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隋唐塑像

隋唐塑像形體、刻劃人物性格的藝術技巧,大有提高,題材內容增多,並出現前所未見的高大塑像。

中國甘肅敦煌一帶的石窟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 ,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 366 ),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餘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著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餘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 40 余米、30 米見方,最小者高不過幾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壁畫有佛像和佛經故事、佛教史跡、神話等題材,構圖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為泥制彩塑,分為單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 0.1 米。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 、捕魚 、婚喪 、歌舞 、雜技 、旅行等生產、生活情景。1900年發現藏經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寫本和其他文物(見敦煌文書)。西千佛洞位於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始建年代晚於莫高窟,現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的洞窟20個,窟形、壁畫同於莫高窟,塑像多為後世重修。榆林窟位於安西縣城西南70千米的踏實河兩岸。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個。東千佛洞位於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千米橋子鄉的山谷中,約始建於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個,塑像有說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畫題材內容、藝術風格與榆林窟同時代壁畫相同。五個廟石窟位於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南20千米黨河上游的峽谷中,始建於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洞窟 4 個,無塑像遺存,壁畫多經變和密宗佛像。毀壞嚴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國,至清代1000餘年中不斷修建,其塑像、壁畫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歷代佛教藝術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系。其中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隋唐塑像形體、刻劃人物性格的藝術技巧,大有提高,題材內容增多,並出現前所未見的高大塑像。隋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為一鋪的組合。個別洞窟在塑像組合上增加了二力士、四天王像。此外還出現一佛、二菩薩為一組的立像或三組鼎足而立的九身立像等新題材。隋代塑像面形方圓,體形健壯,較為寫實,腿部一般較短。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鋪或九身一鋪的組合。此外還有七佛像、供養菩薩像和高僧像等。建於武周延載二年(695)的第96窟“北大像”,高33米。處於開元年間的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唐大曆十一年(776)李大賓建設的第148窟,主親王涅盤像長約15米,像後站立七十二身弟子像,各呈悲容,神態不一,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