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立駿

萬立駿

萬立駿,1957年7月生,遼寧大連人,日本歸僑,中共黨員,工學博士。 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僑聯第十屆主席,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僑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82年1月於大連理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7年6月於大連理工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年3月於日本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

1982.02-1984.08吉林省郵電工業總廠 助理工程師

吉林省郵電局政治部 幹事

1987.07-1992.02大連海事大學 講師

1996.04-1997.09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 研究員

1997.10-1998.09日本北海道大學 客座教授

1998.10-2000.03日本東北大學 助理教授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後回國

1999.09-至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2004年2月-2013年1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主任。

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

2015年3月—2017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17年5月,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

2017年6月9日—2018年9月,任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2018年9月1日—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主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黨的十九大代表

任免信息

2017年06月08日,包信和院士接替萬立駿,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十任校長。

2017年6月9日,中國僑聯九屆五次全委會議在京閉幕,會議選舉萬立駿為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2018年9月1日,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日前在京召開。萬立駿當選為中國僑聯主席。

人物成就

萬立駿,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掃描探針顯微學、電化學和納米材料科學的研究。受聘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和訪問教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負責人。曾獲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獎項。獲得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中國電化學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 SPM系列國際會議組委會委員等。擔任中國科學院僑聯主席,中國僑聯副主席(兼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研究方向

單分子與分子組裝;電化學與電化學STM;能源與環境納米材料。

學術成就

萬立駿 萬立駿

萬立駿長期從事主要從事掃描探針顯微學、電化學和納米材料科學的研究。發展了化學環境下的掃描探針技術,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組裝規律、納米圖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於能源轉化和存儲器件的表界面化學、電極材料製備方法學和材料結構性能的研究,設計製備了系列高性能納米金屬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和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等,並套用於能源和水處理領域。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PNAS, Angew. Chem.,JACS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論文他引超過1萬次。應邀擔任中國科學化學卷主編,Acc. Chem. Res., Angew. Chem.,Adv. Mater.等10餘種學術期刊的編委或顧問編委,以及JACS的Associate Editor。

所獲獎項

2000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優秀入選者

2001-2002年,中國化學會-德國BASF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

2003,2004,2006,2007,2013年,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獎一或二等獎

200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9年,開發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等

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

201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

2013年,榮獲“中國僑界傑出人物”榮譽稱號

2014年,榮獲首屆華僑華人“京華獎”榮譽稱號

2014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代表性論著

萬立駿代表性論著有:

1. 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術及其套用,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

2. 固體表面分子組裝,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3. Globally Homochiral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Networks Triggered by Co-Absorbers. Nature Commun., 2013, 4, 1389.

4. Nanocarbon Networks for Advanc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Acc. Chem. Res., 2012,45, 1759.

5. Chiral Hierarchical Molecular Nanostructures on Two-Dimensional Surface by Controllable Trinary Self-Assembly. J. Am. Chem. Soc., 2011, 133, 21010.

6. Structural Stability, Transition and Possible Unification of Chiral Domains in OPV3-CHO Self-Assembly Investigated by STM. PNAS, 2010, 107, 2769.

7. Surface Confined Metallo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 Formation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Characterization. Acc. Chem. Res., 2009, 42, 249.

8. Oriented organic islands and one-dimensional chains on a Au(111) surface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n STM study.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2123.

9.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 Adv. Mater., 2008, 20, 2878.

10. Fabricating and Controlling Molecular Self-Organization at Solid Surfaces: Studies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cc. Chem. Res., 2006, 39, 334.

中國科學院2009年新增院士

中國科學院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投票選舉,各學部常委會審查確認,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六屆五次會議審議批准,共產生了35名新院士。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選舉辦法》的規定,經各學部院士對外籍院士有效候選人進行通信預選,各學部常委會討論排序,學部主席團六屆四次會議審議並投票產生正式候選人,並經參加院士增選評審暨選舉會議的全體院士投票選舉,共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
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在2009年12月4日公布。
數學物理學部孫昌璞 | 李安民 | 羅俊| 鄭曉靜 | 席南華| 崔向群
化學部萬立駿 |包信和 | 江雷 | 江桂斌 | 陳小明 | 周其林 | 唐本忠 | 塗永強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莊文穎 | 尚永豐 | 林鴻宣 | 侯凡凡| 隋森芳
地學部周衛健 | 鄭永飛 | 莫宣學 | 陶澍 | 翟明國
信息技術科學部劉國治 | 許寧生 | 懷進鵬 | 陳定昌
技術科學部於起峰 | 王曦 | 王光謙 | 王自強 | 王錫凡 | 申長雨 | 劉竹生
外籍院士菲立普 ·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 哈邁德 · 澤維爾(Ahmed H. Zewail) | 徐立之(Lap-Chee Tsui) | 郎尼 · 湯姆森(Lonnie Thompson) | 馬佐平(Tso-Ping Ma)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