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1年,王中林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高陽鎮,國中和高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田裡泡著,高中畢業於堯山中學。
1978年夏天,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王中林最初的志願是學習雷達、計算機,最終因為物理成績好,學校把他分到了物理專業。
1981年,參加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的CUSPEA (中國物理學生赴美留學考試)的考試,但因為英語成績不夠,沒有通過。
1982年,考取中美聯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成為當年西北五省唯一被CUSPEA錄取的學生,之後赴美留學,進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師從J.W.Cowley教授。
1987年7月,用了4年時間拿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是該系有史以來第一人。博士畢業後,王中林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定量局從事過研究工作。
1995年,王中林被喬治亞理工學院聘為副教授和電子顯微鏡實驗室主任。
1999年3月,王中林被喬治亞理工學院提前晉升為正教授,成為該校有史以來第三位提前晉升的正教授。
2000年9月,創建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納米科學和技術中心並擔任該中心主任(至2005年)。
2001年,被聘為清華大學教育部第四屆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聘任崗位為材料物理與化學。 。
200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04年,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第一屆海外主任(至2012年) 。2004年,當選為世界創新基金會院士;晉升為喬治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校董事教授 (Regents’Professor) 。
2005年2月,推動成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技術系,擔任首任系主任 。200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科學發展協會院士。
2006年,晉升為喬治亞理工學院工學院傑出講席教授。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2年1月,王中林創辦的期刊《Nano Energy》上線,截止到2017年,該期刊影響因子達到12.34 。為了落實對中組部關於高端人才引進計畫和開展創新研究,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共建的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 。
2017年6月,授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名譽院長 ;7月4日,獲得潘文淵文教基金會年度研究傑出獎 。9月10日,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首任院長 。
2018年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宣布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王中林院士,以表彰他首次發明納米發電機、開創自驅動系統與藍色能源兩大原創領域,並把納米發電機套用於物聯網、感測網路、環境保護、人工智慧等新時代能源領域所作出的先驅性的重大貢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中林十年來持之以恆地進行氧化鋅納米結構的研究,使得氧化鋅成為除碳納米管和矽納米線外納米技術中一大材料體系。他關於氧化鋅納米帶的發現的《Science》文章,成為十年來世界在材料領域引用最多的論文之一,單篇引用達3200次,被國際科學引文機構(ISI)2003年發表的世界納米科技進展總評中兩個重點報導之一。
王中林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1100篇期刊論文(其中12篇《科學》,4篇《自然》,15篇《自然》子刊),150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已被邀請做過900多次學術講演和大會特邀報告。發表論文已被引用145,000次以上,H因子184。他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納米技術論文引用次數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在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排名榜上第25名 。
1998年,王中林和他的同事在《Science》發表關於納米碳管量子導電效應的論文 。
•納米秤
1999年,王中林率領的科研小組研製出可稱單個病毒質量的“納米秤”,這個秤利用單根納米碳管的彈性和電磁共振作用來稱重,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被美國物理學會評為1999年在納米科技方面的重大進展之一。
•納米帶
2000年,王中林提出用半導體氧化物合成納米材料,他與同事們利用高溫固體氣相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金屬氧化物合成了10-15納米厚、30-300納米寬的帶狀結構,俗稱“納米帶” 。
•壓電效應
2004年和2005年,王中林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得到具有壓電效應的半導體納米環和納米螺鏇結構。
•納米發電機
2006年,王中林研究小組首次發明了納米發電機 ,2007年成功首次研發出由超音波驅動的可獨立工作的直流納米發電機 。2007年,王中林發明了不依賴於原子力顯微鏡並能連續不斷地輸出直流電的納米發電機的雛形 。2008年,研發出可以利用衣料來實現發電的“發電衣”的原型發電機。
2017年7月26日,在第四屆納米能源國際會議上,獲得全球納米能源獎 。
•藍色能源
王中林研究一種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穩定實用的波浪能發電網路裝置 。
•出版著作
1992年,在石溪分校做博士後期間,王中林開始寫自己的第一本專著《Elastic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i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1995年被Plenum Press出版,此後,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繼續進行非彈性反射的研究,在此期間發表了20多篇有影響的論文。1996年,第二本專著《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
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95 | 《Elastic and Inelastic Scattering in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Imaging》 | Zhong Lin Wang | PlenumPress |
1996.05 |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 | Zhong Lin Wang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01 | 《Functional and Smart Materials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 Zhong Lin Wang and Z. C. Kang | Plenum Press; 1st edition |
2000.01 |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hase Materials | Zhong Lin Wang | Wiley-VCH; 1st ed |
2002.10 | Self-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 J. Zhang, Z. L. Wang, J. Liu, S. Chen, and G. Y. Liu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2002.10 |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Vol 1. Synthesis | Zhong Lin Wang, Yi Liu, Ze Zhang | |
2002.10 |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Vol 2. Characterization | ||
2002.10 |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Vol 3. Material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 | ||
2002.10 |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Vol 4. Material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I | ||
2003.05 | Electron Microscopy of Nanotubes | Zhong Lin Wang and Chun Hui | |
2003.11 | Nanowires and Nanobelts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Devices Metal and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Volume I | Zhong Lin Wang | |
2003.11 | Nanowires and Nanobelts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Devices Nanowires and Nanobelt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Volume II | Zhong Lin Wang | |
2005.03 | Handbook of Microscopy for Nanotechnology | Yao Nan and Zhong Lin Wang | Springer |
2006.11 | Scanning Microscopy for Nanotechnology: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 Weilie Zhou and Zhong Lin Wang | |
2012 | Piezotronics and Piezo-Phototronics | Zhong Lin Wang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
2016 |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 Wang, Z., Lin, L., Chen, J., Niu, S., Zi, Y. | |
2002 | 《Handbook of Nanophase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 王中林主編;劉義,張澤副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Kluwer聯合出版 |
2001.01 | 《納米相及納米結構材料特性》 | 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納米相和納米結構材料-結構和性能表征手冊》 | 王中林,劉義,張澤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
2002.03 | 《納米相和納米結構材料-合成手冊 英文版》 | 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2.06 | 《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前瞻 英文本》 | 劉國奎,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2.06 | 《納米相和納米結構材料套用 1 手冊 英文版》 | 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2.06 | 《納米相和納米結構材料套用 2 手冊 英文版》 | 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2.06 | 《功能與智慧型材料 結構演化與結構分析》 | 王中林,康振川著;孫家樞等譯 | 科學出版社 |
2004.03 | 《納米管的電子顯微分析》 | (美)王中林,惠春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03 | 《納米線和納米帶:材料,性能和器件 卷1 金屬和半導體納米線》 | (美)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03 | 《納米線和納米帶:材料,性能和器件 卷2 功能材料的納米線和納米帶》 | (美)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5.06 | 《納米材料表征》 | (美)王中林主編;曹茂盛,李金剛譯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5.09 | 《納米技術顯微學手冊 2》 | 姚楠,王中林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6.03 | 《納米技術中的顯微學手冊 光學顯微學掃描探針顯微學離子顯微學和納米製造 第1卷》 | 姚楠,王中林著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6.11 | 《先進掃描電鏡在納米技術中的套用》 | 周維列,王中林主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07 | 《微系統和納米技術》 |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偉主編 | 科學出版社 |
2008.02 | 《工程光學基礎》 | 吳曉紅,王中林主編 |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1.09 | 《雷射加工設備與工藝》 | 王中林,王紹理主編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11.11 | 《微系統和納米技術 英文》 | 周兆英,王中林,林立偉主編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12.06 | 《納米科學與技術 自驅動系統中的納米發電機》 | 王中林著 | 科學出版社 |
2012.10 | 《壓電電子學與壓電光電子學》 | 王中林著;王中林,張岩,武文倬譯 | 科學出版社 |
人才培養
1992年至2010年,王中林往返中美間達130個來回,培養了85多位分布在中國、台灣和美國的華人學生,學者、博士後和教授等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2008年至2016年期間,在中國大陸聯合培養的碩士、博士信息如下 :
畢業 | 論文名稱 | 作者 | 畢業院校 | 學位 |
2016 | 駐極體增強型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研究與套用 | 周桃 | 中科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16 | 基於固--固/固--液界面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及其在能源 和環境中的套用研究 | 趙雪嬌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博士 |
2016 | 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設計及其在主動式感測領域的套用 | 李曉慧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碩士 |
2015 | 三維立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設計及其套用 | 杜偉明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碩士 |
2014 | 纖維狀柔性太陽能電池及多功能能源器件的構築和表征 | 郭文熹 | 廈門大學 | 博士 |
2014 | 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結構設計及其相關套用研究 | 張虎林 | 重慶大學 | 博士 |
2013 | 納米材料的合成和納米器件的製備:從貴金屬異質納米結構到摩擦電納米發電機 | 范鳳茹 | 廈門大學 | 博士 |
2012 | 一維納米晶(PbWO4,ZnO,CuO)的合成及性質研究 | 王雪 | 重慶大學 | 博士 |
2012 | 氧化鋅納米線陣列的製備、電學器件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張溯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ZnO納米管陣列發電機的研究 | 奚伊 | 重慶大學 | 博士 |
2010 | 一維氧化鋅和矽納米線的製備及其生物醫學套用 | 李舟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10 | 一維ZnO、Si納米線的製備及器件性能研究 | 顧煜棟 | 北京大學 | 博士 |
2001 | 碳納米管和矽類納米線的製備、微觀結構和性能研究 | 高瑞平 | 北京科技大學 | 博士 |
一維金屬硫化物奈米線:製備、檢測與套用 | 林義峰 | 清華大學 | 博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獎項名稱 | 參考資料 |
1999年 | 美國顯微鏡學會巴頓獎章 | |
2000年 | 喬治亞理工學院傑出研究獎 | |
2001年 | 美國化學學會S.T.L獎金 | |
2001年 | 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Career基金 | |
2005年 | SigmaXi學會持續研究獎 | |
2005年 | 喬治亞理工學院傑出研究獎 | |
2009年 | 湖北省優秀外國專家“編鐘獎” | |
2011年 | 美國材料學會獎章(MRS Medal) | |
2012年 | 美國陶瓷學會Edward Orton Memorial 獎 | |
2012年 | ACS Nano 講座獎 | |
2013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
2014年 | 喬治亞理工學院傑出教授終身成就獎 | |
2014年 | 材料領域“世界技術獎”(World Technology Awards in Materials) | |
2014年 | 美國物理學會詹姆斯·C·麥高第新材料獎 | |
2014年 | 歐洲NANOSMAT獎 | |
2015年 | 湯森路透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 | |
2016年 | 美國SURA傑出科學家獎 | |
2016年12月7日 | 北京市戰略科學家 | |
2017年7月26日 | 全球納米能源獎 | |
—— | 中國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海外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 | |
—— | 中國科學院海外傑出學者基金獲得者 | |
2018年10月 | 義大利埃尼“前沿能源獎”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1999年05月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 |
2002年 |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 |
2002年12月 | 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首批境外兼職博士生導師之一 | |
2006年11月 | 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 |
2008年 | 北京大學納米化學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 | |
2010年01月 |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海外主任 | |
2010年06月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 |
2010年06月04日 | 桂林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 |
2010年10月 | 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名譽教授 | |
2015年12月 | 北京化工大學名譽教授 | |
2016年12月 | 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科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 |
2017年12月09日 | 廣西大學雙聘院士 | |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名譽教授 | ||
台灣清華大學晶元講座教授和名譽講座教授 |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名譽教授 | ||
華中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 ||
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 ||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客座教授 | ||
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
中國科學院首批海外評審專家 | ||
國家自然基金委海外評審 | ||
中國科學院國際量子中心海外中心成員 |
人物評價
王中林是國際納米科技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引領性,他編寫的中英文著作對於促進納米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評)
王中林是一位中美科技交流的友好使者,為促進兩國科技界的交往和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擔任過二十餘次在國內舉辦的國際大會的主席和組織者,利用自己與許多國際著名學者長期建立合作和私人友好關係,邀請他們到中國參加會議,把國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優秀科研理念介紹給中國廣大科學工作者和研究生 。 (《神州學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