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雕塑

隋唐雕塑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的不朽傑作。最具時代風格的作品,首推帝王陵墓前那些氣勢雄渾華麗的大型紀念性群雕。晚唐時期,由於王朝統治的衰微和經濟的凋敝,雕塑藝術也失去發展的勢頭,喪失了原有的風采。

隋唐雕塑

隋唐雕塑 中國隋唐時代在經歷了延續約 3個半世紀的分裂和
動盪以後,重新得到統一和安定,進入一個政治經濟
繁榮的歷史時期,從而促使雕塑藝術的發展出現新高
峰。經過隋和初唐的過渡階段,融會了南北朝時北方和
南方雕塑藝術的成就,又通過絲綢之路汲取了域外藝術
的養分,雕塑藝術到盛唐時大放異彩,創造出具有時代
風格的不朽傑作。最具時代風格的作品,首推帝王陵墓
前那些氣勢雄渾華麗的大型紀念性群雕。晚唐時期,由
於王朝統治的衰微和經濟的凋敝,雕塑藝術也失去發展
的勢頭,喪失了原有的風采。

隋唐雕塑作品的題材

主要是陵墓雕刻隨葬俑群
宗教造像,也有供玩賞的小型雕塑藝術品,如兒童玩具
等。此外,用於建築或器皿裝飾的工藝雕塑,也有精美
的作品。
隋唐雕塑的題材、技法和風格,特別是宗教造像,對
日本朝鮮等國的古代雕塑有很大影響。

陵墓雕刻

 唐朝皇陵的陵墓,主要集中分布在陝西
省的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在18座
陵前至今都保存有大型陵墓石刻群,可稱為唐代大型紀
念性群雕的藝術寶庫。最初的高祖李淵獻陵和太宗李世
民昭陵的石刻(見昭陵石刻),由於處於王朝初期,尚
未形成制度,故與以後諸陵不同。獻陵的四門各有1對石
虎,內城南門以南排列石犀和石華表各1對,造型渾厚,雕
工古樸。昭陵原只置有李世民生前所騎 6匹戰馬的浮雕
像,習稱昭陵六駿。馬的姿態或佇立、或緩行、或急馳,
僅“颯露紫”一件上有人物浮雕,為唐將丘行恭為其拔
箭的情景。雕工精細,形體準確,造型生動,是初唐大型
浮雕的代表作。此外,在司馬門內還有唐高宗永徽(650
~655)年間所立的14尊蕃酋像。從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
合葬的乾陵開始,陵前石刻形成制度,內容按性質不同
分為6類,即①獅子,②石人、石馬和馬□,③翼獸和北
門6馬,④蕃酋像,⑤華表,⑥碑石、無字碑及述聖記碑。
其中蕃酋像只有少數陵前置有。其排列位置以乾陵為例,
除內城四門各置 1對石獅和北門置有6馬(今僅存1對)
外,其餘石刻都排列在南面第2、3道門之間,從南至北,
計有華表、翼獸、駝鳥各1對,石馬及馬□5對,石人10對,
還有無字碑、述聖記碑和蕃酋像61身。石刻組合制度化,
氣魄雄偉,與建築群相配合,形成肅穆、莊嚴、神聖的
氣氛。中唐以後,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等
8陵的石刻,因安史亂後,唐王朝政治、經濟日趨衰落,因
而無法與盛唐石刻相比,製作粗疏、體態無力、線條松
散,漸失原有的雄偉風格。晚唐的章、端、貞、簡、靖
5陵,雖仍保持著墓前石刻群的設定,但體態瘦小,雕工
粗率,顯示出衰微破敗的氣氛。至於創造唐代陵墓雕刻
的藝術家,因系當時身份低下的匠人,姓名多不可考,僅
在獻陵的石犀上,留有題銘,為“武德拾年(627)九月十
一日石匠小湯二記”。這位小湯二,是唯一留下名字的
唐陵石刻藝術的作者。
 

唐代順陵天鹿之一

隨葬俑群 主要是陶塑,也有一些瓷塑、泥塑、木
雕和石雕。陶俑中,除一般陶質或施彩繪外,也有釉陶俑
特別是這一時期創製出一種三彩俑,器表施有黃、綠褐、
藍、黑等彩釉,胎色有紅、白2種,其燒成溫度較瓷器略
低,以釉色絢爛多變而受人喜愛(見唐三彩)。隋至初
唐的俑群中,人物形態的塑造處於由南北朝向盛唐的過
渡階段,還常常顯露出北齊、北周時期形成的地方特徵。
鎮墓武士俑仍繼承著以前的按盾佇立的姿態;鎮墓獸姿
態呆板地蹲坐在地上;侍女長裙曳地,面容呆滯,缺乏
生氣。盛唐時期,俑群的塑造風格一變,人物形體趨向
肥滿豐腴,造型準確,姿態傳神。鎮墓武士改作天王狀,
全裝甲冑,體態雄健,足踏小鬼,風儀威猛。鎮墓獸也
從蹲坐改為挺身直立狀,伸臂,鬃毛飄張,猙獰可怖。女
侍的形象最為傳神,高髻長裙,面容豐腴,顯示出唐代崇
尚的楊玉環式的美感。造型比例準確,姿態頗為生動,輪
廓曲線富於變化,代表了唐代人物圓雕的高度成就。至
於動物雕塑,也極傳神,特別是駿馬和駱駝。駿馬體態
勁健,或伸頸嘶鳴,或緩轡徐行,或昂首佇立,神駿異常,
加上馬具華麗,釉色晶瑩,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同時
唐俑中還不乏造型生動而富有想像力的佳作,如體高達
58.4厘米的駝背上,馱載著成組的樂隊和正在翩翩起舞
的舞蹈家。再如將威猛的獅子,塑成蹲坐在地上,以後
肢搔頸的憨態,逗人喜愛。此外,也有的俑生動地顯示
了當時的生活習俗,如西安十里舖出土的三彩對鏡梳妝
俑、楊思□墓出土抱有成套兵器的武士石雕(見楊思□
墓雕塑)、韋□墓出土的騎馬擊球俑、新疆阿斯塔那唐
墓出土的庖廚操作泥俑和舞獅子、演雜技的泥俑,都極
生動傳神,從不同角度反映出那時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景。
還應指出,俑群製作的目的,並不是供人觀賞的藝術雕
塑,而是埋進墳墓的明器,因此它只能從一個側面表現
出唐代雕塑的成就。
陝西禮泉縣出土的唐代彩繪釉陶載物駱駝及牽駝俑

宗教造像

 唐代宗教造像,以佛教為主,也有道教
造像。包括石窟寺中的石雕和泥塑、摩崖大像和造像龕、
供寺廟內供養的石雕和金銅造像以及石質經幢的雕刻等。
唐代石窟寺造像,在著名的敦煌、龍門、炳靈寺、天龍
山等石窟中都有保存,其中石雕的精品以龍門石窟最為
集中,著名的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為其中的代表作,雕
造於高宗時期。主尊通高17.14米,容貌豐腴,面相慈祥,
微露笑意;兩側雕有弟子、菩薩、天王和力士,整鋪造
像氣勢雄偉,體現出盛唐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敦煌石
窟中,唐代塑像同樣表現出宏偉的氣勢,其中造於延載
二年(695)的北大像高33米,造於開元(713~741)年間的
南大像高26米,是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塑像。除了
高大宏偉外,唐代石窟造像中也不乏體態婀娜的佳作,特
別是天龍山石窟的菩薩像,軀體形成流暢的弧曲形態,極
富美感。

河南安陽修定寺磚雕

隋唐時期金銅造像,大型作品目前發現不多,西安
出土的隋開皇四年(584) 董欽造阿彌陀佛像,下為高床,
前有二護法獅子,其上在主尊兩側有二菩薩、二力士,各
有光背,制工較為精緻。唐代以後,發現的多為小型的
金銅造像,在唐長安城西明寺遺址、臨潼武屯邢家村
處都有出土,數量頗多,邢家村窖藏所出完整造像即達
297件之多。造像高度最高的23.5厘米,最矮的3.2厘米,
由於體態過小,因此僅具大輪廓和必要的眉目口鼻,而
缺乏細部描繪。題材有佛、菩薩、羅漢、力士等。數量
最多的是立姿的菩薩像,軀體作流暢的弧曲形,造型尚
生動,顯得身肢婀娜。還有一些圖案色彩濃厚的菩提樹
形七佛造像。同時,在眾多的佛教題材造像中,也有4件
道教造像。兩坐兩立,都著道冠,穿道袍,頷下蓄長須,執
麈尾或玉符。這種佛道造像混同的現象,反映了當時人
們宗教信仰的情況。唐代經幢雕刻,均為分段刻制,然後
疊合成全幢,一般由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構成。五
台山佛光寺大中十一年 (857)的經幢可作為代表。幢身
分兩段,下段長而粗,上段短而細,中間隔以雕有垂幔、
飄帶的寶蓋,雕刻的形象是模擬著原來的絲帛製品。頂
部是上頂寶珠的攢尖頂。

小型雕塑品

 除供佩帶的玉石、琥珀等佩飾外,藝
術形象較突出的是唐代流行的小型瓷玩具。在河南、陝
西地區的唐代兒童墓中,都出土過小型瓷玩具,在河南
安陽北畿發現過專燒小型人、馬、犬和盆、罐等的窯址。
一些唐代著名瓷窯,如當陽峪窯和耀州窯,也燒制小型
玩具。一般只有3~5厘米大小,輪廓極簡單,但作者力
求形象簡潔生動,抓住所塑對象的特點,並選用動物幼
小時頭部較大而四肢較短的形體特徵,塑造的形象頭大
體小,頭上又突出一對大眼睛,然後誇張耳、鼻、嘴部
的特徵,因此顯得稚拙可愛。最典型的標本,出自河南
三門峽市大中六年15歲女孩韓乾兒墓中,包括乘坐牛車
的娃娃、騎馬的小騎士,以及小狗、小兔、猴子、獅子
和小羊,體態玲瓏,釉色晶瑩,稚氣可愛。

工藝裝飾雕塑

 用於建築裝飾的構件,常見的有陶
質的鴟尾、瓦當和花紋磚。唐代瓦當和磚紋以蓮花圖案
為主,在唐長安城發掘的大明宮等宮殿遺址出土很多。
蓮瓣多為寶裝形式,呈高浮雕狀,顯得富麗華美。用於
金屬器皿的裝飾手法,如用於鏡背的高浮雕,特別是唐
代流行的海獸葡萄鏡,鏡背的植物和獸紋結構複雜,姿
態生動,都呈高浮雕狀,是精美的工藝品。在金銀器及銅
器的製造中,有時採用□□手法使裝飾紋飾凸出器表,常
見獅子、鳳鳥、芝鹿等形象,也具有浮雕趣味。唐代瓷
器,較少附加貼塑裝飾,顯示美感主要靠簡潔的器形和
晶瑩的釉色,但有時也稍加雕飾。如三門峽市唐墓出土
白瓷燈,造型簡潔,但飾有一花瓣寬肥的覆蓮座,配
以潔淨的白釉,極為典雅美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