藏玉米"品牌。

察隅河察隅河

四是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2005年,古玉鄉、竹瓦根鎮及下察隅鎮小城鎮建設共完成投資620萬餘元;全縣民房改造220戶、受益人數達1136人。同時,建設了農房改造的典範工程---沙瓊人民俗文化村、打造了"游在文化村、樂在文化村、吃在文化村"的致富平台。

五是積極促成農牧民參與社會建設。2005年以來,察隅縣縣委、縣政府積極鼓勵和幫助農牧民參與全縣基礎建設,承建工程契約金額多達1726萬餘元,組織勞務輸出達2025人次,增加民眾現金收入共385萬元。

行政區劃

竹瓦根鎮
全鎮總面積2878.1平方千米。2003年底,總人口約為2762人,其中農牧民人口2712人。共轄16個村民委員會。

下察隅鎮
2005年,全鎮農牧民859戶,總人口4589人。農場200餘戶,800餘人。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上察隅鎮

察隅河察隅河
全鎮總人口3002人,其中城鎮人口120人。全鎮共轄16個村委會,26個自然組:木宗村、阿扎村、亞中村、翠西村、本堆村、布宗村、畢達村、榮玉村、松林村、貢古村、米古村、古巴村、格擁村、次巴村、體育村、仕中村。

古玉鄉
境內平均海拔3500米,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480米。全鄉總面積2171.37平方千米。全鄉總人口2950人,其中城鎮人口134人,農牧民2816人。全鄉共轄10個村委會:羅馬村、古井村、玉和村、八一村、典東村、布玉村、龍沖村、然烏學村、典學村、博學村,共19個自然村。

古拉鄉
2005年,全鄉農牧民486戶,總人口2977人。全鄉共轄15個行政村:那雪村、俄玉村、日托村、沙堆村、沙美村、關龍村(包括次崩村、達青村)、則巴村(包括覺巴村、布如村)、根巴村、察阿如村、安巴村、扎新村、察空村、目本村、學尼村、格巴村。

瓦龍鄉
鄉境內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帶海拔只有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鄉政府駐地距察隅縣縣城230千米。2004年底,有1121戶,6788人,約占察隅縣總人口的1/3;其中農牧業人口6662人,占全鄉人口的98%。全鄉共轄32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

鄉鎮簡介

【竹瓦根鎮】 位於察隅縣中心偏西南地帶,西北方與上察隅鎮、古玉鄉接壤,東北方古拉鄉為鄰,南北縱跨約60千米,東西橫跨約40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起伏很大。南北高差近1500米,全鎮平均海拔約2300米以上。全鎮總面積2878.1平方千米。2003年底,總人口約為2762人,其中農牧民人口2712人。共轄16個村民委員會。

【下察隅鎮】 位於察隅縣南部。東與竹瓦根鎮相鄰,西北與上察隅鎮相連,東南與緬甸相接,西南與印度接壤。境內中印邊境線長95千米,中緬邊境線長25千米。全鎮總面積1215.07平方千米,鎮政府所在地距察隅縣城61千米,距上察隅鎮50千米。下察隅鎮原稱下察隅區委,原址在洞沖村南面100米處,1979年搬至新區,1986年改為鄉,2000年改為鎮。2005年,全鎮農牧民859戶,總人口4589人。農場200餘戶,800餘人。全鎮共轄20個村委會,分別是沙瑪村、松古村、京都村、竹尼村、宗古村、日瑪村、塔瑪村、嘎腰村、拉丁村、沙窮村(包括

察隅河察隅河
沙窮二組)、沙瓊洞沖村、嘎堆村(含嘎美組)、巴安通村、新村、夏尼村、塔林村、共同村、自更村、扎巴村、知巴村,農場直屬林芝地委。

【上察隅鎮】 位於察隅縣西南部,東臨下察隅鎮,南與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北與昌都八宿、波密毗鄰,邊境線長120餘千米。全鎮平均海拔1900米。上察隅鎮原先是松林區,區址在現在的松林村,成立於1960年。1984年成立上察隅鄉人民政府,駐址從松林村搬到現在鎮政府駐址。1988年正式成立上察隅鎮人民政府。全鎮總人口3002人,其中城鎮人口120人。全鎮共轄16個村委會,26個自然組:木宗村、阿扎村、亞中村、翠西村、本堆村、布宗村、畢達村、榮玉村、松林村、貢古村、米古村、古巴村、格擁村、次巴村、體育村、仕中村。

【古玉鄉】 位於察隅縣北部,東臨左貢縣,南臨竹瓦根鎮,西臨上察隅鎮,北臨八宿縣,距縣城75千米。境內平均海拔3500米,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480米。全鄉總面積2171.37平方千米。全鄉總人口2950人,其中城鎮人口134人,農牧民2816人。全鄉共轄10個村委會:羅馬村、古井村、玉和村、八一村、典東村、布玉村、龍沖村、然烏學村、典學村、博學村,共19個自然村。

【古拉鄉】 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30千米,東經90度,北緯29度,平均海拔2500米左右,屬橫斷山脈,水係為怒江水系,呈西高東低走勢,海拔落差較大,古拉鄉東及北與昌都地區左貢縣相望,南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察瓦龍鄉相接,西與察隅縣古玉鄉相連。全鄉總面積331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0.4%。古拉鄉原稱古拉區

察隅河察隅河
委,1961年改為古拉鄉人民政府,隸屬察隅縣管轄,原址在根巴村中央,2004年底搬遷到以南300米新區。2005年,全鄉農牧民486戶,總人口2977人。全鄉共轄15個行政村:那雪村、俄玉村、日托村、沙堆村、沙美村、關龍村(包括次崩村、達青村)、則巴村(包括覺巴村、布如村)、根巴村、察阿如村、安巴村、扎新村、察空村、目本村、學尼村、格巴村。

【瓦龍鄉】 位於察隅縣東南部,梅里雪山腳下。東南部與雲南省德欽縣、貢山相鄰,北及東北部與昌都地區左貢縣相連,西部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古拉鄉相連。察瓦龍鄉東西長43.75千米,南北寬106.75千米,轄區總面積4616.94平方千米。鄉境內的梅里雪山最高海拔6740米,南部河谷地帶海拔只有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鄉政府駐地距察隅縣縣城230千米。2004年底,有1121戶,6788人,約占察隅縣總人口的1/3;其中農牧業人口6662人,占全鄉人口的98%。全鄉共轄32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

相關連線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631.htm

http://www.zh5000.com/GJDL/jhht/2006/jhht-0069.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