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製作
日以作夜La Nuit Americaine(1973)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主演:
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傑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
瓦倫蒂娜·格特斯 Valentina Cortese ...
國家/地區: 法國/義大利
對白語言:英語/法語
發行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 ...
上映日期: 1973年5月14日 法國...
更多中文片名:
戲中戲
幽靈王國
白天不懂夜的黑
美國之夜
更多外文片名:
Nuit américaine, La
Day for Night
Effetto notte
.....(Italy)
類型:劇情/喜劇
片長:115分鐘
劇情梗概
特呂弗將影片的劇情與演員們的日常生活巧妙結合起來,企圖打破演員固有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境界。片中女主角正試著從情緒崩潰中復原;另一位演員醉倒在片場;工會人員威脅走人;這部片子必須趕在保險有效期間內拍完;但參與演出的貓咪走位就是有問題……拍攝電影時遇到這眾多問題,電影還拍得下去嗎?在本片中,大導演特呂弗親自飾演導演一角,他帶著一組工作人員在法國尼斯拍攝一部古裝文藝片《遇見帕米拉》,結果幕前幕後發生了不少趣味盎然的事件,好不容易才能將全片殺青。
幕後製作
在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之後拿走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就是特呂弗的這部《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這部電影的原名是一個專業術語,指美國人經常在大白天利用濾光鏡拍夜景,天空透過濾鏡呈深蘭色…..這種在白天而不在晚上拍夜景的方法就叫作:美國之夜。晝夜顛倒的世界一方面是電影再造的夢幻國度,另一方面卻是辛苦尷尬的電影工作本身。影片中表現出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棘手的難題,演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經費帶來的壓力以及拍攝時間的緊迫。《日以作夜》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一部被西方影迷奉為“影迷必看的首選電影”。電影採用“戲中戲”的方法敘事,現在看來這種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值得稱道的敘事手法,但劇中人與現實中人命運的交相輝映,還是會讓觀眾感到陣陣內心的悸動。生活本身與電影,說不清誰比誰更加精彩,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原本就糾纏在一起。特呂弗,一個在電影滋養下長大的孩子,電影是其一生不離不棄的最好的愛人。在《日以作夜》中,他用這種趣味十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難以言喻的深厚感情。
電影中特呂弗親自飾演導演本身一角,他對演員說“電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對特呂弗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對電影極端迷戀的人,《四百下》之中就布滿了童年時期那些關於電影的溫暖的記憶,而《日以作夜》中,我們又看到了他對那些溫情脈脈的念念不忘——夢中的小男孩到電影院門口偷《公民凱恩》的劇照,選女演員時套用了希區柯克的口氣,在電影拍攝期間,導演收到了一個郵包,特呂弗特地把鏡頭對準了那些書:奧遜·威爾斯,大衛·里恩,弗里茲·朗格,羅西里尼,雅克·里維特,戈達爾,希區柯克……
由於兩重空間交錯敘事,使得影片與特呂弗以往的片子略微不同——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層層推進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影片的細節鋪陳十分到位,輕鬆好看,也許正是如此,才贏得了奧斯卡金像獎,也可能由於同樣的原因使特呂弗失去了他的戰友夥伴同為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得戈達爾。
特呂弗VS戈達爾
兩人同為《電影手冊》的評論員,“新浪潮”電影的主將,曾經惺惺相惜而《日以作夜》上映之後兩人公開決裂。戈達爾刻薄的稱特呂弗為:“上午的商人,下午的詩人”。
兩個人的決裂顯得有些突如其來,因為1971年當戈達爾出車禍時,特呂弗還跑去醫院探望他,即便是在《日以作夜》中特呂弗也公開向他致敬——《讓-呂克·戈達爾》的小書出現的特寫鏡頭中,除此之外特呂弗還不止一次地使用《蔑視》中的經典台詞,旅館女房東受不了劇組人員之間亂七八糟的男女關係,於是大呼小呵,而台詞恰恰來自於《蔑視》:“這是什麼電影啊?這到底是個什麼行業?我蔑視你們,我蔑視電影!”
一方面戈達爾對特呂弗的創作傾向於好萊塢式的轉變流露出不滿,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埋怨特呂弗的“不誠實”——在《日以作夜》中,只有特呂弗飾演的導演沒有捲入什麼桃色事件,而電影之外,特呂弗卻實在與女主角產生了戀情。
曾經的親密夥伴反目成仇,成了短暫“新浪潮”電影運動之中一道無法癒合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