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文源

《文源》,有十二卷。林義光撰。林義光認為《說文解字》只就篆字說解,不足以探文字製作之源,因采輯鐘鼎遺文,審察六書,以定本形、本義。雖有臆說,亦多創見。本書如今市面罕見,其說散見丁福保所編《說文解字詁林》。

簡介

封面封面
書名。十二卷。林義光撰。林義光認為《說文解字》只就篆字說解,不足以探文字製作之源,因采輯鐘鼎遺文,審察六書,以定本形、本義。雖有臆說,亦多創見。本書如今市面罕見,其說散見丁福保所編《說文解字詁林》。

作者簡介

林義光(?-1932),字藥園,福建閩侯人。卒業於外交部譯學館,先後在清華學校任國文教員、北平中國大學、師範大學任講師。與楊樹達有書信交往。徐文鏡《古籀彙編·序》稱:“閩侯林藥園與鄒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除《文源》外,尚著有《詩經通解》等。

《文源》目錄

目錄目錄
六書通義
古音略說
凡例
卷一,全體象形
卷二,連延象形
卷三,分理象形
卷四,表象象形
卷五,表象象形
卷六,餚列象形
卷七,表象指事
卷八,餚列指事
卷九,形變指事
卷十,會意
卷十一,轉注兼形聲
卷十二,二重形聲

通檢
引用彝器異名箋

《文源》序

敘曰:昔倉頡觀獸迮鳥跡之文,作書契以代結繩、畫卦,歷世寖遠,孳益彌繁,然後文字臻於極備。班固稱:古制書必同文。自書契以來,世運遞有升降,而世異文同,後人得以識古。是以文武之政,人存則舉;文武之道,賢不賢者識其小大,莫不有焉。五帝三王,中間雖更衰亂治化,常進而益隆。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豈不以徵文而禮有可見。後之王者遂能損益而因革之也。《周禮·保氏》教國子以六書者,造字之本,所以維文字使萬世可識。周宣王世《史籀篇》與古文或異,而孔子書六經皆古文。及戰國諸侯去王室之典籍,秦燔經書,古文由此遂絕。漢世尉律試學童,僅以秦書八體。及尉律不課,國小不修,則變亂常行,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者競起矣。許君叔重懼學絕道喪,作《說文解字》,以述六書。蓋古世於書,不知則闕,問諸故老,今則壹以許氏為歸。秦漢以來,文字遂以不墜。雖古文中絕,賴秦書存其近似,而世猶知有周孔之書也。故論者或推尊許氏,謂功不在禹下,豈不信歟!顧許氏敘篆文,合古籀,而所取古文由壁中書及郡國所得鼎彝,時未有槧書之業、拓墨之術,壁經彝器傳習蓋寡,即許君睹記,亦不能無失其真,故於古籀造字之源,多闕不論,但就秦篆立說,而遂多不可通。既譏“俗儒鄙夫以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而自為書適以周官之六書,說省改之小篆,庸渠愈乎。
余好古,幸生之晚,值茲寶器鹹覿,文學繼絕之時,爰就拓本所傳,去偽存真,參互校核。自宋以來,考釋多謬,抉其理證,不敢雷同。觀爻象之變,掇采遺文,以定文字之本形,審六書,窺製作之源,以定文字之本義,然後古文可復,先聖述作之意,曉然可知,文化之盛,庶以不泯也。余既致力於是,辨正彝器釋文,及訓釋諸經,以積稿繁多,不易寫定,乃作《文源》以發其凡,金刻不備之文,仍取足於小篆,“馬頭”“屈中”之誚,固亦不免,庶有君子,理董斯業,非復有取於後得之鼎彝曷由哉。民國九年九月閩縣林義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