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漢族

新疆漢族

新疆漢族--是指生活在新疆地區的漢族人民,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範圍。漢時,西域就有漢人在西域活動,這裡的漢人,指中原人。漢人是西域新疆古老的民族之一。

基本信息

起源

新疆漢族新疆漢族

漢書.西域傳》載“西域”的地理概念為:“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從地理上講,漢時所說西域為今甘肅玉門關、陽關(敦煌市境)以西、天山南北、帕米爾高原以東以西以北;政治上,漢西域是指當時設立在今新疆的西域都護府(西漢宣帝神爵2年即公元前60年設立)管轄的範圍。今天人們所說的西域,僅僅是一個專用名詞,僅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範圍。

漢時,西域就有漢人在西域活動,這裡的漢人,指中原人,當時不叫漢族,更應稱之為“漢人”或“中原人”。漢人是西域新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漢前的先秦稱之為“秦人”,“秦”這個詞,在今新疆留有遺蹟可尋,如喀什市的“其尼瓦克賓館”,“其尼”實為“秦”(China)之音。

構成

一、在古老的西域新疆,漢人的來源可由以下構成:
漢唐時期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者(鼻祖當屬張騫及其隨從、歷任西域都護府的都護及隨從等)、通婚(如漢細君公主烏孫王龜茲王娶漢王朝嫁烏孫後所生女)、匈奴從中原擄掠的漢人奴隸(據《中國民族史》載有10萬人之多)、投奔投降或被擄掠的文武將士(如李凌、李廣利、中行說、趙信等)、西域王族子弟在中原習文武並嫁娶漢家男女(如莎車王的三個兒子)等。
漢朝將西域納入中原版圖後,調遣大量中原漢人在樓蘭(今若羌縣一帶)、伊循(今兵團36團米蘭鎮)、輪台、高昌(今吐魯番盆地)等地實行屯田,這些漢人主要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等地。漢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軍屯、犯屯、民屯和商屯等。西漢末年,漢人來西域很多,《後漢書.西域傳》說“相望於道,一輩大者數百人,少者十餘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餘輩,少者五六輩”。

絲綢之路相關記載

絲綢之路形成於漢唐,當時為東方連線西方的重要貿易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不僅活躍著胡商,也活躍著漢商,隨著貿易和時間的延續,漢商逐漸定居於西域各綠洲。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漢人多集中於西域樓蘭、高昌,以耕田戍邊為主。
唐朝繁盛,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沿岸,進入西域的漢人大量增加,主要集中於伊州(今哈密市)、西州(今吐魯番盆地)、庭州(今天山北麓吉木薩爾到瑪納斯縣一帶)以及安西四鎮(今焉耆、龜茲、疏勒、于闐),並被唐中央政府設立的州縣鄉里所編入戶。他們包括軍人極其家屬、農耕人員、商人及犯人等。
宋元時期,以元朝蒙古大軍帶入西域的在軍中服役的漢人為主,由於蒙古大軍四處征戰,漢人多被安置於庭州伊犁等地。
清朝時期,清政府平定西域準噶爾部叛亂(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對新疆實行大規模移民,主要是守邊屯田,後把西域改稱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文見《新疆一詞的由來》。在惠遠(今霍城縣)設伊犁將軍府,統轄整個新疆的軍事、行政事務。此時,漢人成為移民新疆的主要人員構成,居住於巴里坤、木壘、古城(今奇台)、昌吉、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後因屯墾需要,漢人從上述地區遷往塔里木盆地四緣的喀喇沙爾(今焉耆)、吐魯番、和闐(今和田)等地。光緒元年(1875),左宋棠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此時,湘軍入疆,不少人定居,袁大化任新疆巡撫時,來了不少河南人,楊增新任新疆省長時,許多雲南人到疆落戶。另外,清代遺迭的犯人來疆每年不下六七百人。
抗戰時期,由於新疆不像內地那樣戰亂那樣,局勢相對穩定,內地(陝甘等地)許多人遷來新疆。
解放後,1949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隨後,很多解放軍官兵(絕大多數是漢族)就地轉業,分布於新疆各地,組建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10餘個師和100多個農牧團場,這是解放後首次大批漢族人遷入新疆。
1952年,兵團從上海、湖南、湖北、山東等地招調女兵並派有幹部及其家屬進疆,1958年到1959年,山東、安徽、江蘇支邊青年來新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內地大批漢族人自流來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邊青年來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來疆。
改革開放時期。上世紀80年代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新疆的發展呈現大跨步發展,商業、流通業、科技業等促進了內地人才來新疆發展,主要分布於城市和兵團及地方的團場鄉村,從事科技、工農業和流通業以及邊貿等。

人口及名人

截止2004年,漢族的人口有780餘萬人,占全疆總人數的39.75%。

1.漢朝時漢人已遍布西域

新疆漢族新疆漢族
新疆古稱西域,位於祖國的西部邊陲,是世界各大文明交匯之處和民族遷徙的重要通道。據馬大正主編的《新疆史鑑》介紹,漢代以前及西漢時期,人們稱在新疆的漢人為“秦人”,古代印度把古代中國稱為“秦尼”“支那”,這是“秦”的音轉。從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在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有不少內地居民來到新疆。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開始在天山以南的輪台、尉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護府之後,戍邊官吏、屯田士卒、商人和家屬等人大批來到新疆,漢人逐步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個屯田點小集中相結合的分布格局,這種格局延續到東漢和魏晉時期。

2.玄奘成為高昌漢人國王的“御弟”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祖國內地戰亂頻繁,中原政權對新疆的統治逐漸弱化,但漢人在新疆的存在一直持續。不少內地漢人遷居河西走廊,又輾轉進入新疆,他們和魏晉屯田士卒的後裔匯集於高昌(今吐魯番),建立以漢人為主體的高昌王國。 5世紀末,金城(今蘭州)人麴嘉被擁立為高昌王,這個麴氏高昌王國存在了140多年,曾是新疆地區最強大的政權。唐朝初年,高僧玄奘經過新疆到印度取經,高昌國王麴文泰崇敬高僧,認玄奘為“御弟”,並提供大量人力物力,助玄奘西行。此事被寫入《大唐西域記》中,再後來被《西遊記》改為唐太宗李世民認玄奘為御弟,這才有了女兒國國王那一聲嬌滴滴的“御弟哥哥”。

3.唐朝詩人李白出生在新疆以西

唐朝時期,大批漢人通過從軍、屯墾、經商、任官、移民等多種渠道,定居新疆。據苗普生田衛疆的《新疆史綱》介紹,唐朝在漢民集中的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魯番)、庭州(今吉木薩爾)和安西四鎮龜茲(今庫車)、焉耆(今焉耆)、于闐(今和田)、疏勒(今喀什)都實行了與內地相同的制度。 根據唐玄宗時代的人口統計資料,伊、西、庭三州的漢人有7萬多人,安西四鎮的總兵員約3萬人,家屬又有數萬人。當時全新疆的人口估計僅數十萬,漢人約占1/3到1/2。唐朝漢人的聚居區甚至包括了今天吉爾吉斯境內的碎葉城,李白的父輩曾在那裡經商,有觀點認為李白就是在那裡出生的。漢人將韭菜、蔥、白菜、桃子、棗、梨等原產內地的農作物帶到新疆,漢人的能工巧匠則開設了規模巨大的造紙、製革、絲織作坊。中國造紙術的西傳就是通過西州的漢人工匠。

4.內地人民帶去汲水等技術

此後,漢人又有幾次移居新疆的高潮。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時,軍隊中包含了大量的女真人、契丹人和漢人。在道教全真派領袖丘處機的弟子李志常所著的《長春真人西遊記》稱,賽里木湖附近“守關者皆漢民”。元朝時,阿里麻里(今霍城)的當地民眾看到祖國內地人民帶去的汲水技術之後,稱讚“桃花石(指漢人)諸事皆巧”。在那裡,“回紇與漢民雜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指中原地區)”。

新疆漢語地名解釋

新疆古稱西域,據歷史資料考證,曾使用過30種以上的語言,如:犍陀羅、於闐塞語(古于闐語)、漢、焉耆-龜茲、匈奴、粟特、突厥、回鶻、波斯、吐蕃、蒙古、滿、維吾爾語等;歷史上使用過的文字也有20多種,如漢、佉盧、焉耆-龜茲、于闐、突厥、粟特、敘利亞、回鶻、吐蕃、摩尼、波斯、哈卡尼亞、察合台、契丹、胡都木蒙古、托忒蒙古、八思巴、滿文等。
新疆歷史上曾居住過30多個民族,其形成的多語言、多文字、多宗教導致地名的難以清晰、複雜難解。有些語言和文字甚至成了死語言和死文字。
目前新疆的地名主要來源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漢以及古老的粟特、于闐、梵、尼雅、吐蕃、吐火羅、突厥、察哈台等。
關於新疆的漢語地名,主要有:
1,米泉市(屬昌吉回族自治州):漢語,境內多泉並盛產稻米而得名。
2,阜康市(屬昌吉回族自治州):漢語,“物阜民康”。
3,沙灣縣(屬塔城地區):漢語,因河流多沙石而得名。
4,溫泉縣(屬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漢語,因本縣有溫泉而得名。
5,伊寧市(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取“伊犁”和“寧遠”(清朝有“寧遠縣”)首字得名。
6,新源縣(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漢語,“新的水源”。
7,鞏留縣(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取自境內的鞏乃斯、托古斯塔留合併,取首尾字為鞏留,現多解釋為漢語“鞏固長留”。
8,昭蘇縣(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取自境內喇嘛昭(蒙古廟宇)和喇嘛昭的蒙古語“蘇木昭”首尾二字合併得名,現多解釋為漢語,“恢復生機”。
9,富蘊縣(屬阿勒泰地區):原名“可可托海”,漢語意思是“蘊藏富饒”。
10,福海縣(屬阿勒泰地區):漢語,“幸福之海”。
11,和靜縣(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漢語“和平安靜”。
12,尉犁縣(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古國名。漢初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渠犁國”,屬西域都護府管轄。
13,若羌縣(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漢朝時的地名。“若”(加女旁)為“順”,即“順附漢朝之意”,“羌”,羌族
14,新和縣(屬阿克蘇地區):漢語,“新近祥和”。
15,墨玉縣(屬和田地區):漢名,即“黑色的玉石”。
16,于田縣(屬和田地區) :漢語,古于闐國名。
17,民豐縣(屬和田地區) : 漢語,“人民豐收”。
18,石河子市(兵團農八師所在地):漢語。在瑪納斯河的西岸,河中多石子而得名。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的新城。原屬瑪納斯縣。最早記載石河子的是民國時期的謝彬《新疆游記》。
19,五家渠市(兵團農六師所在地):漢語,因解放軍開墾荒地前,這裡有五戶人家圍住一條渠而得名。
20,北屯市(兵團農十師所在地):漢語,兵團屯墾的最北之地。(20060720 烏魯木齊)參考文獻:《史記》,《大唐西域記》,《伽師于闐鄉土志》、《世界史綱》、《元史譯文補證》、《中外歷史年表》,《新疆地方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