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斯赫拉德城堡

斯皮斯赫拉德城堡

斯皮斯赫拉德城堡及其鄰近的文化建築,坐落在捷克斯洛伐克(Slovak)共和國斯皮斯(SpiS)這個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無比優美的自然風光,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野花,星羅棋布地灑滿大地。斯皮斯基赫拉德(Spissky Hrad)就矗立在山頂,可以俯瞰四野。但正是由於難以接近,城堡在一場大火中焚毀,已經廢棄了200多年。留下來的,只是一處遺址。

地理

斯皮斯赫拉德城堡斯皮斯赫拉德城堡
斯皮斯赫拉德城堡及其鄰近的文化建築,坐落在捷克斯洛伐克(Slovak)共和國斯皮斯(SpiS)這個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無比優美的自然風光,各種各樣色彩斑斕的野花,星羅棋布地灑滿大地。斯皮斯基赫拉德(Spissky Hrad)就矗立在山頂,可以俯瞰四野。但正是由於難以接近,城堡在一場大火中焚毀,已經廢棄了200多年。留下來的,只是一處遺址
由於其建築和自然風景的完美結合,而城堡作為一個顯著的整體,保存完整,代表了文化、社會和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保存的相當完整的。軍事政治宗教與社會多種元素和周圍環境緊密聯繫。在中歐與東歐的同類建築中沒有一個的整體價值能夠與之相媲美。這個地區於1991年被聯合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第S0703號。
其核心地區,最珍貴的文化遺址之一,就是著名的斯皮斯赫拉德城堡。它坐落在斯皮斯盆地海拔634米,高出周圍地面200米的白堊岩石上。整個城堡擁有41,426平方米的建築面積,是東歐13世紀和14世紀集軍事、政治和宗教為一體的最大的建築群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典型的羅馬式風格和哥德式風格的建築物,對18世紀的建築發展歷史有著重要的證明意義。

歷史

斯皮斯赫拉德城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此地區,最早的人類居住可以追溯到四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青銅時代和公元一世紀,這裡建起了防禦工事,作為當時的Pdchov人的政治和行政中心。
在基督教救世主時期,該地區建築了隸屬於普科夫斯卡(Púchovská)文化的山丘堡壘,從考古學家最近發掘的當地遠古農民和手工藝者的房屋以及大型祭祀活動的遺蹟中,我們可以推斷,當時這裡是Spis地區的一個行政中心。在整個堡壘被毀後,旁邊的德勒溫尼克(Dreveník)山上修築了另外一座堅固的山頂堡壘,至此斯皮斯城堡得以建立。
13世紀,韃靼人入侵,在位的比羅四世認識到城堡對於抵禦韃靼人的進攻有很重要的效果,城堡作為防禦塔塔爾(Tatar)人從東面入侵的工事而建成。1249年,城堡中增添了一座羅馬式建築,1270年又建起了一座主樓。經歷了Matthias Cak入侵帶來的巨大破壞。之後城堡成為該郡的中心,成為許多重要貴族的封地,因而也發生了很多圍繞爭奪城堡所有權所發生的戰爭,城堡多經易主,風格也不斷得到擴張於改變。
在經過長期詳細的調查研究之後,現在的城堡成為了一個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展示項目,較大的舊院向參觀者開放,以供了解城堡這一部分的歷史。
從從村莊赫德科夫(Hodkovce)進入城堡,就可以看到原來的正門入口處飽經風霜的防禦工事。曾經這裡是整個城堡的第一道防線,如今只剩下孤單站立的石柱。在石柱的後面,是很深的壕溝,再往前就是擋在入口大門前面的高牆。大門後面通往一座有著15世紀的哥德式門的塔,這個門可以用一個吊橋或者通過一塊滾落下來的堅硬的鐵制格排垛而關閉起來。大門後面是中層的庭院,中心處有有一間作為主要防衛裝置的房子。其他的防衛室則沿著牆排列,而穀倉則在庭院的後部。從左邊的一個大門可以到達一個為之較低的庭院。在它修建以前,這個位置上曾有一個碉堡,這個院子修建於15世紀中期修築,當時它不僅僅為城堡里的軍隊所使用,也是當地居民的避難所。庭院的牆建起來以後,這座塔就失去了其最初作為堡壘的功能。在庭院內部,有許多用於商業的建築物。
從中庭再往上爬,可以到達當地一處行政官的宮殿遺址,一處工廠的地基和一個在石頭上鑿出來的小石窟。在另外一邊,有一個保存較好的羅馬式大門,經過這個門可以到達最為古老和珍貴的斯皮斯城堡的上部。裡面有羅馬式的前門、18世紀的石球、兼具最初的哥德式風格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的房子。在庭院中間,有一個主樓——13世紀的圓形塔。塔的後面是一道被認為是蓄水池遺址的環形牆。塔通過一座拱廊同一個哥德式風格的小禮拜堂相接。禮拜堂的後面就是城堡最為寶貴的部分——一座宏偉的三層羅馬式宮殿,15到16世紀時改建為哥德式風格。原本的建築中最漂亮的部分是羅馬式風格的窗戶上精緻優雅的小石柱。它們是在13世紀時由來自義大利的石匠精心建造的。
從城堡出發,步行一小時,可以到達在斯皮斯赫拉德城堡下面西面山坡上的斯皮斯基朴德黑拉迪鎮,這也是該地區一處著名的文化景觀。這是中世紀小鎮規劃的一個典型例子,並留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早期建築。澤赫拉(Zehra)教堂里傑出的中世紀壁畫尤其值得重視。
斯皮斯朴德黑拉迪鎮同樣歷史悠久。在11世紀,這個地區就有人居住。到了12世紀下半葉,德國殖民者在定居斯皮斯(Spiš)中起到重要作用時,這個城鎮擁有了有了自己的教堂和牧師,並發展為城堡下面的居民區,成為了一個獨立於城堡的居民聚居中心。1214年韃靼人入侵以後,斯皮斯再一次由殖民者占領,這些殖民者把為聖母瑪利亞修建教區教堂(1258-1273)作為他們最為重要的事業。從那時起,教區教堂建築群就成了這個城市的象徵。
14世紀,斯皮斯基朴德黑拉迪得到了城鎮憲章的承認,經濟發展了良好的刺激,至 15世紀的上半葉,小鎮的經濟開始不斷繁榮起來,全面的繁榮帶來了大規模的建設活動,從而形成了該鎮的基本風貌。在教堂的南面,規劃新建了寬大的橢圓形廣場,居民住宅分布在它的周圍。廣場西邊的街道連線著醫院的樓群。
15世紀後半葉,小鎮遭到了來自後期胡斯教(Hussite)軍隊的侵害,他們毀壞了教區教堂。1462-1497年,教堂得以重建,並且在原有的基礎上規模有所擴大,後來被用作當地居民在戰爭時期的避難所。
16世紀,整個斯洛伐克地區處於高漲的改革熱情中,但是小鎮的城市規劃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16世紀中期最大的建築活動都把精力集中在對從前的城鎮醫院的重建上。1650年,阿里烏斯派教徒(Arians)來到這裡並且占領了醫院,把它用作救濟院和孤兒院,並且改建了醫院樓群,還把它跟相鄰的民居連線起來。1547年,緊挨著廣場北邊,一座傳統的哥德式市民住宅在改建後被作為市政廳的一部分。帶有市政徽章的入口在這座建築物上一直保存到現在。小鎮於1583年在火災中嚴重毀損。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些傳統的哥德式建築的革新才得以完成。
18世紀的和平給小鎮的經濟復興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巴羅克時期的風格在小鎮烙下了它的印跡。帶有兩個或三個側翼的房子建在大廣場的東南角上。1787年,廣場東面建起兩層樓的學校和三幢居民住宅。在廣場西面,包括兩所古舊民居在內的教堂和阿利烏斯教派(Arians)的修道院,在巴洛克時期得以重建。聖母瑪(Marian)圓柱於1726年在廣場上樹立起來,同時,市政廳也被修葺一新。1799至1808年的時間裡,一座新的標誌性建築,路德教會教堂,在廣場東面的一排房子中修建起來。大多數房子的正面都是清一色的巴洛克風格。由於18 世紀和19世紀的大規模的營造活動,在小鎮郊區也形成了新的街道,而且主要是一層樓民房。那種在斯洛伐克東部小鎮最典型的三角形尖頂的屋頂,一直到19世紀中期還保持著。
小鎮所發生的最大變化,是1824年到1829年對教區教堂的全面改造。為了保護第一階段的建築物原本從前面往外伸出的塔樓,成為了新的中心教堂的一部分。連線小鎮和斯皮斯柏湖米恩(Spiš-Bohumin)的鐵路在19世紀末也並未給小鎮的經濟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因而,斯皮斯基朴德黑拉迪(Spišské Podhradie)一直保持了其作為偏遠小鎮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特質。
20世紀前五十年間的建設活動對廣場的外觀產生了很大的衝擊。社區的中心文化館在30年代落成,就緊挨著教堂區的哥德式入口。1937年還在廣場的南部修建了政府大樓。衰敗的遺址的修建工作開展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其中包括是斯皮什卡卡皮圖拉(Spisska Kapitula)的大教堂,主教邸宅和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