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於起峰:中國科學院院士
於起峰,1958年4月生於廣東省豐順縣,籍貫山東威海。1981年西北工業大學飛機系畢業時,他懷著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遠大理想,考入國防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從此與國防科技與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組織上選派於起峰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他以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只爭朝夕地刻苦學習,僅用3年時間就取得了在德國通常需要6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學業。學成回國後,於起峰帶領大家深入研究我軍未來武器裝備發展需求,及時調整研究方向,在突破制約部隊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技術上不懈探索。1996年至今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與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技術三級,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我國光測實驗力學和測控光測圖像技術領域著名專家。
主要研究工作
1.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於起峰一直致力於光測實驗力學條紋圖像分析研究,在國際上開創性地提出和發展完善了能濾除條紋圖(包括ESPI)各種噪聲並保持條紋相位不受損害的旋濾波、等值線視窗濾波與相關法等系列光測干涉條紋圖處理理論和方法。在將光測實驗力學與光學工程、攝影測量、計算機視覺等學科融合中,開拓了攝像測量學這一國際上新興交叉學科的套用領域,並取得有特色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套用成果。
2.他結合靶場試驗基地的光測條件和目標特性,發明了多種靶場目標三維姿態測量方法和研製了數字式靶場光測圖像分析系統,在不增加外測設備條件下,實現了我國靶場光測水平由三自由度位置參數測量,到六自由度位置和姿態參數測量的技術跨越。該成果被套用到我軍所有有光測需求的試驗靶場,成為靶場判讀裝備主力。該成果鑑定為:“國內靶場四十年來判讀系統的新變革”,“在數字式靶場光測膠片判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創性工作,在光測圖像精密測量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創新。”
3.長期從事針對實驗力學中大型結構變形測量和大尺度運動測量的技術科學問題的研究工作,發展了攝像測量的理論和方法。在定點像機測量運動目標方面,攻克了靶場目標三維姿態測量和自動實時三維運動測量的關鍵技術;在運動像機測量運動目標方面,建立了運動單像機測量點目標三維運動、不通視多點動態變形監測和不穩定測量平台動態校準的理論和方法;在運動像機測量靜態場景(攝像平台自運動測量)方面,提出了飛行器視覺導航系列新方法,並提高了景象匹配與目標識別的精度和適應性;在靜態變形測量方面,提出了干涉條紋圖相位無損降噪和條紋中心線系統誤差消除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成果成功套用於載人航天和國防領域。
專業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圖像的精密測量與運動測量、光測實驗力學與攝像測量學。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在OpticsExpress(影響因子IF3.29,兩篇)、AppliedOptics(IF1.615,8篇)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論文20篇,SCI收錄19篇,他引43次,EI收錄34篇。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一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4項排名第一)。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另待授權5項。曾受德國不倫瑞克工大、不萊梅大學、慕尼黑國防軍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等十餘所大學邀請作學術報告。
學術任職
中國力學學會實驗力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宇航學會遙感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繞月探測科學套用專家委員會專家、國際光電工程學會會員、美國光學學會會員。
2016年12月,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委會副主席。
“有悖常理”的故事
一是在德國留學不學德語。我國光學測量技術方向的自主研究,起步就比國外晚了幾十年。於起峰在德國留學期間,痛感我國光學測量起步太晚,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花時間精力學當地語言,而是放棄德語學習,足不出戶一心鑽研專業,用3年時間完成了通常需要6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並破例成為不萊梅大學機械系首個用英語寫作學位論文、進行論文答辯的博士。在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後,他婉言謝絕導師的重金挽留,毅然回到祖國,投身科技創新事業。
二是不當領導當老師。回國後,由於他學歷高、能力強、成績突出,又有出國留學經歷,思路、眼界寬廣,單位黨委研究讓他擔任領導職務,他卻明確表示願意當一位普通教員。他說,光測科學基礎性、理論性強,又與部隊需求密切相關,要能長時間坐冷板凳,要有時間跑部隊搞調研,當老師更能發揮個人長處。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接受了他的意見。
三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由他經過多年研製成功的某型號光測裝備通過了各項試驗,部隊準備定型列裝,他卻不同意,理由是自己又找到了技術性能更高的方法。
正是這種“痴迷”,使我國靶場光測主力裝備的測量方法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從手工到自動、從三維測量到六維測量的飛躍,速度及效率均提高了10倍,實現了靶場40年來判讀系統的重大變革。
心語
我們中國人夠聰明,能吃苦,不需要總跟在別人後面。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夠做出創新,解決重大科技問題,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
數學物理學部 | 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 鄭曉靜 | 席南華 | 崔向群 |
化學部 | 萬立駿 |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 隋森芳 |
地學部 | 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
技術科學部 | 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
外籍院士 | 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
數學物理學部 | 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鄭曉靜 | 席南華| 崔向群 |
化學部 | 萬立駿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隋森芳 |
地學部 | 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
技術科學部 | 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
外籍院士 | 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