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根據《梨俱吠陀》記載,原來的五條河是夏得德魯河(今薩得魯季河)、維巴夏河(今沃亞斯河)、伊拉沃迪河(今拉威河)、金德拉帕迦河(今吉那布河)、維德斯達河(今切勒姆河)。歷史
根據《梨俱吠陀》記載,原來的五條河是夏得德魯河(今薩得魯季河)、維巴夏河(今沃亞斯河)、伊拉沃迪河(今拉威河)、金德拉帕迦河(今吉那布河)、維德斯達河(今切勒姆河)。旁遮普地區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從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在此居住,並發展出輝煌的印度河文明,南亞最早的文明遺蹟出現在哈拉帕,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雅利安部落從西北方進入了旁遮普地區,並在此寫出了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早期梵文也是在這一帶地區形成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俱盧族與般度族的大戰,發生在“俱盧之野”,也是處於旁遮普邦的東部地區。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後,旁遮普成為文化交匯之地。歷來印度的征服者,都從此邦進入印度,如4世紀-5世紀的笈多王朝、11世紀的穆斯林突厥人征服者,13世紀歸穆斯林德里蘇丹王國,16世紀的突厥人莫臥兒王朝,以及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1526年,莫臥兒王朝皇帝巴布爾,分旁遮普為三省,即拉合爾(Lahore),木爾坦(Multan)和德里(Delhi),此後延續了二百五十年之久。
18世紀之後(1765年左右),此地的錫克教教民開始反抗莫臥兒王朝的統治,建立獨立的錫克教國家(旁遮普錫克王國),但在19世紀被英國軍隊平定,重新歸於英屬印度的統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根據《印度獨立協定》,旁遮普邦被分為兩部分,西部屬於巴基斯坦,東部屬於印度。
地理
旁遮普邦
(PunjabState)印度西北部一邦。西鄰巴基斯坦。面積50362平方公里。多為錫克人。首府昌迪加爾。印度河支流薩特萊傑河從此處經過。灌溉發達。旁遮普邦是印度農業最發達的富邦之一,有“印度糧倉”之稱。盛產小麥、水稻和棉花等。主要工業有紡織業、絲綢業、腳踏車、化肥、製糖、麵粉加工業以及汽車業等。
旁遮普省
(PunjabProvince)巴基斯坦東北部一省。東接印度。面積20.53萬平方公里。居民大部分為旁遮普人。首府拉合爾。全國主要農業區。耕地占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五。四分之三可灌溉。主產小麥、棉花、水稻等。
旁遮普語
屬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語支。通行於巴基斯坦和印度部分地區。內部方言差別很大。使用人數約8000萬。據16世紀文獻記載,文字在巴基斯坦採用旁遮普字母,亦稱古爾穆基文。在印度則為師說體。旁遮普人
(Punjabis)南亞民族之一。分布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印度的哈里亞納邦和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境內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境內多信奉錫克教或印度教。信奉錫克教的稱為錫克人。都說旁遮普語。從事農業,山區有牧業。1947年印巴分治後。信奉錫克教的歸屬印度,信奉伊斯蘭教的歸屬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