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兒眼炎分淋菌性眼炎和非淋菌性眼炎兩大類。淋菌性眼炎是寄生在泌尿生殖道中的淋球菌,侵犯新生兒的結、角膜所致。治療不及時、用藥不當,可導致角膜穿孔,輕者會留下白斑,重者會導致失明。
而非淋菌性眼炎是由沙眼衣原體、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病情雖比淋菌性眼炎輕,但也不容忽視。
病因

主要原因是操作不規範,化學性損傷,細菌性(包括衣原體)感染,病毒性感染。化學性結膜炎一般繼發於為預防眼病滴入硝酸銀的刺激;衣原體性眼炎是由分娩過程中獲得的沙眼衣原體引起。2%~4%的活產嬰兒發病,占<4周新生兒結膜炎的30%~50%。母親流行性衣原體感染率為2%~20%,這些母親的新生兒約有30%~40%發生結膜炎,10%~20%發生肺炎;其他細菌感染,包括肺炎鏈球菌和非典型性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占新生兒結膜炎的15%。在美國,淋球菌性新生兒結膜炎(由於淋球菌引起的新生兒結膜炎)的發病率為活產嬰兒的2/10000~3/10000,分離得到的細菌除了流感嗜血桿菌和淋球菌外,還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常代表定植而不是感染;引起新生兒結膜炎的病毒主要有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和Ⅱ型(皰疹性角膜炎)。
症狀
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結膜炎在發病和臨床表現上有重疊,單靠臨床難以鑑別。
繼發於硝酸銀滴眼劑的化學性結膜炎,常在使用後6~8小時出現,24~48小時內自行消失。
衣原體性眼炎常在生後5~14日內發生,輕度結膜炎僅有少量的粘性分泌物,重度結膜炎則有眼瞼水腫,大量膿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無濾泡存在;這一點與年長兒和成人患者不同。
淋病性眼炎發生在生後2~5日內的急性化膿性結膜炎,如有羊膜早破,可能發病更早。患兒有嚴重的眼瞼水腫伴球結膜水腫,分開眼瞼時有大量膿液自行冒出,如果不治療,可發生角膜潰瘍。
其他細菌引起的結膜炎的發病時間在生後4日~3周之間不等。
皰疹性角膜結膜炎可以是獨立的感染,也可與全身性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同時發生,可被誤診為細菌性或化學性結膜炎,但是樹狀角膜炎的存在具有病理學特徵。
診斷
衣原體眼病的最佳診斷方法是組織培養中分離到沙眼衣原體。用棉拭子或Dacron拭子擦磨翻開的下眼瞼黏膜取得分泌物作培養。直接單克隆抗體試驗從膿性分泌物塗片中檢測衣原體,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結膜培養中的衣原體檢測很敏感且有特異性。
淋病性眼炎必須除外淋球菌感染,診斷的第1步驟是結膜分泌物培養和革蘭氏染色,培養需要放入合適的培養基(如Thayer-Martin)來分離淋球菌。顯微鏡下細胞內革蘭氏陰性,咖啡豆形雙球菌提示淋球菌性感染。革蘭氏染色檢查還可幫助鑑別其他細菌。在衣原體感染時,結膜分泌物塗片應該顯示為顯著的單核細胞反應,而無細菌。
皰疹性角膜結膜炎通過病毒分離可確診,對結膜分泌物作免疫螢光HSV-Ⅰ型或HSV-Ⅱ型抗原測定,或通過電子顯微鏡確定HSV顆粒。特異性診斷事關重大,因為疾病可蔓延至中樞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
預防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推薦:新生兒生後常規用1%硝酸銀,紅黴素或四環素眼膏或滴劑滴入每隻眼睛,以預防新生兒淋球菌性結膜炎。然而這些製劑無一可預防衣原體眼炎。患淋病而未治療母親的新生兒除了眼睛以外,還有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足月兒應接受肌注或靜注頭孢三嗪50mg/kg,最大劑量為125mg。由於許多地方發現有高比例的產青黴素酶淋球菌,青黴素不再是治療淋球菌感染的第一線藥物。
治療
至少有1/2受衣原體眼炎感染的新生兒同時有鼻咽部感染,部分新生兒發生衣原體肺炎,因此全身性治療是最佳選擇。推薦使用琥乙酯紅黴素50mg/(kg。d),分成每6小時或每8小時用1次,共治療2周。
淋球菌眼病患兒應住院治療,給予肌注頭孢三嗪25~50mg/kg;單次最大劑量為125mg(也可使用100mg/kg)。用生理鹽水反覆沖洗眼睛可防止分泌物粘附。單獨使用表層抗微生物軟膏是不夠的。如果全身已用抗生素,局部可不再用藥。
其他細菌引起的結膜炎通常對含有多粘菌素加桿菌肽,紅黴素,四環素的表層眼膏是有作用的。
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的治療方案是全身性用阿昔洛韋(每日30mg/kg,分3次,共用14~21日;早產兒每日用20mg/kg,分2次)和局部用三氟胸苷眼藥水或軟膏或3%阿糖腺苷軟膏,在嬰兒醒時每2~3小時用1次,並在睡眠時聯合使用碘苷軟膏。對新生兒全身性治療是必要的,因為感染可播及中樞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
由於軟膏中含有皮質類固醇,可使沙眼衣原體和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眼睛嚴重感染惡化,應避免使用這種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