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號: | 3116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亞目: | OPISTHOTHELAE |
中文亞目: | 後紡亞目 |
總科: | 園蛛總科 |
superf: | Araneoidea |
中文科名: | 肖蛸科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亞科: | 肖蛸亞科 |
拉丁亞科: | Tetragnathinae |
中文屬名: | 肖蛸屬 |
拉丁屬名: | Tetragnatha |
拉丁種名: | ceylonica |
定名人: | O. P.-Cambridge |
年代: | 1869 |
中文名: | 斯里蘭卡肖蛸 |
原始文獻: | Jour. Linn. Soc. London (Zool.) 10: 394, pl. 13, figs. 83~88 |
生境: | 生活於水稻田。 |
國內分布: | 海南,雲南,台灣。 |
國外分布: | 南非,斯里蘭卡到菲律賓,美國。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125-128 |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7.50~12.06。一雌蛛體長12.06:頭胸部長3.33,寬2.25;腹部長9.00,寬3.24。螯肢長2.16。背甲淺褐色,具褐色細邊,頸溝之前的頭部後端具一黃色斑點,背甲近緣的中央具一對黃色斑點。頸溝深,褐色;放射溝較深,褐色。中窩寬,呈“∏”形。頭部隆起。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側眼著生在一隆起的丘上。各眼的基部周圍均有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50:0.15);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48:0.15)。前、後側眼間距0.10。中眼域長0.48,前邊寬0.48,後邊寬0.63。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0.15:0.15:0.15:0.11)。額高0.08。螯肢淺黑褐色,相對短粗,僅具前護齒。前齒堤有9齒,第1齒位於近螯牙的基部,第2、3齒的基部相連線,並與第1齒相隔一小段距離,後續6齒,間距較小,且向螯基方向依次漸小;後齒堤有8齒,第1齒最大,位於近螯牙的基部,隔一小段距離為第2齒,第2、3齒的間距比第1、2齒的間距大,後續5齒。螯肢外側面的上半部下端具一明顯的隆起。下唇黑褐色,顎葉和胸板淺褐色。步足淺褐色,跗節和後跗節的末端黑色。各步足具少量黑色刺,腿節I的前面有5根刺。
步足測量:Ⅰ29.43(8.55十9.81十9.63十1.44), Ⅱ16.62(5,44十5.40十4.86十0.92),Ⅲ7.02(2.52十1.98十1.89十0.63),Ⅳ16.31(5.67十4.86十4.86十0.92)。足式:1,2,4,3。腹部筒形,前半部背面隆起,而明顯較後半部高,後端不向後超越紡器,或僅稍超越。背面和兩側面密被小的銀白色鱗斑,具淺紅色素。背中央具一僅在前半部具分支的淺褐色縱條紋,後端具2—3對黑色小斑點。腹部腹面灰褐色,具零星的銀白色鱗斑。生殖蓋長約等於寬;納精囊2對,每對呈“Y”字形;中納精囊頂部呈球形,下連一短管。
雄蛛
體長5.76~11.00。一雄蛛體長5.76:頭胸部長2.07,寬1.17;腹部長3.78,寬0.90。螯肢長1.26。眼的排列及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和步足的顏色與雌蛛近似。螯肢的前面具一婚距,婚距基部的背側有一小的瘤突,下面稍靠前有一齒狀突。無前護齒,後護齒小。前齒堤有6齒,第1齒不位於螯牙的基部,而是隔開一段距離,第2齒最大,位置偏向外側,第3齒小,與第2齒相隔較大距離,位於牙溝旁,與第1齒和後續3個齒排成一列;後齒堤有5齒,第1齒大並靠近後護齒,隔一段距離為後續4個大小相等、間距相等的小齒。腹部較雌蛛的窄,長筒形。背面中央的兩側各具一列黑色斑點。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69(1.12+0.31+0.58+0.68);步足Ⅰ20.16(5.67+6.66+6.66+1.17), Ⅱ11.88(4.32+3.51+3.33十0.72), Ⅲ5.04(1.71+1.35+1.44+0.54), Ⅳ11.61(3.87十3.33十3.60+0.81)。足式同雌蛛。觸肢器的引導器具側褶,頂部呈鐮形,副跗舟背側凹陷呈弧形,頂部尖,呈齒狀。
鑑別特徵
雄蛛的引導器頂部呈鐮形,螯肢在婚距的基部背面有一瘤狀突,副跗舟的頂部呈齒狀,也不同於後者。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南非,斯里蘭卡到菲律賓,美國。國內分布:海南、雲南、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