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四重法,即重師資、重設備、重質量、重人才。是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楊振聲1930年提出的。
背景
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以後,省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6月,楊振聲先生出任青大校長。
作為教育家,楊校長深知要辦好一所大學的為政之要。作為校長,楊先生在任期間一直致力於他的“教育四重法”,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謂的“四重法”,即重師資、重設備、重質量、重人才。重師資,就是效法北大“各派兼容並包,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打破門戶之見,廣聘專家學者來校任職任教。當時聞一多、梁實秋、黃敬思、游國恩、老舍、沈從文、王淦昌等許許多多專家學者雲集山大,盛及一時,令世人矚目。重質量,就是堅持“學生在好不在多”的培養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麵塑造。楊校長曾給學生作過這樣的“定位”:“不在圖書館,就在科學館,不在科學館,就在體育場”,告誡學生要以學為主,並強健體魄。同時,推出的“淘汰制”,作為對學習質量的檢驗。重人才,就是重視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楊校長甘做“人梯”,善當“伯樂”,任人唯賢,而從不循私情。在楊校長的精心培養下,山大可謂“後浪推前浪”。重設備,就是重視教學設備的配置。楊校長從實際出發,用節省經費的辦法來補充設備。楊校長始終堅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虛耗,基礎上多花一文是建設”的理財原則,全力支持學校的設備建設。楊校長還把公家為校長提供的較好住房讓給教職員工住,自己出錢另租房屋,這種心繫教育的精神,值得今人學習。
楊振聲簡介
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筆名希聲,山東蓬萊(今蓬萊市)水城村人。現代著名教育家、作家。 教授,曾任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校長。
楊振聲少時在家鄉讀書,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18年與進步同學組織新潮社,創辦《新潮》雜誌,任編輯部書記。1919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專攻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獲博士學位,又入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1924年回到祖國,投身於教育事業,歷任武昌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教務長、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島大學校長,任職期間,民主辦學,廣羅人才,結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實際情況,吸收國外先進經驗,一時間學者名流雲集,人才濟濟,燦若群星,迎來青島大學第一個黃金時代。他不辭勞苦,親自開設“小說作法”課。1933年,楊振聲受教育部委託,主編《高小實驗國語教科書》和《中學國文教科書》;同時與沈從文合作編輯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1938年任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文系教授,後任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負責北京大學北遷籌備工作,並任教。同年與沈從文、馮至合作編輯《現代文錄》,主編《經世日報·文藝周刊》。新中國成立後,楊振聲仍於北京大學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聯創作部部長。1952年調任長春東北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國文學史教研室主任,當選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長春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長春分社委員。1956年,病逝於北京,終年66歲。臨終,唯一的遺囑是將其全部藏書(2379冊)捐給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