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徽州古稱“新安”,作為徽州六縣的新安醫家人數眾多,著作甚豐。據醫學專家初步統計,新安地區從宋至清末出現著名醫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級醫官(包括縣、府醫學訓、正科、醫學教授、翰林醫官、太醫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寫、翻刻425部醫著。其中宋代名醫13人,撰醫籍4部;元代名醫18人,撰醫籍13部;明代名醫190人,撰醫籍133部;清代名醫301人,撰醫籍275部。新安醫家在醫學理論、臨床、藥物學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貢獻,在海內外有深遠影響。
目錄簡介
其他
簡介
新安醫家各有所長,醫著除綜合性的醫書外,還有內、外、婦、兒、喉、眼,及針灸、推拿、按摩、運氣、養生等分門別類的專著,可謂燦然奪目。
北宋,歙人張擴為蘄水(湖北浠水)龐安時高弟。後又師四川王朴。善脈診,治病有良效,名揚京、洛間。擴侄孫張杲,宇季明。深得家傳,潛心醫學50年,博採宋前古籍中有關養生防病、名醫醫案和名醫傳記等,於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醫說610卷行世,人稱“醫林之診海”。該書記述了從三皇到唐代名醫一百一十多位的臨床經驗,對診治疑難險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據傳張氏還著有《秘方奧旨》傳世。《醫說》東傳朝鮮,刊於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萬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這個時期還有婺源王炎撰《傷寒論》,程約、馬苟仲甚工醫,且善針法。又程汝清精醫,著《醫方圖》等。休寧吳源精醫,歙縣名醫黃孝通乃婦科專家,有御賜“醫博”稱世。
元代,新安醫學有發展。休寧徐道聰,精兒科,其子杜真精內科,著《杜真方書》傳世。歙縣鮑同仁,宇國良,官會昌同知,旁通針灸之術,治無不中,著《通玄指要》、《經驗針法》行世。洪徽甫傳其術。另婺源王國瑞,客於浙地,精通針術,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1卷行世。是書專論針灸之法,現屬《四庫》珍本。
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科學的崛起,在世界科學中心逐漸從中國移至歐州之際,安徽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發展高潮。就當時安徽的科學在全國影響而言,新安醫學最富盛名。其名醫輩出,著作宏富,乃醫學鼎盛時期。
明代,祁門汪機(1463--1539),字省之,號石山居士。“精通醫術,治病多奇中”,“活人數萬計”。與吳縣張頤、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名冠全國。汪氏以《內經》為理論,深研金元四大家,推崇朱丹溪學說。治醫取諸家之長,臨床不泥成方,強調四診合參,尤精望診、切脈。在闡發中醫基礎理論方面頗多建樹,著作有《石山醫案》3卷、《醫學原理》13卷、《外科理例》7卷、《續類問鈔》9卷、《本草會編》20卷、《脈訣刊誤》2卷、《痘治理辨》1卷、《針灸問對》3卷、《傷寒選錄》8卷、《運氣易覽》3卷、《醫談》7卷、《內經補註》2卷(未見傳本),以及《推求師意》諸書,計13部76卷。有《汪石山醫書八種》。
汪氏著作影響較大者首推《石山醫案》,是其門人陳桷“取機諸弟子所記機治療效驗”輯成。其中汪機所撰《營衛論》,說明汪氏的嚴謹治學態度。是書流傳海外,現有日本元裕九年(1696)大阪澀川清右衛門刻本。其次是《醫學原理》,該書成於《傷寒選錄》之後,其中所論六淫、氣血為病、體現了汪機的學術主張。再是腫科理例》,其“調補元氣,先固根本”盡在實例論理間,《明史》有記載。另有《針灸問對》取《靈樞》、《素問》、《難經》、《甲乙經》及諸針灸書籍著成,頗有研究價值。
歙縣吳崛,字山甫,別號鶴皋山人,又號參黃子。明嘉靖、萬曆間人。幼習儒兼醫,科場失利,究心岐黃。曾游訪江、浙、湘、鄂、豫、冀等地名醫,醫術益精。行醫安徽、河南,活人甚眾。吳氏治醫不拘古法,臨診頗多創造。他主張針藥並用,著有《醫方考》6卷,萬曆十二年(1584)刊本;《脈語》2卷,《黃帝內經素問吳注》(簡稱《素問吳注》)24卷,萬曆二十二年(1594)刊奉;以及《藥纂》、《針方六集》等。其中《醫方考》選用歷代常用方劑700餘首,在方劑學中是深受歡迎的版本。其《素問吳注》則為國內《素問》主要注本之一。至今仍為中醫學院的參考教材。《醫方考》東傳朝鮮,李氏王朝宣宗六十年(1586)刊行,日本現存元和五年(1619)梅壽據金陵周弘刻本重刊刻。及有慶安四年秋田屋平左衛門刻本。《素問吳注》,有日本元祿六年(1693),有書林吉村左衛門重刻玉樹堂本。歙縣方有執(1523--15947),字中行。深研醫學,尤於張仲景《傷寒論》用力更深。方氏竭二十餘年心力,撰成《傷寒論條辨》8卷,後附《本草鈔》、《或問》、《痙書》各1卷,分類明確,重點突出,倡《傷寒論》“錯簡”之說,確為創舉,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歙縣江瑾1503--1565),宇明瑩。畢生蒐集歷代名醫臨床驗案,旁征經、史、子、集諸部,匯以家藏秘方和個人醫案,其子應宿又為之增補,輯成《名醫類案》12卷。是書上采扁鵲、倉公、華佗諸家,下訖元、明諸名醫驗案,分205門,凡載方案,隨事附評。是我國第一部總結歷代醫案的醫學名著。《名醫類案》傳至日本,元和九年(1623)有諸仔壽刻本,寬文元年(1661)有野田莊左衛門刊本問世。
明代徽州以醫學著稱者,還有祁門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師名醫汪宦,於醫無所不窺。曾任太醫院官。倡導學術研究,明隆慶二年(1568)發起組織“一體堂宅仁醫會”,為我國最早的醫學會。著有《古今醫統大全》t00卷,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行,《醫學入門捷徑》6卷,《醫學未然金鑒》等書。《古今醫統》流傳日本,明萬曆三年(1657)翻刻了金陵唐氏全套本,日曆延寶六年日人玄醫撰《醫方問余》以及日本醫家丹波元胤編著《中國醫籍考》等書,不少地方均引用了徐氏的論述。休寧孫一奎(1522--16197),字文垣,號東宿,別號生生子。精於醫理,曾以醫術游於公卿之間,又在三吳、徽州、宜興等地行醫多年,造禍人民甚多。治醫用藥多重溫補,著《赤水玄珠》30卷。是書流傳海外,日本明歷三年(1657)有風月堂左衛門刊本,朝鮮正祖十四年(1790)名醫康命吉參照朝鮮李王朝時代許浚編著的《東醫寶鑑》編成《濟眾新編》,其中摘錄了《赤水玄珠》之內容。
祁門陳嘉謨(1486--1570),字廷采,號月明,“天性朴茂,以質行聞”(許國語),其博學多才,於詩詞賦及書法均有造詣,尤對藥物學很有研究,著有《醫學指南》(未見傳本),《本草蒙荃》12卷。《蒙荃》乃陳氏重要史料著作,書名“蒙荃”,乃旨為童蒙而作。是書為陳氏授徒之講稿,後經弟子提議整理成書付梓。該書共載藥物742種。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評其云:“名曰蒙荃,誠稱其實。”
歙縣吳正倫,字子叔,號春岩子。從平湖陸聲野學醫,後行醫河北,用藥平和。曾治癒明穆宗貴妃和神宗幼時之病,獲穆宗獎諭,名噪京都。著有《脈症治方》4卷、《養生類要》2卷,以及《活人心鑒》、《虛車錄》等。歙縣余午亭,字淙。儒而習醫,治醫主張辯證醫治,強調扶元氣,益脾胃,多有良效。著有《諸證析疑》4卷(為內科善本)、《脈要》等。後人稱為“蒼生之司命”。
歙縣名醫程蚧,字文玉,號松崖、丹崖,明成化進士。習儒精醫,治病重切脈。著有《松崖醫徑》、《醫論集粹》、《脈法指明》、《大定數》1卷、《太素脈訣》等。
祁門名醫汪宦,字子良,號心谷,棄儒學醫,為人質實,不以有學自矜,精通醫術。著《醫學質疑》、《統屬診法》、《證治要略》、《六氣標本論》等書行世。其《醫學質疑》“誠有功於軒岐,啟迪天下後世”(徐春甫語)。歙縣名醫巴應奎,行醫北京。著有《傷寒明理論補》、《闡明傷寒論》4卷。
此外,休寧程充的《丹溪心法》、方廣的《丹溪心法附余》24卷,歙縣汪源的《保嬰全書》、陸彥功的《傷寒論類證便覽912卷、羅周彥的《醫宗粹言》、洪1月的渺L科秘要》,以及祁門黃宰的《針灸僅存錄》等醫籍,都是新安醫學珍本。
明末清初,歙縣名醫程衍道,字敬通。程蚧侄孫,又稱雄於兩浙,習儒通醫。民國《歙縣誌》稱他治病“一診即能決人生死”。著《醫法心傳》、《心法歌訣》、《仙方注釋》,另重刊《外台秘要》40卷。
清代,歙縣名醫吳謙,字六吉。曾任太醫院官。與扛西喻昌,江蘇張璐並稱為清初三大名醫。他對古醫書有深刻的研究,尤其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的校訂注釋上頗具功力。乾隆時,主編《醫宗金鑒》90卷,其簡明扼要,切合實用,為世推重。曾作為太醫院教材,在歷史上有很高的評價,也是當代醫學常備的參考書。
休寧名醫汪昂(1615--16947),初名恆,字詡庵。汪氏著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等。其《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這部著作,將文辭艱深的《素問》、《靈樞》合纂為一,並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注釋,給後世醫家研究以方便。《醫方集解》所載方劑,多系歷代醫家的驗方,頗有臨床價值。《湯頭歌訣》是一部很重要的醫學入門書,其簡明實用,便於誦記。這都是當今中醫學院的參考教材。《本草備要》東傳後,有日曆享保十四年(1729)植村藤治郎刊本。
歙縣程國彭(1679--?),字鍾齡,號桓陽子,又號普明子。病而學醫,潛心研究諸家醫著,博採眾長,精醫理。醫名噪於康、雍年間。程氏為人診病居心慈善,臨床經驗豐富。著《醫學心悟》5卷、《外科十法61卷,合為6卷,是書立論簡要,條理清晰,處方多切實可用,在全國頗負盛名。歙縣程文囿,字杏軒。工醫能詩,治醫能融貫諸家,輯歷代三百餘種醫籍及經史子集中的中醫學術資料,編著《醫述》16卷。被譽為“醫林之寶筏”。歙縣許豫和,字宣治。窮研醫術,於諸書無所不窺,名著郡邑,著仙、兒諸熱辨》l卷、《橡村治驗01卷。歙縣葉桂,字天士,又字小峰,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居蘇州。出身世醫家庭,精醫術。臨床經驗豐富,擅內科雜病。於溫病學尤多貢獻,且為藥性專家。著有《溫熱論》l卷,《本草從新》12卷,其抉擇精審,言簡意賅。
歙縣鄭梅澗(1727--1787),名宏綱,字紀元,號梅澗。世醫出身。他對喉科理論有深刻的研究。撰《重樓五鑰》2卷。歙縣鄭樞扶(1746--?),名鄭翰,字樞扶,號若溪,梅澗長子。擅喉科,並通兒科、針灸。他對白喉特別有研究,著有《喉白闡微》行世。建國後,鄭翰後代將其遺著獻給國家。歙縣鄭重光,字在辛,號素圃,晚號完夫。自學醫理,醫名於世50年。擅傷寒、溫病學,撰《瘟疫論補註》2卷、《傷寒論條辨續注》12卷、《鄭素圃醫書》5種。歙縣醫家還有吳澄,字鑒泉,號師郎。精通《易經》,以數十年行醫經驗撰成《不居集》50卷。許佑遷,字樂泉,精喉科,著有《喉科秘鑰》、《白腐辨證》等。汪廷元,字瓚和,以儒醫著名,傳三世。著有《廣陵醫案》、《新安醫案》等。汪廣庵,名宏,撰《望診遵經》、《神農本草經注釋》、《傷寒論集解》、《金匱要略直解》等。另外,歙縣吳硯丞,字亦鼎,精於麻疹診治。著有《麻疹備要方論01卷,並匯集古人灸治。編成《神灸經論》4卷。該書專論艾灸,其中“周身各位骨度”一節,通過內外各部位的解剖,以形成對臟腑器官的認識,是中醫學解剖內容的典範。
歙縣名醫程有功,字思敏。精醫,擅治雜症及虛癆,著有《馮塘醫案》2卷。歙縣鮑集成,字允大,精於治瘡和潰瘍,著有《瘡瘍經驗》4卷。歙縣許思文,字雋臣,許佐廷之子,承父學,精醫,多治效,著《喉科詳略》、《婦科闡微》等。
明清還有歙縣吳楚的《醫驗錄》,胡澍的《素問校義》,羅美的《內經博義》、《古今名醫方論》,休寧程雲來的《即得方》,汪韶的《產科心法》,祁門黃宰的《針灸僅存錄》,以及歙縣葉馨谷、休寧汪文綺等在醫理、臨床方面均多有建樹。至於婺源汪紱《醫林纂要》,休寧戴震注《金匱要略》,黟縣俞正燮的《持素脈篇》、《待素正篇》等,他們皆致力於醫學,雖不以醫名,但卻有所成就。
總之,新安醫學就臨床分科而論,孫一奎的《赤水玄珠》,汪機的《外科理例》,洪月的《外科秘要》,程國彭的《外科十法》,鮑集成的《瘡瘍經驗》,姚慎德的《傷科心法》,黃予石的《婦科衣缽》,汪韶的《產科心法》,汪源的《保嬰全書》,許豫和的《兒諸熱辨》,汪機的《痘疹理辨》,朱仰松的《新編痘疹全書》,唐玄真的《痘疹奇衡》,鄭梅澗、鄭樞扶的《重樓玉鑰》、《重樓玉鑰續編》、《喉白闡微》,黃宰的《針灸僅存錄》,吳亦鼎的《神灸經論》,汪機的《運氣易覽》、《醫方考》,陳嘉謨的《本草蒙荃》,汪昂的《本草備要》、《醫方集解》等等,這些對我國臨床內科、外科、傷科、婦科、兒科、痘科、喉科、針灸、運氣、推拿,以及藥物學和中醫方劑的研究和發展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明清時期,中醫學出現了專門收集各家醫案的著作。新安醫家們“恥於深信而篤於深求”,諸家常將臨證所得,筆之於書。人稱“新安醫案三百家”。如《石山醫案》、《生生子醫案》、《張柏醫案》、《素圃醫案》、《吳楚醫驗錄》、《許氏橡村治驗》、《赤崖醫案》、《杏軒醫案》、明代江瑾編的《名醫類案》等,這些醫案著作,不僅對後世臨證醫學的發展促進很大,而且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