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16年袁世凱死後,舊國會恢復。作為舊國會第一大政黨的國民黨名存實亡,該黨議員分化為幾個派別。張耀曾、李根源、谷鍾秀等聯絡歐事研究會成員及相同政見者組成政學系。其時,段祺瑞為內閣總理,與總統黎元洪有矛盾。張耀曾為司法總長,谷鍾秀為農商總長,均屬段內閣成員。在府院之爭中,張耀曾等人支持段祺瑞,贊同對德宣戰。張勛復辟破產後,段祺瑞重新執政。他以參戰為藉口,擴充自己的實力,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1918年段非法解散舊國會,另組新國會(即安福國會)。為了挽救共和制,孫中山在南方發起護法戰爭,邀請國會議員南下。多數政學系的原國會議員到達廣州,進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然而在護法軍政府內部,西南軍閥及投機政客百般排斥孫中山,欲與北洋政府妥協。政學系被他們拉攏,在非常國會中雖居少數,但擁戴岑春煊,反對孫中山,積極主張與北方和談,成為非常國會中的主和派的政治代表。該派1923年隨著舊國會的解散而消逝。
新政學系
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及其以後,政學系的一些成員又活躍起來,成為國民黨的一個派別,稱新政學系。其主要成員有:楊永泰、熊式輝、黃郛、張群、吳鐵城等。1933~1936年是新政學系活動的鼎盛時期。1933年,楊永泰擔任蔣介石南昌行營的秘書長兼行營政治廳長,熊式輝任辦公室主任,使南昌行營政治廳成了實際上的行政院。楊、熊及張群被稱作新政學系的三巨頭。他們為蔣介石統治出謀劃策,炮製“三分軍事 ,七分政治 ”的反共政治綱領,發動第五次“圍剿”紅軍的活動,制定改變行政制度、整飭紀綱、訓練民團及實行新生活運動等施政措施,使新政學系身價大增。1936年楊永泰被CC系暗殺,新政學系成員逐漸減少,趨於衰落。新政學系在政治上是擁蔣親日的,主張攘外必先安內。隨著中日矛盾激化,主張抗日的CC系和黃埔系得勢,而新政學系不合歷史潮流,所以就瓦解了。